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40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总结三叉神经痛手术前和术中的如何配合和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7月~2012年12月时间内,对16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如何做到术前护理工作,术中手术配合,器械准备。结果 168例顺利完成MVD手术,158例找到责任血管,使用Teflon棉隔离,10例未发现责任血管,行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疼痛消失率达98.8%。先后4例复发,1例感染,无死亡。结论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做好术前心理护理,对显微手术器械熟习和术中密切配合是MVD手术成功保障。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总结125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配合经验.方法 术前对12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进行术前访视,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术前充分准备手术所需要的器械、物品,术中密切配合手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术后及时回访病人.结果 125例微血管减压术的病人中,121例术后疼痛消失,4例疼痛改善不明显,后经射频治疗疼痛消失,未发生护理并发症,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良好的心理护理、周密的术前准备、密切的术中配合是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内镜在微侵袭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内镜辅助的显微神经外科(EAM)对36例垂体瘤行经鼻蝶入路手术;结合立体定向技术对22例脑积水,11例颅内囊性病变及1例侧脑室内囊虫病进行单纯内镜手术(EN);应用内镜控制的显微神经外科(ECM)技术对10例三叉神经痛进行微血管减压术。结果 36例垂体瘤中24例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21例梗阻性脑积水术后脑室缩小,1例术后复发;9例颅内囊性病变术后囊腔缩小,2例出现并发症,1例侧脑室内囊虫病病灶完整除;10例桥小脑角微血管减压术应用内镜效果满意。结论 经鼻蝶入路手术中,内镜可以更充分显露并完全切除鞍区肿瘤。可以同期在直视下进行第三脑室底部造瘘及立体定向活检术;可直视下对颅内囊性病灶进行穿刺冲洗、活检、房腔贯通等操作。可从不同角度观察了解桥小脑角显微解剖结构,微创直观。  相似文献   
24.
影响立体定向活检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影响立体定向活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1994年12月至2000年6月间我科收治并行MRI导向立体定向活检的156例病例。患者年龄6-72岁,平均45.5岁,其中男89例,女67例;病灶位于鞍区5例,基底节区33例,松果松区46例,中脑2例,侧脑室壁2例,三脑室底部2例,额叶深部28例,颞叶9例,顶枕叶6例,多发性病灶23例。手术采用Leksell-G型定向仪和1.0TMR机(Siemens)。所有靶点活检均采用Sedan侧方开口活检针,标本立即行快速冰冻病检。结果:病理诊断阳性97.4%(152例),其中低级别星型胶质瘤24例,高级别星型胶质瘤28例,室管膜瘤2例,转移瘤33例,感染性病灶29例,生殖细胞瘤31例,松果体母细胞瘤2例,垂体腺瘤1例,淋巴瘤2例,阴性4例。活检出血2例。术中癫痫发作1例,并发症发生率1.9%。全组病例无死亡。结论:影像导向立体定向活检术是一种安全、定位精确、高诊断率的微侵袭性脑深部疑难病变定位诊断方法。其影响因素包括影像定位技术、 靶点及活检通道选择、活检器械选择、并发症防治等。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立体定向射频毁损灶的MRI表现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通过对19例帕金森病患者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后的早期、晚期MRI随访,了解毁损灶的MRI表现及其与疗效的关系.结果19例患者在术后3~7天复查MRI,T1W中心为细小的长T1低信号点,中间为短T1高信号,最外为长T1低信号环,周边有不规则的水肿带,T2W中心为细小的长T2高信号点,中间为短T2低信号,最外为长T2高信号环,周边有不规则的水肿带.7例患者术后1~2年复查MRI,毁损灶的MRI表现为长T1长T2类圆形信号.毁损灶的位置与原靶点的误差小于1mm.结论帕金森病立体定向射频毁损灶的大小与毁损的温度、时间成正比,晚期MRI随访提示如果靶点位置正确,毁损灶大小在5mm×5.2mm×8.1mm左右,则能产生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6.
