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8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6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181篇
综合类   68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2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转移性骨肿瘤89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目的总结分析转移性骨肿瘤的发病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年1月,2003年12月本院临床诊断为转移性骨肿瘤897例,统计分析转移性骨肿瘤的发病特点及临床特征。结果转移性骨肿瘤好发于男性,以41~70岁多见,原发病灶男性最常见者依次来自肺(25.6%)、前列腺(11.4%)、肝(7.6%),女性则以肺(26.7%)、乳腺(12.1%)、胃肠(5.7%);来源不明占24.0%。早期单发以脊柱、骨盆最为多见,晚期易全身多处转移。患者常因肢体疼痛(51.8%)、肿物(10.5%)、功能障碍(7.7%)、病理性骨折(7.5%)甚至截瘫(3.1%)等就诊,26.8%的患者因原发病灶症状就诊检查时发现骨转移。影像学以溶骨性改变(82.1%)多见。治疗以对症处理、缓解疼痛、化疗、放疗为主,手术多为姑息治疗。结论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特征复杂,应掌握其发病特点,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92.
限制型肩胛骨假体置换治疗肩胛骨恶性肿瘤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限制型肩胛骨假体置换治疗肩胛骨恶性肿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十余年假体置换治疗19例肩胛骨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适应证、操作要点和改进方法。结果 19例患者平均随访109个月.10例行边缘切除,9例行广泛切除和限制型肩胛骨假体置换手术;边缘切除和广泛切除后复发率分别为30%和11.11%;早期4例仿生型假体术后3例出现仿生肩峰外露和肩胛岗压迫性溃疡,二次翻修假体,MSTS功能评分53.3%;5例改良型肩胛骨假体置换手术后无假体相关并发症,MSTS功能评分70%。结论 限制性全肩胛骨假体置换手术能在切除恶性肿瘤后,最大限度重建了盂肱关节和肩胛骨胸廓间的肌肉群体功能,建立一个稳定的、无痛的肩关节;改良型假体置换术后假体近期并发症少.功能好于仿生型假体。  相似文献   
93.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后颈肩痛与钢板位置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8月~2006年7月间实施的219例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手术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颈椎侧位片评价钢板在上下位椎体的覆盖率,正位片评估其侧方移位和成角;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活动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手术前、后颈肩痛。应用Pearson’s相关系数、线性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随访16.8个月(6~42个月),钢板侧方偏移和成角与术后颈肩痛高度相关(相关系数P=0.417,P<0.001,n=87),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钢板偏移和成角与术后VAS评分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P=0.314,P<0.001,n=82),与术后NDI成正相关(相关系数P=0.379,P<0.001,n=66)。结论:颈椎前路钢板侧方偏移和成角是术后颈肩痛的原因之一,术中应注意调整钢板位置,尽量避免侧方偏移和成角。  相似文献   
94.
进一步提高髋关节周围骨折的治疗水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佛保 《广东医学》2001,22(5):361-362
髋关节周围骨折指的是髋部骨折及髋关节骨折 ,包括粗隆间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头骨折及髋臼骨折。随着人口老龄化 ,髋部骨折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交通事故增多 ,高速率、高能量的创伤增加 ,使青壮年髋关节周围骨折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涉及关节的骨折在处理上有更高的要求 ,且由于解剖的特点 (特别是股骨颈与股骨头 ) ,更给治疗带来了困难。髋关节周围骨折在治疗上进展较快 ,在很多方面存在争论。临床医师必须掌握这些知识 ,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水平。1 粗隆间骨折  传统的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由于青壮年患者要求早期下地活动 ,而老年患…  相似文献   
95.
急性脊髓挫伤后内皮素-1 mRNA表达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SCI)后内皮素-1(ET-1)mRNA表达的解剖和空间以及含量变化规律。方法:改良Allen's法(50 g-cm)制备急性大鼠脊髓挫伤模型。原位杂交检测SCI前后脊髓组织中ET-1 mRNA。图像分析半定量测定伤区邻近段ET-1 mRNA含量。结果:SCI后损伤邻近段脊髓组织中ET-1 mRNA阳性表达的神经元、胶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数量多于及信号强于对照组,以神经元表达改变为主。除48 h组,伤后各时点脊髓灰质ET-1 mRNA阳性染色的阳性单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伤区脊髓中ET-1 mRNA阳性染色神经元随时间逐渐减少,而胶质细胞阳性表达增加。结论:SCI后脊髓组织中ET-1 mRNA表达上调,提示ET-1参与SCI后病理生理改变。神经元是SCI后脊髓组织中ET-1升高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96.
97.
脊髓型颈椎病动物模型的初步建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建立脊髓型颈椎病动物模型。方法  36只短毛豚鼠按处理方法不同随机分成 3组 ,A组 :在C4~C5或C5~C6 椎间盘后缘植入骨形态发生蛋白 (BMP)与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复合制剂 ;B组 :在椎间盘后缘植入PVP ,C组系假手术组。分别于手术后 4、8、1 2周以斜板试验观察实验动物的运动功能 ,并按计划处死动物 ,对实验节段颈椎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A组术后 8周起出现运动功能减退 ;B组和C组动物术后各期运动功能无改变。组织学观察 ,A组术后 4周起出现椎体后缘骨质增生 ,占据椎管 ,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变形和脱髓鞘、神经元脱失等改变 ;B、C组术后各期椎管形态、脊髓等无改变。结论 植入颈椎间盘后缘的BMP可诱导椎间盘及韧带组织骨化、椎体后缘骨质增生 ,并对颈脊髓造成恒定的慢性压迫 ,为开展脊髓型颈椎病的实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8.
多轴螺钉-棒系统在颈椎后路固定中的应用与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多轴螺钉-棒系统行颈椎后路固定的疗效.方法 本组18例,颈椎及椎管肿瘤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并不稳2例,高危颈椎并外伤性颈髓损伤不稳3例,下颈椎骨折脱位4例.17例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害表现,JOA评分平均为9.8分.12例采用后路固定,6例采用前后联合手术.椎弓根固定2例,侧块固定11例,椎弓根与侧块混合固定5例.结果 本组共植入102枚多轴螺钉,2枚螺钉位置欠佳,1例根性神经痛.本组无硬膜撕裂、椎动脉损伤与脊髓损伤等并发症.16例获得平均22个月的随访.X线片显示所有患者固定满意,无螺钉拔出、内固定松动、复位丢失.均获得坚固融合.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改善率为69.4%.结论 多轴螺钉一棒系统后路固定颈椎安全可靠,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9.
上位颈椎疾患因其解剖部位特殊,手术治疗的难度较大。我科从2000年11月至2003年3月,共手术治疗上位颈椎疾患25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总结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经验,改进远端锁钉瞄准器,方法:股骨干骨折32例中,新鲜骨折25例,陈旧性骨折7例,采用闭合穿钉治疗11例,半开放穿钉12例,开放穿钉9例,设制髓内钉定位孔及安锁定位装置。结果:本组病例随访6-23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均已愈合,按Klemm功能恢复分级评定;优21例,良9例,中2例,远端锁钉瞄准器改进后手术使用30例,无锁钉放置失败,一次交锁成功29例,结论:(1)应用带锁髓内钉固定,对闭合复位困难的股骨干新鲜骨折,采用半开放穿钉术,效果良好,(2)改进后的远端锁钉瞄准器无需X线引导,锁钉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