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2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珠娜  李咏兰 《解剖学杂志》2020,43(3):226-230
目的:探讨水族中心性肥胖的现状。方法:采用直线相关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分析方法, 在腰围身高比、腰围、腰臀比、身体质量指数4 项指数( 或指标)中筛选判断评价中心性肥胖的指标,对水族 中心性肥胖进行评价。结果:ROC曲线分析显示,在预测中心性肥胖中腰围身高比准确性最高。本研究采用腰 围身高比评价水族中心性肥胖发生率,水族男性、女性腰围身高比均值分别为0.492、0.522,其中男性超标率为 41.13%,女性超标率为62.54%,上述研究结果比较显示,水族男性超标率偏低,女性超标率偏高。水族女性中 心性肥胖率大于男性。结论:腰围身高比更适宜用来评价中心性肥胖,水族中心性肥胖水平与其他南亚类型族群 接近,低于北亚类型族群。  相似文献   
62.
吴超  李咏兰 《解剖学报》2021,52(2):300-305
目的 探讨内蒙古蒙古族察哈尔部的人体组成成分的现状及特点。 方法 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对内蒙古蒙古族察哈尔部403(男161,女242)例成人进行人体组成成分的测量。 结果 男性躯干脂肪率最高,总体脂率和下肢脂肪率接近,上肢脂肪率最低;女性躯干脂肪率、总体脂率、下肢脂肪率相近,高于上肢脂肪率;男、女性左、右上肢及左、右下肢脂肪率均接近,男、女性均为躯干肌肉量最大,下肢肌肉量中等,上肢肌肉量最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男性躯干脂肪率与年龄成正相关,体脂率、左右上肢肌肉量、身高、推定骨量、内脏脂肪等级、躯干肌肉量与年龄成负相关,其余10项指标均与年龄不相关。女性躯干脂肪率与内脏脂肪等级随年龄增长成正相关,身高、总肌肉量、推定骨量、躯干肌肉量成负相关,其余12项指标均与年龄无线性关系。 结论 从人体组成成分上看,内蒙古蒙古族察哈尔部总体脂率和身体质量指数(BMI)数值处于中等,低于新疆等西部蒙古族,高于东部蒙古族;低于北方西部族群,高于南方族群。  相似文献   
63.
珠娜  李咏兰  于会新 《解剖学报》2021,52(5):812-816
目的 探讨随着自然地理因素(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均日照)的变化,壮侗语族族群身体组成成分的变化规律。 方法 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了中国壮侗语族13个族群5098例身体组成成分数据,搜集13个族群的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均光照资料,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控制变量,将身体组成成分分别与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均光照进行偏相关分析。 结果 随着经度增大,壮侗语族族群的脂肪率下降,肌肉量、推定骨量、水分率变化不大。随着纬度增加,壮侗语族族群男性脂肪率减少,肌肉量增多(主要是四肢肌肉增多),女性脂肪率增多,肌肉量减少(主要是上肢、躯干肌肉减少)。总体说来随着年平均温度的增加,壮侗语族族群男性脂肪率增大,下肢肌肉减少,女性脂肪率减少,肌肉量增多。随着年均日照的增多,男性体脂率增多,肌肉量减少;女性体脂率减少,肌肉量增多。 结论 自然地理因素(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均日照)对壮侗语族族群身体组成成分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4.
目的:研究中国北方汉族头面部形态学特征。方法:2009年至2012年测量了11 732例(男性5 840例,女性5 892例)北方汉族的头面部人体测量学指标,分析了北方汉族头面部形态特征。结果:按照指数均数,北方汉族男性、女性均为圆头型、高头型、狭头型、狭面型、中鼻型。在北方汉族中,东北方言族群头圆,头阔,头最宽,面最宽,两个下颌角间距离最大,两眼间距离最近,面高值大,鼻翼较宽,鼻狭,耳大,耳圆。华北方言族群头较狭长,额头窄,面阔,两眼间距离较宽,鼻背较低。西北方言族群头狭长,头短而高,面窄,两个下颌角间距离较窄,鼻短。结论:北方汉族的3个族群头面部特征有明显的共性,也存在彼此的差异,遗传、环境是影响头面部形态特征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5.
王迪  李咏兰 《解剖学杂志》2018,41(3):311-314
研究东北三省蒙古族4个族群成人体成分现状与特征。随机抽取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成人408例(男136例,女272例)、阜新蒙古族成人404例(男158例,女246例)、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成人401例(男177例,女224例)、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成人239例(男85例,女154例),采用生物电阻抗法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体成分的测量。运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东北三省蒙古族4个族群成人男性和女性身体质量指数值均显示为超重,体脂率男性高于20%,为轻度肥胖,女性高于35%,为中度肥胖。阜新蒙古族男性内脏脂肪等级为标准,其他3个男性族群内脏脂肪等级均超标,4个女性族群内脏脂肪等级均标准。4个族群男性、女性的肌肉均较发达,骨含量均较高。东北三省蒙古族4个族群表现出脂肪含量过高、肌肉较发达和骨含量较高的特征。  相似文献   
66.
