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5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19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李书忠 《基层医学论坛》2016,(20):2815-2816
目的:分析诊断CT模拟定位在三维适形放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肿瘤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诊断CT模拟定位,并对患者予以放疗治疗,观察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运用诊断CT模拟定位进行放疗治疗,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8%,治疗效果较好。结论诊断CT模拟定位具有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2.
33.
表面骨肉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表面骨肉瘤的组织类型、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表面骨肉瘤19例,其中骨膜骨肉瘤4例,部位分别为胫骨干中上段(3例)和腓骨下段(1例);X线片及CT显示肿物位于骨旁,外缘不规则,可见放射状骨针影;镜下为低度或中度恶性软骨肉瘤样改变。高度恶性表面骨肉瘤2例,肿物均位于股骨内侧;X线片显示肿物以广泛基底附于患骨,混杂骨膜反应;镜下显示高度恶性,似髓内型。去分化骨旁骨肉瘤1例,肿物位于股骨下端;患者曾先后4次手术,术后病理显示高分化组织内出现低分化区。经典骨旁骨肉瘤12例,肿物75%位于股骨下端干骺端后部。结果骨膜骨肉瘤4例均行保肢手术,已无瘤生存1.1~6.5年。高度恶性表面骨肉瘤2例,其中1例拒绝手术,3个月后死于肺及肝转移;另1例应用大剂量化疗及保肢治疗,现已无瘤生存19个月。去分化骨旁骨肉瘤1例,行假体旁复发性肿瘤切除,现已无瘤生存6个月。经典骨旁骨肉瘤的初始治疗均为保肢手术,其中9例随访1.2~9.6年,除1例局部复发、1例死于肺转移外,另外7例均无瘤生存。结论表面骨肉瘤四种组织类型各具有特殊性,应区别对待。骨膜骨肉瘤及经典骨旁骨肉瘤应以局部广泛切除或瘤段切除为主,预后较好;去分化型和高度恶性表面骨肉瘤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保肢或截肢均应配合有  相似文献   
34.
腰椎间盘的细胞、胶原与弹性蛋白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腰椎间盘的细胞、胶原与弹性蛋白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病理系椎间盘的退变。此退变的表现因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而致椎间盘的三种主要基质———胶原、蛋白多糖和水的改变。在过去十年中,我们对椎间盘的细胞形态、生物化学和基因表达做了些基础研究工作。目的为探寻椎间...  相似文献   
35.
背景:寰枢椎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其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复杂,因此选择正确的内固定技术对疾病的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的:综述寰枢椎损伤的解剖学基础及内固定治疗技术的进展,指导临床应用。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及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中1974/2010已发表的关于寰枢椎解剖及其内固定技术的文献,在标题和摘要中以“寰枢椎;解剖学:内固定”或“atlantoaxial;anatomy;interalfixation”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寰枢椎解剖学及内固定技术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114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26篇文章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寰枢椎作为枕颈移行部,是构成头颅旋转及屈伸运动的重要结构,因其邻近颈髓、椎动脉和颈神经等重要结构,任何原因所导致的寰枢椎和韧带的损伤,均可导致寰枢椎不稳,目前寰枢椎内固定技术繁多,应根据患处解剖特点、各种方法的适应证,以及医生的操作能力,来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36.
背景:假体周围感染已成为全膝关节置换后常见的并发症,了解其发病机制,早期及时的做出诊断,并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对全膝关节置换的预后非常重要。目的:综述近几年关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的感染发病机制与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82-01/2009-12CNKI数据库、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人工膝关节置换,感染,total knee arthroplasty,infection",共检索到文献2673篇。此外手工查阅相关专著数部。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34篇。结果与结论:假体表面形成一层保护性的生物膜是抗生素难以将病原微生物灭除的主要原因。血液化验、细菌学培养及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全膝关节置换的有效手段,但各有优点及不足,诊断时应结合各种检查结果综合考虑。目前,全膝关节置换的治疗方式主要有单纯应用抗生素、清创保留假体、彻底清创一期或二期假体再置换、关节融合和关节离断等治疗方式,每种治疗方案都有其适应证,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7.
