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建立复方盐酸贝那普利片中盐酸贝那普利和苯磺酸氨氯地平含量测定的HPLC法。方法采用Diamonsil C18柱(20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氯化钾溶液(1 000 mL中含90 mmoL氯化钾和10 mmoL盐酸,pH值2.06)-水-甲醇(体积比为17∶25∶58),每1 000 mL流动相中加入612 mg高氯酸钠;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为240 nm;柱温为35℃;进样量为20μL。结果盐酸贝那普利与苯磺酸氨氯地平可达到较好分离,盐酸贝那普利的质量浓度在10.0~200.0mg.L-1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8);苯磺酸氨氯地平(按氨氯地平计)质量浓度在5~100 mg.L-1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8)。盐酸贝那普利与苯磺酸氨氯地平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9%(n=9)和100.4%(n=9)。结论 HPLC法适用于复方盐酸贝那普利片中盐酸贝那普利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32.
随着对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的深入研究, 以PD-1/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极大地改变了包括非小细胞肺癌在内的多种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疗前景, 在癌症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 PD-L1的表达受多种机制调控, 包括:基因组学改变、表观遗传学调控、转录后加工和蛋白翻译后修饰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N6-甲基腺苷甲基化是真核信使RNA中常见的RNA转录后修饰, 在细胞分化、组织发育以及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N6-甲基腺苷甲基化水平由甲基转移酶、去甲基化酶和甲基化识别酶调节, 现就上述3种酶的异常修饰对肿瘤PD-L1表达的调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卵巢浆液性肿瘤组织中p16、p53、BRAF、Bcl-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病理科2017年至2018年确诊的卵巢浆液性肿瘤136例,其中浆液性囊腺瘤52例,交界性囊腺瘤22例,低级别浆液性癌18例,高级别浆液性癌44例;另收集卵巢良性肿瘤和卵巢癌手术切除标本各30例。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16、p53、BRAF、Bcl-2的表达,实时定量PCR法检测p16、p53在卵巢良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卵巢浆液性囊腺瘤、交界性囊腺瘤、低/高级别浆液性癌组织中p16的阳性率分别为3.8%、45.5%、88.9%、81.8%,p53为0、9.1%、55.6%、45.5%,BRAF为46.2%、45.5%、22.2%、31.8%,Bcl-2为46.2%、45.5%、38.9%、47.7%。不同类型浆液性肿瘤组织中p16、p53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但BRAF、Bcl-2表达未见明显差异。与卵巢良性肿瘤相比,p16在交界性肿瘤、卵巢癌中的阳性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 5);p53在卵巢癌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良性肿瘤(P<0.001);p16和p53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p53、Bcl-2与卵巢癌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01),p16、p53、Bcl-2与盆腔侵犯有关(P<0.05),p53、BRAF、Bcl-2与CA125表达有不同程度相关性(P<0.05)。p16、p53联合检测对卵巢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90.0%、76.7%。结论:p16、p53、BRAF、Bcl-2参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p16和p53基因突变可能在卵巢浆液性肿瘤的恶性进展中发挥作用,联合检测p16、p53对卵巢癌诊断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4.
目的总结双向腔肺动脉分流术治疗婴幼儿复杂先心病的效果。方法2001-01~2004-10对25例复杂先心病患者行双向腔肺动脉分流术,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37d至3岁,平均1.1±0.8岁;体重3.6~15kg,平均7.3±2.8kg;术前经皮血氧饱和度58.7%~78.5%,平均73.5%±5.8%,血细胞压积43.5%~72.8%,平均54.8%±9.9%。其中单心室9例,右室双出口5例,完全性大血管转位4例,肺动脉闭锁2例,Ebsteins畸形2例,三尖瓣及右室发育不良2例,三尖瓣闭锁1例。23例患者血流动力学特征为功能性单心室合并肺动脉狭窄。体外循环(CPB)完成手术15例,其中平行循环8例,心脏停跳下手术7例;非体外下循环下手术10例。单侧双向腔肺动脉分流术手术17例,双侧双向腔肺动脉分流术8例。Blalok-Taussig(B-T)分流术后二期手术3例。结果全组死亡1例,为1例DORV患者术后10d喂奶时误吸导致呼吸衰竭死亡。24例生存者随访3月至3.5年,发绀均明显改善,经皮血氧饱和度较术前均明显增高,二维或实时三维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未发现上腔静脉回流梗阻。结论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体外循环或非体外循环下实施双向腔肺动脉分流术治疗婴幼儿肺少血型复杂先心病,是可行的,效果是满意的。  相似文献   
35.
