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6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4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01.
目的 探究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双相障碍患者病耻感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25例患者根据配对设计分为研究组16例和对照组9例,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采用精神疾病病耻感量表(ISMI)和药物依从性评价量表(MARS)测评病耻感和服药依从性.结果10次治疗后,两组患者病耻感组间比较,研究组较对照组刻板印象的认可因子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研究组疏远因子、刻板印象的认可因子、歧视经历因子和病耻感总分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总分及各因子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研究组服药依从性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可降低双相障碍患者的病耻感,提高服药依从性,对促进疾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2.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外周血mRNA表达和血清蛋白水平与双相障碍、双相躁狂和双相抑郁的关系.方法 应用TaqMan探针及荧光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并比较双相障碍组(61例)、双相躁狂组(29例)、双相抑郁组(32例)和对照组(61名)外周血白细胞BDNF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测定血清BDNF浓度;应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和Young氏躁狂量表(YMRS)评定患者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和躁狂症状的严重程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BDNF基因mRNA表达水平和血清蛋白浓度与HAMD17和YMRS评分的关系.结果 (1)双相障碍组BDNF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0.0077±0.0019)较对照组(0.0096±0.0028)下降(t=-3.74,P<0.01);双相躁狂组(0.0081±0.0023)、双相抑郁组(0.0073±0.0024)与对照组3组间BDNF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5,P<0.01),且双相躁狂组和双相抑郁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2)双相障碍组BDNF血清蛋白浓度低于对照组(t=-2.90,P<0.01);双相躁狂组、双相抑郁组与对照组3组间BDNF血清蛋白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1,P<0.05);双相躁狂组和双相抑郁组BDNF血清蛋白浓度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但双相躁狂组与双相抑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双相躁狂组BDNF基因mRNA表达水平及血清蛋白浓度与YMRS评分未见相关(P>0.05),双相抑郁组BDNF基因mRNA表达水平及血清蛋白浓度与HAMD17评分未见相关(P>0.05).结论 双相障碍与BDNF水平下调可能相关,这种下降贯穿于躁狂相和抑郁相,而且BDNF的变化不会因双相障碍患者极性的变化而处于两极状态.  相似文献   
203.
目的 探讨双相障碍首次抑郁发作使用SSRI类抗抑郁剂治疗后,出现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记录177例以抑郁发作为首次发作形式的双相抑郁障碍患者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并比较它们在没有出现自杀组和出现自杀组之间的差异,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与Hosmer-Lemeshow分别评估危险因素模型的准确度和拟合优度.结果 没有出现自杀风险患者154例,出现自杀风险患者23例.出现自杀风险的患者组中饮酒史、心境障碍家族史、有易激惹症状、绝望感和伴随精神病性症状的比例高于未出现自杀风险的患者组(均P<0.05).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使用SSRI类抗抑郁剂治疗而导致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为:易激惹(OR=4.04,95%CI:1.40-11.67,P<0.05),有精神病性症状(OR=6.23,95%CI:1.41-27.56,P<0.05).ROC为0.71.Hosmer-Lemeshow为0.58.结论 易激惹症状、精神病性症状是双相障碍首次抑郁发作予SSRI治疗出现自杀风险的潜在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