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2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1.
目的 总结伴重度肺动脉高压,而左心室内径正常的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疗效. 方法采用经胸心脏超声和主动脉降部造影诊断6例表现为右房右室显著扩大,而左心室内径正常的重度肺动脉高压PDA患者,明确诊断后行经皮介入封堵治疗,术后行经胸心脏超声随访. 结果 4例患者经胸心脏超声,2例经主动脉降部造影检查明确诊断.所有患者经胸超声表现为右房、右室和肺动脉内径显著增宽,重度肺动脉高压,左心室内径正常.4例经皮介入封堵成功,其中3例试封堵后肺动脉压明显下降,1例试封堵后肺动脉压下降不明显,随访中肺动脉压持续下降,但仍未恢复正常.随访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功能改善. 结论对于表现为右心显著扩大,左室内径正常的重度肺动脉高压PDA患者经胸超声胸骨旁高位动脉导管切面有助于提高诊断率.介入封堵治疗对部分患者切实、可行,近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22.
23.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瘤样扩张与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比较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状动脉瘤样扩张(A组),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合并冠状动脉狭窄(B组)及冠状动脉狭窄(C组)3组间冠心病常见危险因素、病变血管分布、心肌缺血改变的差异。结果3组间冠心病常见危险因素差异无显著性;病变血管分布A组多累及右冠脉,B组、C组多累及左前降支,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心绞痛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心肌梗死与心电图ST-T异常发生率,A组低于B组、C组(P<0.05,P<0.01);LVED值A组小于B组、C组,EF值A组高于B组、C组(P<0.01)。结论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对心肌缺血的影响较冠状动脉狭窄低,但并非无害。  相似文献   
24.
随着心血管疾病介入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已经成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发作性痉挛所引起的变异型心绞痛仍是常规冠脉造影的“盲点”。笔者采用静脉注射麦角新碱激发冠状动脉痉挛的方法诊断变异型心绞痛,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临床资料 主诉为发作性胸痛,临床疑诊为变异型心绞痛的患者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48~69岁,全部病例均未捕捉到发作时ST段抬高的心电图,平时心电图亦无明显ST段上抬或下移。激发试验前选择性冠脉造影示无明显冠状动脉固定狭窄者9例,冠状动脉狭窄25%者3例(左前降支2例,右侧冠状动脉1例)(附表)。1.2 方法 麦角新碱激  相似文献   
25.
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同期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同期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及疗效.[方法]2004年1月至2006年7月本院先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共447例,其中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2例,男5例,女7例,房间隔缺损(ASD)合并室间隔缺损(VSD) 5例,A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3例、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S)2例,ASD合并二尖瓣狭窄(Lutembacher综合征)1例,VSD合并PDA 1例.经导管介入治疗的顺序:先纠正瓣膜狭窄行瓣膜球囊扩张术,其次VSD封堵术,再次PDA封堵术,最后行ASD封堵术.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X线检查及心电图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2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均一次性治疗成功.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术后即刻经胸超声心动图和造影示ASD、VSD、PDA所有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2例合并PS者,跨肺动脉瓣压差由术前48 mmHg、54 mmHg下降到术后7 mmHg、10 mmHg.1例Lutembacher综合征患者,超声心动图测量二尖瓣瓣口面积分别由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前1.0 cm2增加到术后2.1 cm2 .术后1周、1个月、6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示所有患者各水平分流均消失,扩大的房室内径进行性缩小,所有封堵器位置固定良好,无移位及脱落; X线检查示肺血均明显减少,心脏扩大均明显恢复;心电图检查无房室传导阻滞及左右束支阻滞.[结论]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管同期介入治疗只要指征掌握恰当,治疗策略合理,操作规范,是可行、安全的,并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6.
