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21.
目的观察全病程综合干预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全病程综合干预治疗,两组于治疗开始,半年,1年,2年时采用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 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康复状态量表(M RSS),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对患者的治疗、康复疗效、生存质量、用药安全性进行全方位综合评定对比。结果干预组的PAN SS、SDSS、M RSS、TESS量表指标在治疗各阶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全病程综合干预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社会功能,减轻药物副作用,提高依从性,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全面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2.
院前急救构成了公共医疗卫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剖析我院院前急救人员构成及硬件配备现状等基础上,从医护人员培训和考核、规范院前急救程序、人才梯队建设、贯彻相关法律法规、规避院前急救风险、开展人文关怀教育,提高医德医风、多方位进行人员分流等方面,提出建设及管理高水平院前急救人员模式的新探讨。  相似文献   
23.
精神分裂症患者残疾评定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残疾现状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自拟调查登记表,对患的一般情况、诊断分型及残疾程度、治疗、社会支持等情况进行登记;采用中国实用残疾人评定标准评定精神分裂症患的残疾程度。结果致残率为93.43%,轻、中、重度残疾分别为15.94%、73.44%、10.62%。结论精神分裂症的残疾程度与病程、诊断分型、婚姻、治疗、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乌灵胶囊联合帕利哌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4月— 2019年10月在唐山市第五医院就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2例作为本实验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口服帕利哌酮缓释片,首次剂量为3 mg,1周后持续剂量6 mg,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乌灵胶囊,3粒/次,3次/d。两组患者连续治疗8周。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因子水平,运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的病情程度,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估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状态。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7.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2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的IL-1β、IL-17、TNF-α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明显降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MBP、NSE比对照组低,BDNF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AN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PANSS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TE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乌灵胶囊联合帕利哌酮可提高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保护神经功能,具有重要临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5.
目的 对比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对全面改善大学生首发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 按就诊时间先后选择2008-2012年间我市7所各级精神病院收治的高校在读期间首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5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医生选择的药物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组(FGA) 56例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组(SGA) 102例,治疗初、治疗1、3、6月时使用中文版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评定量表(SCoRS)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全面评定并进行组间组内比较.结果 与治疗初比较FGA组、SGA组各阶段SCoRS各因子发生明显改善:神经认知:FGA(t=5.71,13.84,34.08;P<0.01),SGA(t=22.52,55.43,125.91;P <0.01);社会认知:FGA(t=1.66,P<0.05;17.62,39.16;P<0.01),SGA(t=11.44,58.43,96.08;P<0.01);日常生活状态认知:FGA(t =5.65,22.39,55.21;P<0.01),SGA(t=37.63,116.42,187.98;P <0.01).FGA和SGA组治疗各阶段在认知各方面改善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异:神经认知(t=12.71,27.28,48.61;P <0.01);社会认知(t=6.15,30.48,42.99;P <0.01);日常生活状态认知(t=18.46,49.87,73.30;P <0.01).结论 抗精神病药能全面改善大学生首发精神分裂症的认知障碍;第二代药物改善程度明显优于第一代药物,远期改善更突出.  相似文献   
26.
血管性偏头痛是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其反复发作性剧烈头痛笔者饱尝其苦。有幸的是经切身体验在头部发现三个得气突出的阿氏穴,以下简称“头三针”。在自身应用中取得了预防复发、替代药物的效果。检查偏头痛病人存一致性穴位。只是头痛突出部位的不同,“头三针”的得气感有所差异。多年来治疗百余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同仁。  相似文献   
27.
躯体化障碍是一种慢性而严重的精神疾病,表现为不能用躯体疾病解释的反复发作的躯体不适,可涉及各个系统。其治疗非常棘手,单纯药物治疗常常无效,心理治疗也少有效果。本课题组尝试把现实疗法和传统护理相结合,寻求一种新的护理方法,以提高该病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8.
目的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噎食的原因进行分析,为临床预见性护理干预,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1月1日住院治疗期间发生噎食的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资料采用自制调查表进行记录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噎食的30例患者中男21人(70%),女9人(30%);年龄50岁以上最多(57%);精神分裂症各型中以紧张型(50%)及青春型(30%)发生噎食最多;住院时间≥3个月者最常见(83%);噎食在午餐最多(50%),其次是早餐(37%);最容易引起噎食的食物是面食(47%),其次是米饭(27%);服用典型抗精神病药者(73%)较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者(27%)发生率高。结论高龄,长期住院,男性,服用高剂量典型抗精神病药,进食面食,精神分裂症紧张型及青春型是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噎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比较针对性心理干预合并药物治疗与单一药物治疗对心脏神经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54例心脏神经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采用单一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针对症状特点开展针对性心理干预.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副反应量表(TESS)于治疗初和治疗后2,4,6,8,12周进行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定对比.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第6周HAMA、HAMD出现改善(t=2.31,P<0.05;t=5.24,P<0.01),研究组则在第2周出现明显改善(t=2.33,P<0.05;t=6.35,P<0.01),并且治疗各周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t=3.17,4.73,6.08,6.07,5.90;P<0.01,t=5.70,15.32,14.81,14.55,15.10;P<0.01);两组在治疗第2周开始TESS值均出现升高,对比无显著差异(t=0.47,P>0.05),但研究组自第4周开始降低,而对照组继续升高,两组自第4周开始对比有明显差异(t=7.56,14.53,36.97,71.28;P<0.01).结论 针对性心理干预合并药物治疗心脏神经症安全、快速、高效,优于单一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检测CD32在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BEL-7404 、HepG2上的表达,探索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应用RT-PCR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3种肝癌细胞株上CD32的表达情况,以u937为阳性对照.结果 u937高表达CD32,而肝癌细胞株SMMC-7721、BEL-7404 、HepG2未检测到CD32的表达.结论 肝癌细胞株SMMC-7721、BEL-7404 、HepG2不表达CD32,应用基因工程方法调节肿瘤细胞上不同亚型CD32的表达,或许可以激发机体抗肿瘤免疫,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