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1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73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16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89篇
口腔科学   81篇
临床医学   260篇
内科学   180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46篇
特种医学   8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369篇
综合类   529篇
预防医学   183篇
眼科学   23篇
药学   320篇
  2篇
中国医学   210篇
肿瘤学   64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972.
目的 评估逼尿肌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反射亢进和神经原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 方法 损伤平面在骶髓以上的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 31例 ,男 2 0例、女 11例 ,平均年龄 30岁。均表现为肾积水、输尿管返流及严重尿失禁。将 30 0UA型肉毒毒素溶解于 15ml生理盐水 ,使用膀胱镜注射针分 30个点注射于三角区以外的膀胱壁 ,0 .5ml/点。治疗前后记录排尿日记、行尿动力学检查 ,并观察毒副作用。 结果 治疗后第 3周 ,31例平均尿失禁次数由 14 .2次 /d降至 2 .5次 /d ,平均导尿量由 12 4ml/次增至 4 95ml/次 ,尿动力学结果表明平均最大膀胱测压容积由 133ml增至 4 75ml、平均充盈末逼尿肌压力由 6 2 .7cmH2 O(1cmH2 O =0 .0 98kPa)降至 17.1cmH2 O。起效平均时间为 6 .8d(3~ 14d) ,6 .5 % (2 /31)患者因治疗后症状无改善改用其它方法 ,12 .9% (4 /31)患者因症状再次加重而接受第 2次肉毒素治疗 ,12 .9% (4 /31)患者因症状改善有限而同时服用托特罗定治疗。随访 1~ 15个月 ,平均 8.5个月。随访期未观察到任何毒副作用。 结论 逼尿肌A型肉毒毒素注射是一种治疗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反射亢进和神经原性尿失禁的有效、安全、可行、可重复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973.
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在输尿管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曲面重建(CPR)尿路成像技术在某些输尿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临床疑诊输尿管疾病的91例患者均经MSCT扫描,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增强扫描后对原始图像进行1.5mm薄层重建,随后作输尿管曲面重建,逐例观察输尿管病变。结果 MSCTCPR尿路成像清晰显示病变侧输尿管的全程,并证实了91例可疑输尿管疾病患者中有单侧输尿管结石67例,双侧输尿管结石3例,单侧或双侧输尿管扭曲3例,单纯性单侧或双侧输尿管扩张12例,单侧输尿管狭窄2例,单侧输尿管囊肿2例,单侧输尿管癌1例,以及单侧输尿管误扎1例。结论 MSCTCPR技术可全面直观地显示输尿管全程,在输尿管疾病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74.
多层螺旋CT在诊断肺隔离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肺隔离症的诊断能力。方法 15例经病理(14例)和血管造影(1例)证实的叶内型肺隔离症患者均经多层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并采用容积再现技术,最大密度投影及多平面重建显示异常血管与病灶的关系。结果 15例肺隔离症患者中,14例的病灶位于左下叶,1例的病灶位于右下叶,异常体动脉供血全部来自胸主动脉,其平均直径1.6cm。CT平扫表现为肿块形7例,圆形或卵圆形5例,不规则形3例。增强后15例均显示异常体动脉供血。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准确诊断肺隔离症,并可取代其他有创性检查,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  相似文献   
975.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同间隙再突出与不稳的防治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 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 ,分析传统腰间盘手术对腰椎运动节段稳定性的影响 ,为某些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方法的改进 ,提供临床及试验室依据。方法 分临床及试验室两部分。临床部分回顾分析了我院近十年开展腰椎间盘手术6 2 0例 ,对手术疗效进行了随访及评定。试验室部分选用新鲜尸体 4个腰椎运动节段 ,分别对腰椎间盘进行不同程度的破坏 ,包括未破坏、用环钻破坏纤维环、刮除部分髓核、彻底刮除间盘组织。通过夹具将相邻椎体固定于试验机上 ,通过百分表测量腰椎椎体在矢状面上的水平位移 ,比较在不同负荷下水平位移位的变化。结果 临床上 6 2 0例腰间盘手术后随访超过半年 ,按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 ,优良率 84% ,2 2例进行了两次以上的手术 ,再手术率 3 6 %。再手术的主要原因是 :同间隙复发及病变节段不稳定。这类患者具有术前年龄偏大 ,X线平片存在腰椎退行性改变等特点。试验结果 ,髓核刮除困难 ,传统间盘手术只摘除 1/ 3~ 1/ 4的髓核。手术破坏了纤维环张力及髓核的完整性 ,造成该运动节段的潜在不稳 ,是引起同间隙病变的主要原因。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在尽量摘除髓核的同时要考虑腰椎节段稳定性的问题。对年龄偏大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若存在椎间隙狭窄、椎体边缘骨  相似文献   
976.