目的总结新生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效果及围术期处理体会。方法2000-01~2004-01我院共收治先心病新生儿29例,其中男22例,女7例。年龄11h至28d,其中11~72h者6例,3~10d者9例,10~28d者14例;体重2.2~4.3kg,其中2.2~3kg者7例,3.1~4kg者21例,>4kg者1例。术前诊断包括完全性大动脉错位(D-TGA)14例,其中室间隔完整性9例,合并室间隔缺损者5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6例,其中心上型3例,心内型1例,心下型2例;法乐四联症合并肺动脉闭锁5例,其中Ⅰ型4例,Ⅱ型1例;永存动脉干4例,其中Ⅰ型3例,Ⅱ型1例。全组均一期根治,其中急诊手术26例,11例深低温停循环。结果本组早期(术后30d)死亡3例(10.3%),其中第一例D-TGA因重建主动脉吻合口出血于术后12h死亡,1例D-TGA和1例TAPVC术后重度低心输出量(低心排)合并肾功能衰竭分别于术后5、9d死亡。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低心排5例(17.2%),肾功能衰竭5例(17.2%),低氧血症3例(10.3%)。26例存活者随访2~48个月,发绀均消失,体重明显增加,无远期死亡及并发症。结论新生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特别是心衰严重和(或)重度低氧血症者,一经确诊应及时手术,效果满意。精心的手术设计、术后预防及积极治疗低心排和(或)肾功能衰竭是降低术后病死率的关键,包括改良超滤、严迟关  相似文献   
36.
目的 对1例原位心脏移植术后已1年的患儿做心脏结构、形态、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排斥反应等检查随访,并进行综合评价.方法 男性患儿术时8个月龄,心脏移植术后采用实时三维超声诊断仪、心电图、X线胸片、血环孢素A(CsA)浓度、血细胞计数和分类、血肝肾功生化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查,同时结合临床观察等综合方法,对移植心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患儿顺利渡过手术及术后围术期,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现已存活1年,生活质量良好,心功能Ⅰ级.体重10 kg,身高83.5 cm,足长12.5 cm,头围45 cm,胸围49 cm.超声心动图示左房、左室、右房、右室内径分别为22.4 mm、29.0 mm、30.8 mm、11.0 mm,左室后壁心肌厚度6.7 mm,LVEF 0.65,各组瓣膜均未探及明显反流.术后不同时期CsA的应用按照测定的全血谷浓度C0及服药后2 h峰值浓度C2进行调整,术后1个月内将CsA谷值(C0)维持在0.166 4~0.208 0 μmol/L,2~3个月C0维持在0.124 8~0.166 4 μmol/L,4~6个月C0维持在0.083 2~0.124 8 μmol/L,7~12个月G0维持在0.066 6~0.099 8 μmol/L.未见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婴儿心脏移植在我国尚处于初步阶段,在移植后早期免疫抑制剂应用方面及排异反应监测方面,还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进一步总结探讨,因此术后长期随访并总结规律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7.
38.
文章概要介绍了南京医科大学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历程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指出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兼顾好硬件?软件和人员之间的关系,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究复合全氟三丁胺(perfluorotributylamine,PFTBA)的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移植能否更进一步促进外周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以及功能恢复。方法从大鼠嗅球分离并纯化OECs并鉴定。制作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将60只坐骨神经缺损大鼠随机分为3组:自体神经移植组,OECs神经导管组,PFTBA-OECs神经导管组。在体内环境下分别测试术后3、7、14、28 d PFTBA对OECs存活率的影响。术后4周,对再生神经进行免疫荧光染色以及超薄切片,确定PFTBA-OECs对再生神经的作用。并在术后2、4、8周分别对各实验组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值进行测量,以确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分离纯化的原代OECs纯度为(95.8±2.1)%;体内条件下,PFTBA能够大幅提高OECs的存活率(P<0.05);与OECs神经导管组比较,PFTBA-OECs神经导管组极大地促进了神经轴突的再生(P<0.05);再生神经透射电镜显示,PFTBA-OECs神经导管组再生神经轴突数量明显多于OECs神经导管组,髓鞘厚度明显优于OECs神经导管组(P<0.05);术后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值显示,PFTBA-OECs神经导管组大鼠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OECs神经导管组(P<0.05)。结论PFTBA能够明显提升OECs的促神经修复能力,明显提升神经损伤后的轴突再生能力以及髓鞘化程度,为解决细胞移植后面临的缺氧微环境提供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