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0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7篇
肿瘤学   4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建立结直肠癌与其他恶性肿瘤的血清蛋白质指纹谱鉴别诊断模型.方法 收集血清标本235份,其中结直肠癌58例,乳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肺癌及肾癌各15例,结直肠良性病30例及正常人57例组成建模组,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检测其蛋白质指纹谱.用Biomarker Patterns软件分析结直肠癌与其他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的差异蛋白后,建立结直肠癌鉴别诊断最优分类树模型.再从同期住院或健康体检人群中随机抽取以上诸病种及正常人血清标本各10例组成测试组,盲法验证该模型对结直肠癌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成功建立了由16种蛋白组成的结直肠癌鉴别诊断最优分类树模型.测试模式下对结直肠癌的鉴别诊断准确率83.8%.灵敏度和总特异性分别为86.2%和83.1%.盲法验证显示,预测总准确率为74.4%.结论 应用血清蛋白质指纹谱技术建立的结直肠癌与其他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模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2.
大肠息肉是小儿便血最常见的病因之一.我院自2000年6月~2007年3月对58例结肠息肉患儿应用电子结肠镜高频电凝切除,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3.
采用细胞毒实验(MTT法)及肿瘤细胞集落形成实验。系列进行蝎毒四种组分对体外培养的人大肠癌Lovo细胞的毒性观察。结果:蝎毒组分Ⅲ剂量为45~90mg/L范围内能显著抑制Lovo细胞的生长和细胞集落形成,量效关系明显。余组分未发现明显的抑制作用。提示蝎毒组分Ⅲ是蝎毒抑制大肠癌的主要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24.
为临床应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治疗肿瘤。分别采用剪切后酶消化与机械分离相结合的方法,体外扩增后回输治疗实体瘤27例,癌性胸腹水19例。结果:实体瘤及癌性胸腹水体外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扩增总数均可达(1013~1014)/L,治疗显效率分别为85%及84.2%。  相似文献   
25.
东亚钳蝎毒灌肠治疗大肠癌前后肿瘤组织中DNA参数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了解大肠癌组织经东亚钳蝎毒灌肠前后,其DNA参数的变化。方法对20例大肠癌患者用东亚钳蝎毒灌肠治疗后,用CMIAS真彩色医学图像分析系统测定肿瘤细胞核DNA参数。结果1.DNA指数均值(DI)治疗前为1.92±0.19,治疗后为1.58±0.24(P<0.01)。2.DNA倍体在治疗后,≥5倍体者明显减少,二倍体明显增多(P<0.05)。3.细胞核面积的均值,核周长的均值和细胞浆面积均值在治疗后明显减少(P<0.05)。同期随机选10例直肠癌患者用氟尿嘧啶灌肠,治疗前后各参数值虽有变化,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东亚钳蝎毒对大肠癌有抑杀作用,且优于氟尿嘧啶。  相似文献   
26.
目的:研究大肠癌血清蛋白质谱的变化,从而筛选特异性蛋白标志物。 方法: 利用IMAC3蛋白质芯片和SELDI-TOF质谱技术,对64例大肠癌病人和40名正常人的血清蛋白质谱进行分析。获得的蛋白质谱采用Ciphergen公司的Biomarker Wizard和Biomarker Pattern软件分析。 结果: 通过对大肠癌术前血清与正常人血清蛋白质谱分析发现共有19个蛋白质表达量有明显差异。并获得分子量为5 972.67 D、5 927.21 D、6 113.48 D、5 908.55 D和4 292.51 D这5个蛋白质组成的模板,可将大肠癌与正常人正确分组,其正确分组率分别为97.5%(56/64)和80%(32/40)。术后血清蛋白质谱中,原高表达的蛋白质明显下调。 结论: 结果表明通过大肠癌手术前后及正常对照血清中蛋白质谱的比较,筛选得到用以诊断大肠癌的特异性蛋白标志物并用以预后的判断。SELDI-TOF蛋白质芯片技术为建立蛋白质模板从而早期诊断大肠癌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东亚钳蝎蝎毒抗癌多肽对大肠癌细胞LoVo的影响及其与多种化疗药物的联合作用。方法: 采用MTT法, 测定蝎毒抗癌多肽与各种化疗药物对LoVo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以及蝎毒抗癌多肽与化疗药物联合对LoVo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 蝎毒抗癌多肽可抑制LoVo细胞增殖, 并可诱导其凋亡。低浓度的蝎毒抗癌多肽与化疗药物联合用药, 可产生较强的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结论: 蝎毒抗癌多肽具有直接的抗肿瘤作用, 并且具有可以增强化疗药物作用的功能。  相似文献   
28.
蝎毒抗癌多肽对大肠癌LoVo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东亚钳蝎毒抗癌多肽对大肠癌LoVo细胞的影响及其与多种化疗药物的协同作用。方法采用MTT法(噻唑蓝比色试验)测定该抗癌多肽单独及与化疗药物协同对LoVo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蝎毒抗癌多肽可抑制LoVo细胞增殖,并且低浓度的蝎毒抗癌多肽与化疗药物协同,可产生较强的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结论蝎毒抗癌多肽具有直接的抗肿瘤作用,并且具有增强化疗药物作用的功效。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蛋白质质谱分析方法鉴定结直肠癌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美国Ciphergen Biosystems公司金属亲和表面芯片(IMAC3)和蛋白芯片仪,检测146例结直肠癌患者,62名正常人,32例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血清蛋白质的相对含量。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与正常人和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血清蛋白质在质荷比为4467000—15122000,其中有10个蛋白质含量差异有显著意义。146例结直肠癌患者中有142例患者被正确检测,62名正常人和32例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均被正确识别,检测准确率为98.3%(236/240),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7.30%(142/146)和100%(94/94)。结论 该方法灵敏度和特异性高,可快速、准确检测结直肠癌,其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0.
为探讨直肠癌远端切除范围,采用CMIAS真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对40例直肠癌病人Miles术后标本的癌组织及不同区段的癌近旁组织中DNA含量和倍体分布进行检测。结果,低分化和DuckesCD期,有淋巴和肝转移的直肠癌组织中的五倍体显著高于高分化和AB期及无转移组,二倍体则显著降低(P<0.01或0.05)。癌肿组织DNA含量及异倍体明显高于癌近旁组织和100mm处组织(P<0.01)。距癌肿15mm以内组织明显高于16~30mm组织、31~40mm组织和正常粘膜(P<0.01);16~30mm组织明显高于31~40mm组织和正常粘膜(P<0.05)。在16~30mm组织内仍有异倍体细胞发现。提示,DNA含量和倍体分布与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相关,对肿瘤的诊断和预后有指导意义;检测癌旁不同区段粘膜中DNA含量和倍体类型对直肠癌远端切除范围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