非编码RNA如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可以在转录、转录后和表观遗传学水平上调节目标基因,目前发现其与mRNA、miRNA、蛋白均存在互作机制,包括骨质疏松在内的多种疾病中都有lncRNA调控涉及。本文基于目前lncRNA在骨质疏松方面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当前的研究热点,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77.
目的:制备淫羊藿总黄酮微孔渗透泵控释片,并通过考察片芯和包衣膜对药物释放行为的影响来筛选处方。方法:单因素考察影响释药的因素,以不同时间药物累积释放度描述药物的释放行为,采用相似因子f2法评价释放曲线的相似性,并考察其拟合度。结果:片芯组成和包衣膜组成及衣膜增重率对制得的淫羊藿总黄酮微孔渗透泵片的体外释药行为有显著影响。结论:制备的淫羊藿总黄酮渗透泵制剂释药完全,零级释放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978.
目的:探讨7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患者CD13表达及其与FLT3-ITD、NPM1突变同步检测的临床意义,并分析FLT3-ITD、NPM1突变的关系及其与CD13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72例AML患者病例资料,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72例AML患者CD13表达,PCR及Sanger测序法检测FLT3-ITD、NPM1突变。结果:72例AML患者中68例CD13表达阳性(68/72,94.44%),经诱导化疗,44例获得完全缓解(44/68,64.71%)。CD13~+与CD13-患者相比,χ~2=2.118,P=0.148,完全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8例CD13~+的AML患者中,FLT3-ITD~+/NPM1~+双突变患者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其余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10、P=0.000),而完全缓解率明显低于FLT3-ITD~-/NPM1~+与FLT3-ITD~-/NPM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00,P=0.000;χ~2=8.880,P=0.000)。FLT3-ITD~+/NPM1~-患者中位生存期仅为24个月,较FLT3-ITD~-/NPM1~+与FLT3-ITD~-/NPM1~-患者,生存期更短。FLT3-ITD~-/NPM1~+患者的平均年龄、白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均高于FLT3-ITD~+/NPM1~-患者(P=0.030;P=0.000;P=0.040),白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均高于FLT3-ITD~-/NPM1~-患者(P=0.020;P=0.00),完全缓解为85.71%,明显高于FLT3-ITD~+/NPM1~+和FLT3-ITD~+/NPM1~-患者(χ2=8.40,P=0.000;χ2=13.45,P=0.000),中位生存期为41个月(95%CI=34.4~47.6个月),较FLT3-ITD~+/NPM1~+和FLT3-ITD~+/NPM1~-患者生存期长,提示NPM1突变患者预后良好。结论:68例CD13~+患者中,FLT3-ITD~+/NPM1~+双突变患者具有高白细胞数和低CR率;FLT3-ITD~+/NPM1~-患者生存期短;FLT3-ITD~-/NPM1~+患者诱导缓解率高,FLT3-ITD~+/NPM1~-较低。对于AML患者,提示可以同时分析CD13表达及FLT3-ITD和NPM1突变的情况,为AML的相关治疗提供一个更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979.
抗高血压新药一替米沙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980.
目的 :探讨多发性脑梗塞 (MCI)大鼠纹旁区一氧化氮合酶 (NOS)的变化及神经生长因子 (NGF)和精制蝮蛇抗栓酶 3号 (Svate- 3)联合应用对 MCI大鼠纹旁区的作用。方法 :选用 Wistar大鼠 ,应用微栓子栓塞阻断法建立多发性脑梗塞性缺血模型 ,用 NADPH- d组化方法、透射电镜技术并结合显微图像分析技术。结果 :实验组 NOS阳性反应物平均灰度值与实验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 (P <0 .0 1)。结论 :NGF和 Svate- 3联合应用可使 MCI大鼠纹旁区 NOS阳性反应物明显增多 ,对 MCI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