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9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26例松果体区肿瘤显微手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的方法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显微手术切除的松果体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26例中19例采用Poppen入路,7例采用Krause入路。全切15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6例。随访3个月~7年,肿瘤未见复发17例,复发2例(1例再手术),植物状态生存1例,死亡2例(术后因瘤卒中死亡1例,术后2年死亡1例),4例失随访。结论显微手术是松果体区肿瘤治疗的首选方法,Poppen入路是一种较理想的入路。  相似文献   
62.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系统一种常见的急症,有80%~85%的患者是因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1].  相似文献   
63.
背景与目的:颅咽管瘤位置深在,毗邻重要的结构,手术全切肿瘤往往比较困难。本研究探讨经纵裂经终板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的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纵裂经终板入路切除的14例颅咽管瘤的手术经过与疗效,重点讨论了手术入路技术、肿瘤切除技术和垂体柄的保护技术。结果:肿瘤全切除13例(92.8%),次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术后视力症状(6例)均较术前好转,术后出现的尿量增多与低钠血症持续3—35天,给予垂体后叶素和常效尿崩停(弥凝)均可控制。结论:经纵裂经终板入路是切除颅咽管瘤的有效手术途径。  相似文献   
64.
背景与目的:颅内胆脂瘤多位于桥小脑角,桥小脑角胆脂瘤是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最常见原因,本研究探讨三又神经痛型桥小脑角胆脂瘤的临床特点、有效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27例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胆脂瘤的诊治经过及疗效。结果:CT或(和)MRI确诊后行手术治疗,19例桥小脑角胆脂瘤得以全切,8例次全切,术后所有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完全消失,听力障碍明显好转。跟踪随访。1年后1例三叉神经痛复发。结论: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胆脂瘤以三叉神经痛为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年轻的患者如有三叉神经痛的症状时要高度怀疑此病,CT、MRI可提供诊断依据,常用的手术入路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方法得当.肿瘤切除后三叉神经痛的症状即停止。  相似文献   
65.
目的:建立囊性颈动脉瘤的动物模型并研究动脉瘤的形成原因。方法:选择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3组,采用胰弹性蛋白酶血管壁外法建立囊性动脉瘤,并通过血流动力学改变来分析与动脉瘤形成的关系。结果:血管造影证实结扎对侧颈总动脉后,同侧颈总动脉上的成瘤率为100%,颈外动脉起点及颈外动脉分支起点处成瘤率为50%;不结扎对侧颈总动脉,同侧颈总动脉及颈外动脉起点上的成瘤率也为50%;其余成瘤率均为零。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侧动脉管壁破坏率为100%。结论:胰弹性蛋白酶血管壁外法是建立囊性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之一,动脉管壁的结构改变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是形成囊性动脉瘤的两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6.
上海市乡镇企业与60年代国营企业矽肺的比较分析周泽深,孙文灏,王飞云,江淑梅,朱翀娟,付中滇,涂正刚,李世亭,张勇士,陆颖萍在50~60年代,我国重建国民经济,不少企业采用干式作业,加上工艺落后等原因,已导致矽肺的高发。80年代我国乡镇企业大量出现,...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盐酸纳洛酮对急性中重型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 4 0例急性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盐酸纳洛酮治疗组 (治疗组 )和胞二磷胆碱治疗组 (对照组 ) ,每组 2 0例。所有患者药物治疗均在脑外伤后 1 2h内 ,在脱水、抗炎、神经营养等常规治疗基础上 ,治疗组加用盐酸纳洛酮 4 .0mg/d ,连续 1 4d为 1疗程。对照组则加用胞二磷胆碱静脉滴注 0 .75g/d。依据意识觉醒时间、GCS评分、GOS评分及TCD等 ,比较两组患者病情恢复情况。结果 急性中、重型脑外伤治疗中 ,治疗组在意识觉醒时间上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在不同时期GCS评分上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亦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GOS评分治疗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 ,具有非常明显统计学意义 (P <0 .0 1 )。TCD结果显示治疗组缓解脑血管痉挛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 急性脑外伤早期应用盐酸纳洛酮可明显降低颅脑损伤的病残程度 ,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8.
1 概述 切除岩斜坡区肿瘤和血管病变是难度较高的手术,常因手术入路窄而深,病变暴露差、周围神经血管结构关系复杂造成手术困难。自1961年House首先提出经前岩骨入路切除内耳道内肿瘤以来,经岩骨入路成了切除岩斜坡区占位病变的主要方法之一。按术中磨除岩骨的部位将岩骨入路分为前岩骨入路和后岩骨入路两种,均以术中磨除岩骨,扩大病变显露为特点,以不损伤岩骨内的重要功能结构为手术成败关键,因此,掌握岩骨的显微解剖特点就十分重要。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报道日益增多,明显提高了手术疗效。本文复习有关文献,综述岩骨显微解剖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69.
正自上世纪50年代血管减压手术在临床上得到应用,每年有数以万计的病人通过接受血管减压手术重获健康。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血管减压手术是多种颅神经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案,比如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咬肌痉挛、中间神经痛、顽固性神经源性耳鸣等,同时也有许多颅神经疾病借助血管减压手术获得了比较好的疗效,比如痉挛性斜颈、体位性眩晕、神经源性高血压、后组颅神经综合征等。上世纪50年代以Gardner教授为代表发现并认为血管压迫颅神经是导致颅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提高巨大鞍旁侵袭性垂体瘤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1995年2月~2000年8月间收治的18例巨大鞍旁侵袭性垂体瘤患者。肿瘤直径3.0~65mm(平均4.5cm),均采用前中颅底联合硬膜外入路进行手术。结果 肿瘤全切除、次全切除及大部切除分别为78%(14/18)、17%(3/18)、5%(1/18),并发症以第Ⅱ~Ⅵ颅神经麻痹、尿崩及下丘脑反应多见,无手术死亡。结论 巨大鞍旁侵袭性垂体瘤可经前中颅底联合硬膜外入路一次性全切除,手术成功的关键是充分翻开额底、中颅底及海绵窦外侧壁硬膜,并能从视神经内、外及海绵窦不同解剖间隙内显露和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