目的:研究绍兴地区汉族成人围度值的年龄变化特点及城乡间的差异.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测量浙江297例(男性为144例,女性为153例)汉族成人的头围、颈围、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12项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探讨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规律,对城乡间围度值进行了u检验;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国内21个族群进行了比较.结果:绍兴地区汉族颈部、躯干部围度值均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线性增大.城市男性、城市女性与乡村女性上肢围度值亦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线性增大,小腿围值则无明显变化.乡村男性上肢围度值与年龄无直线相关,小腿围值随年龄增长而减小.男性年龄组间围度值的差异主要表现在20~岁组与其他年龄组间,城市女性围度值年龄组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20~岁组、30~岁组与其他年龄组间;乡村女性围度值的差异表现在多数年龄组间.男性、女性身体围度值城乡间差异多无统计学意义,尤其是女性12项围度值更为接近.各项围度值更接近于中国北方族群,城乡汉族距离最为接近.结论:绍兴地区汉族多数围度值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城乡间多无差异,围度值更接近于中国北方族群.  相似文献   
67.
目的:了解湖南汉族成人的体质特征.方法:调查湖南宁乡地区319例城市汉族(男149人,女170人)和418例乡村汉族(男197人,女221人)成人的86项体质指标,计算了24项指数及其分型.结果:湖南宁乡汉族有上眼睑皱褶,蒙古褶不发达,眼裂窄;鼻根高度中等偏低,直鼻梁,鼻基部水平,鼻翼中等;上唇皮肤部高度中等,红唇较薄;耳垂多为三角形;发黑,眼色多为黑褐色,肤色浅黄或黄色.湖南宁乡汉族男、女性均为圆头型、高头型、阔面型、狭鼻型.男性阔头型、女性中头型居多.湖南宁乡汉族男、女性多为亚中等或中等身材、长躯干型、宽胸型、宽肩型、宽骨盆型、亚短腿型至中腿型.城市男、女体质状况均一定程度上优于乡村,尤以男性更为明显.结论:湖南宁乡汉族与其他地区汉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族群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68.
#br# 中国北方、南方汉族头面部形态学特征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将中国北方、南方汉族头面部形态学特征进行比较,探讨其差异性。方法 2009年至2012年测量了11 732例(男性5840例,女性5892例)北方汉族的头面部人体测量学指标,并将各指标均值与南方汉族资料进行差异统计学检验。 结果 与南方汉族相比,北方汉族头较宽、较高,两下颌角间较宽,两眼间距离较大,面较高,鼻背较高,鼻与红唇距离较大,耳大,但头较短,面较狭,鼻较短,唇较薄。与南方汉族相比,北方汉族男性头更圆、更高、更狭,面更狭,鼻更阔。北方汉族女性头面部特征与男性结果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北方汉族女性比南方汉族鼻更狭些。 结论 遗传因素是影响头面部形态特征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9.
目的:研究湘语族群成人皮褶厚度状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湖南双峰县调查了730例(城市男性157例,城市女性163例;乡村男性196例,乡村女性214例)湘语族群成人的6项皮褶(面颊、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小腿内侧皮褶)厚度值,分析了湘语族群成人皮褶厚度值随年龄变化的特点.结果:城市男性与城市女性间、乡村男性与乡村女性间6项皮褶厚度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6项皮褶明显薄于女性;城市人皮褶厚度值大于乡村人;城市、乡村男性及乡村女性6项皮褶厚度值多在40~岁组达到最大,城市女性最大值出现的年龄组较为分散.相关分析显示,随年龄增长,湘语族群面颊皮褶、髂前上棘皮褶逐渐变厚,乡村男女性小腿内侧皮褶逐渐变薄.结论:湘语族群男性皮褶厚度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特点,女性皮褶厚度虽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特点,但却是北亚类型族群中皮褶相对较薄的族群.  相似文献   
70.
山西城市汉族体型特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研究山西城市汉族体型特点.方法 采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对山西城市汉族成人20~71岁共303例(男150例,女153例)进行了体型研究.结果 山西城市男性平均体型值为4.9-5.8-1.8,属于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城市女性平均体型值为6.0-6.0-1.2,属于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在13种体型中,男女出现率最高的体型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与男性体型分布相比较,女性体型分布相对集中.城市男性内因子值在40~49岁组达到最大,中因子值在30~39岁组达到最大,外因子值在20~29岁组最大.随年龄增长,城市女性内因子值、中因子值逐渐增大,均在60岁以上组达到最大,外因子值在20~29岁组最大.山西城市汉族男性与乌孜别克族、鄂温克族、加拿大人、因纽特人体型最为接近,与壮族、仡佬族、侗族、怒族体型相距最远.山西城市汉族女性与乌孜别克族、鄂温克族、蒙古族、因纽特人最为接近,与壮族、仡佬族体型距离最远.结论 山西汉族具有我国北方族群体型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