目的大量研究显示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细胞间粘附分子是内皮功能不全的标志因子,而内皮损害程度和严重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侧支循环形成密切相关.本实验旨在检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冠心病患者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探讨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5年6月至10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三支主要冠状动脉中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狭窄在95%以上的85例冠心病患者,测定其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细胞间粘附分子浓度.采用Rentrop方法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进行分级,0~1级为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n=50),2~3级为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n=35).结果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浓度(2.23±0.59 μmol/L)明显高于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1.79±0.57 μmol/L)(P=0.001);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血清细胞间粘附分子1浓度(272.4±68.3 μg/L)显著高于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225.0±61.9 μg/L)(P=0.002).结论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与高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与血清血管生成素1(Ang-1)和2(Ang-2)浓度的关系。方法入选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中至少1支狭窄≥90%的患者67例,按照Rentrop分级方法,对CCC进行分级:0级22例,1级17例,2级18例,3级1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Ang-1、Ang-2浓度;应用Gensini积分系统评价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结果 0和1级组(冠状动脉侧支形成不良)血清Ang-1水平[(622.59±47.75)ng/L和(728.00±35.82)ng/L]明显低于2和3级组[冠状动脉侧支形成良好,(984.39±88.34)ng/L和(1169.80±48.18)ng/L,均为P<0.01];而0和1级组血清Ang-2水平[(798.23±70.48)ng/L和(732.35±36.26)ng/L]明显高于2和3级组[(562.56±81.85)ng/L和(450.80±41.19)ng/L,均为P<0.01]。CCC分级与血清Ang-1浓度呈正相关(r偏=0.81,P<0.01),与血清Ang-2浓度呈负相关(r偏=-0.69,P<0.01)。血清Ang-1浓度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偏=0.29,P<0.05),血清Ang-2浓度与Gensini积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随着血清Ang-1浓度增加或(和)Ang-2浓度下降,其侧支循环越发达,Ang-1可能促进了CCC的生成,而Ang-2可能抑制了CCC的生成。  相似文献   
28.
目的研究学龄前儿童经静脉心内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手术方法、安全性、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1994~2006年该院经静脉心内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857例,其中4~6岁学龄前儿童3例,占0.35%。该组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平均5岁,体重平均17.8公斤;1例为病毒性心肌炎并发窦性停搏,2例为室缺术后并发III度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均为经药物治疗无效的缓慢心律失常。3例均采用经静脉心内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方法治疗,1例起搏电极经左锁骨下静脉,起搏器置于皮下与胸大肌之间;另2例电极经左头静脉,起搏器置于胸小肌与胸大肌之间。术后1周、1、3、6、9个月、1年及每年随访。结果3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1例电极经左锁骨下静脉,起搏器置于皮下与胸大肌之间的患者于术后8个月出现起搏器囊袋磨破,继发感染,予取出起搏器,清创缝合,患者交界性逸搏心率55次/min,家属拒绝再次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自动出院;另2例电极经左头静脉,起搏器置于胸小肌与胸大肌之间的患者,术后随访正常,无并发症。结论学龄前儿童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经静脉心内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是可行、有效的,但有出现起搏器囊袋磨破等并发症的风险;电极经头静脉,起搏器置于胸小肌与胸大肌之间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29.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280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80例患者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69例获得成功,11例穿刺失败。所有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具有术后不须严格卧床,创伤小,止血容易,并发症少的优点,操作成功率高,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30.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病因诊断与预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病因诊断的意义及不同治疗方式对SSS患预后的影响。方法:对61例在接受起搏器治疗后同时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SSS患随访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1例患中单纯高血压16例(26.2%);高血压合并冠心病15例(24.6%),单纯冠心病5例(8.2%),不明原因25例(41.0%)。20例冠心病患中的12例(A组)接受起搏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置入治疗,全部病例6个月后随访无再狭窄,心功能改善,但窦房结功能无改善;另外8例冠心病SSS患(B组)仅接受起搏器治疗而未行PTCA+支架治疗,心功能的改善不及A组;41例非冠心病的SSS患(C组)仅接受起搏器治疗,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有助于SSS患的病因诊断,但冠心病并非SSS的主要病因;冠心病所致SSS患,DDD起搏器+PTCA+支架治疗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