肌纤维母细胞及在肿瘤间质中激活的纤维母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以"肌纤维母细胞;肿瘤;转化生长因子;侵袭性"或"myofibroblast;tumor;TGF-β;aggressiveness"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内容与肌纤维母细胞及肿瘤间质纤维母细胞相关的文章,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116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41篇文章进行综述.第一作者检索万方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中1990-01/2010-01与肌纤维母细胞相关的文献,在标题和方法:由结果与结论:肌纤维母细胞具有平滑肌和纤维母细胞的特征,肿瘤间质肌纤维母细胞是癌细胞衍生的细胞因子调控成纤维细胞转化而来,通过直接刺激癌细胞的增殖和生存来促进肿瘤生长,并通过水解细胞基质和刺激肿瘤细胞运动来发生侵袭.肌纤维母细胞的出现有助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探索肿瘤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8.
背景:寰枢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是治疗上颈椎病变的常用手术方式,此处解剖结构复杂多变,损伤椎动脉的案例时有报道。 目的:观察正常人上颈椎三维CT血管图像,研究寰椎后弓的解剖结构及伴行椎动脉的走形特点,为寰椎后路置钉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纳入椎动脉显影良好且寰枢椎无明显病变者400例,利用原始资料进行容积重建,同时配合分离、融合、透明和伪彩等图像处理技术,在三维图像上观察椎动脉寰枕段的走行及变异,测量寰椎与后路置钉相关的解剖数据。 结果与结论:400例头颈部三维CT血管图像清晰,满足要求。椎动脉寰枕段的行程弯曲,走形典型者385例,变异15例,共18侧。固定第一阶段动脉11侧,窗式椎动脉6侧,异常起源的小脑后下动脉1侧;椎动脉沟环48例,其中10例为双侧,共58侧。椎动脉沟底的后弓是钉道最薄弱部分,左右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寰椎后弓及其伴行椎动脉常存在变异,给寰椎后路置钉带来不确定因素,三维CT血管图像可以清楚地显示两者的解剖结构,置入前充分了解这些数据,可以制定准确的手术方案,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9.
背景:寰枢椎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其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复杂,因此选择正确的内固定技术对疾病的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的:综述寰枢椎损伤的解剖学基础及内固定治疗技术的进展,指导临床应用。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及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 pubmed)中1974/2010已发表的关于寰枢椎解剖及其内固定技术的文献,在标题和摘要中以“寰枢椎;解剖学;内固定”或“atlantoaxial; anatomy; interal fixation”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寰枢椎解剖学及内固定技术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114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26篇文章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寰枢椎作为枕颈移行部,是构成头颅旋转及屈伸运动的重要结构,因其邻近颈髓、椎动脉和颈神经等重要结构,任何原因所导致的寰枢椎和韧带的损伤,均可导致寰枢椎不稳,目前寰枢椎内固定技术繁多,应根据患处解剖特点、各种方法的适应证,以及医生的操作能力,来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40.
脊髓髓内肿瘤的诊断及其外科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报告17例脊髓髓内肿瘤的诊断及其外科治疗结果。病史2年以内者居多为70.5%,20~40岁占76.5%,首发症状主要为肢体麻木无力或(及)感觉异常,特有的临床表现和MRI或CTM检查为主要的临床诊断依据。病理诊断以颈段、颈胸段及上胸段室管膜瘤多见共9例,其次是星形细胞瘤4例。17例均经后路手术:肿瘤全部切除9例,其中室管膜瘤7例,大部切除减压5例,脊髓背侧切开减压活检3例。随访6个月~49.3月,平均11.8个月,神经机能明显改善者8例,脊髓机能评分提高11~20分者5例,10分以下者3例,病情稳定者4例。本文重点讨论其诊断、手术要点及其应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