丘脑底核高频刺激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脑深部刺激(DBS)对帕金森病(PD)的治疗作用。观察术中丘脑底核(STN)刺激对PD震颤,肌僵直、运动缓慢的缓解效果及对语言的影响,探讨植入刺激电极的最佳位置。方法:17例帕金森病患者,利用MRI及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方法将刺激电极植入丘脑底核,其靶点:X=11mm,Y=-1mm,Z=-7mm。术中予以高频刺激(频率为150Hz,脉宽为150μz,脉宽为150μs,电压自0.5V开始,逐渐增至6-8V);其中有2例进行了STN电极永久性植入慢性电刺激,术后随访6-8月,结果:17例术中刺激发现,STN中上部是其刺激、改善病人症状的最佳位置,而电极过深及过外则易引起言语障碍,2例永久性植入慢性电刺激经随访观察对肌僵直的控制非常满意,对运动缓慢有明显改善,并减少美多巴的服药量,UPDRS运动评分下降50%。结论:STN的高频刺激能改善PD的震颤,僵直,运动缓慢等主要症状,是PD慢性刺激的最理想靶点,其中上部是刺激效果的最佳位置。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总结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经验。方法 术前对12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检查,手术时经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在神经出脑干区寻找责任血管,进行神经、血管的充分游离减压,血管与脑干间置入Teflon棉。结果 术后12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121例术后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4例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经射频治疗后疼痛消失。121例随访1~7年,2例两年后复发,总有效率95、2%,其余均无疼痛发作。术后2例出现颅内感染,无永久性并发症出现。结论 头颅MRTA检查有助于术前判断责任血管与神经的关系,手术时在神经出脑干区发现责任血管并进行充分游离减压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病灶切除联合皮层热灼术治疗起源于中央区的癫(癎)的疗效.方法对27例以癫(癎)为首发表现的起源于中央区的癫(癎)病人采用立体定向开颅手术,切除病灶前先行皮层电极描记,确定癫(癎)波的范围,然后在显微镜下切除病灶,再次描记确定残余的癫(癎)波的位置,并使用皮层热灼术进行皮层热灼,直到癫(癎)波消失为止.结果27例病人中胶质瘤13例,脑囊虫病7例,脑膜瘤3例,皮层发育不全2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炎症1例.手术中在切除病灶前使用皮层电极描记出癫(癎)波,病灶切除后在病灶周围仍残余有癫(癎)波,使用皮层热灼术热灼后癫波消失.27例病人手术后25例未再有癫(癎)发作,2例手术后一周内有癫(癎)发作一次,以后未再有癫(癎)发作.26例病人未出现神经功能损害症状加重,一例短期内出现偏瘫加重,经过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立体定向病灶切除联合皮层热灼术治疗起源于中央区的癫(癎)是一种侵袭性小、疗效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9.
帕金森病Vim核立体定向射频毁损灶的MR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Vim核立体定向射频毁损灶的MRI表现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2 3例帕金森病患者接受Vim核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 ,在手术后的早期 (16例 )、晚期 (7例 )进行MRI随访 ,了解毁损灶的MRI表现、大小及其与疗效的关系 ,并且计算毁损灶的位置与原靶点坐标的误差。结果  16例患者在术后 3~ 7天复查MRI ,T1加权像 :中心为细小的长T1低信号点 ,中间为短T1高信号环 ,最外为长T1低信号环 ,周边有不规则的水肿带 ;T2 加权像 :中心为细小的长T2 高信号点 ,中间为短T2 低信号环 ,最外为长T2 高信号环 ,周边有不规则的水肿带。 7例患者术后 1~ 2年复查MRI,毁损灶的MRI表现为长T1长T2 类圆形信号。毁损灶的位置与原靶点的误差小于 1mm。结论 帕金森病立体定向射频毁损灶的大小与毁损的温度、时间、毁损针的直径和长度成正比 ,晚期MRI随访提示如果靶点位置正确 ,毁损灶大小在 5 .0mm× 5 .2mm× 8.1mm左右 ,则能产生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0.
目的比较神经导航与传统开颅两种手术方法对切除中央区及其附近的病灶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中央区及其附近病灶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接受神经外科导航手术和传统开颅手术,比较病灶的位置、大小、骨瓣大小、手术前后神经系统损害程度。结果神经导航手术组骨瓣面积为(28.62±11.83)cm2,传统开颅手术组骨瓣面积为(39.32±13.07)cm2,两者差异显著(P=0.04);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神经导航组为2/15,传统组为10/15,差异极其显著(P=0.008)。结论神经导航手术组与传统手术组相比具有定位准确、侵袭性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