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6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43篇 |
妇产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10篇 |
内科学 | 10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47篇 |
预防医学 | 5篇 |
药学 | 16篇 |
中国医学 | 6篇 |
出版年
2020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5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小儿消化性溃疡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方法对确诊为消化性溃疡的46例惠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十二指肠溃疡34例,胃溃疡9例,复合溃疡3例。男:女比例为3.6:1,〉6岁35例(76.1%)。有不良饮食习惯18例(39.1%),HP阳性率22.5%,有溃疡家族史11例(23.9%),使用非甾体抗炎药6例(13.0%)。食欲下降95.7%,上腹痛80.4%,黑使65.2%,呕吐60.9%,恶心50.0%。消化道出血69.6%。结论小儿消化性溃疡以学龄儿童多见,其中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高于胃溃疡,男多于女。不良饮食习惯、HP感染、溃疡家族史、非甾体抗炎药是小儿消化性溃疡的常见病因。临床常表现为食欲下降、反复上腹隐痛、恶心、呕吐、黑使。消化道出血是小儿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2.
人MxA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克隆中国人MxA基因并构建含有MxA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为下一步应用其进行抗乙型肝炎基因治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从健康中国人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用Trizol试剂提取总RNA。应用逆转录PCR(RT-PCR)方法,以自行设计的引物扩增全序列MxA基因,应用基因克隆技术将MxA基因克隆到腺病毒穿梭质粒pAdTrack(携带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中,将线性化的pAdTrack-MxA和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1共同电转化入新鲜感受态大肠杆菌BJ5183中,两者在其中完成同源重组,MxA重组腺病毒质粒经卡那霉素抗性鉴别和PacI酶切确证,验证正确的MxA重组腺病毒线性化转染入293细胞中包装成完整病毒颗粒,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并检测重组腺病毒的病毒滴度。结果:重组腺病毒穿梭质粒pAd-Track-MxA连接成功,测序结果表明克隆的Mx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人MxA基因序列仅有5个核苷酸不同但所编码氨基酸仅1个发生改变,且此氨基酸位于非功能区。MxA重组腺病毒经PacI酶切后产生30kb和4.5kb大小2个片段表明同源重组成功。重组腺病毒经293细胞包装后可观察到绿色荧光,收获病毒并测感染滴度为1.59×108(pfu/ml),具有较高感染效率。结论:我们已成功克隆了中国人的MxA基因,并成功构建重组腺病毒质粒,为进一步应用此基因进行抗乙型肝炎基因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4例Chediak-Higashi综合征(Chediak-Higashi syndrome,CHS)的临床特征和LYST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分析4例CHS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提取患儿及父母等亲属外周血DNA和RNA;采用DNA-PCR/RT-PCR直接测序法分析患儿的致病基因LYST;根据患儿突变点对亲属相应位点做PCR扩增和测序,确认携带者。结果 4例CHS患儿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岁2个月。均有色素减退,双眼震颤,显微镜见头发黑色素减少为小点状分布。病例1~3还有发热、血细胞2系以上降低、骨髓有核细胞巨大包涵体等特征,诊断Chediak-Higashi综合征(加速期)。病例4年幼,表现不典型,临床诊断CHS。病例1~3存在LYST基因突变,各含2个突变位点,病例1(c.3113C>T,Q980X和c.6788A>T,K2205X),病例2(c.5327C>T,R1718X和c.608C>T,R145X),病例3(c.5411-5414 del TTTC,L1741fsX1758和c.7975 C>T,R2596X)。6个突变均为新型突变。共确认8位携带者。病例4暂未发现LYST基因突变。结论 Chediak-Higashi综合征具有色素减退、双眼震颤、头发黑色素减少为小点状分布和骨髓有核细胞巨大包涵体的临床特征,通过LYST基因分析,发现其中3例存在6个新型突变点。 相似文献
34.
目的 研究结核分枝杆菌北京基因型菌株与结核患儿耐药表型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定向缺失多重酶链聚合反应技术(deletion-targeted multiplex PCR,DTM-PCR)对从143例患儿分离得到的结核分枝杆菌进行北京基因型菌株鉴定,并使用绝对浓度法进行药敏实验.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居住地、卡介苗接种史和结核性脑膜炎病史等相关因素资料.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北京基因型与相关因素以及耐药表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143株结核分枝杆菌中,91株为北京基因型,占63.6%,北京基因型菌株与年龄、性别、居住地、卡介苗接种和结核性脑膜炎无关(P>0.05).北京基因型菌株在耐链霉素菌株(16.5%,15/91)和耐异烟肼菌株(15.4%,14/91)中的比例显著高于非北京基因型(3.8%,2/52;3.8%,2/52)(P<0.05).结论 北京基因型菌株是重庆地区儿童结核患者中流行的优势菌群,患儿的年龄、性别、居住地、是否接种卡介苗和是否为结核性脑膜炎与北京基因型菌株无关,感染北京基因型菌株的结核患儿更易出现链霉素和异烟肼耐药. 相似文献
35.
儿童进行性肌营养不良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儿童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临床特点,以增加对本病的认识,减少漏诊和误诊.方法本文对我院1993~2002年收治的16例PMD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本组16例PMD中DMD占75%(12/16),比文献报道稍高[2];(2)16例患者中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功损害,而且部分病人以肝功异常为首发症状;(3)PMD患者血清肌酶检测均升高,以CK活性最高,ALT、AST、LDH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结论 (1)PMD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肌源性疾病,其中DMD最常见;(2)PMD的诊断除了根据遗传史、临床特点外,肌电图、肌肉活检、血清酶学检查都是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3)临床医生凡遇到不明原因的肝功能异常,应想到本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36.
婴儿罹患结核性脑膜炎(以下简称结脑),不但较年长儿病情重,死亡率高,且临床表现极不典型,容易延误诊断及治疗。本文报道了我院1965~1985年内收治的1岁以下婴儿结脑94例,对其临床特征和误诊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现将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7.
1 细菌感染1.1 伤寒 伤寒的肝损害可能与伤寒杆菌在肝内繁殖产生高浓度内毒素致炎症反应和细胞损害有关。伤寒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单核 巨噬细胞的增生反应,其中以肠道最为显著,其次为肝脏、脾脏。肝细胞呈灶性坏死并伴有单核细胞浸润,肝窦扩张和淤血,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由于肝内巨噬细胞的增生、坏死和单核细胞的浸润,即形成伤寒肉芽肿或伤寒结节。脾脏可见脾窦扩张充血、髓质明显增生、巨噬细胞浸润,并出现伤寒结节。肝脾肿大是儿童伤寒最重要的体征,伤寒肝炎也是儿童伤寒最常见的并发症。儿童伤寒肝大发生率为79 79% ,… 相似文献
38.
奥美拉唑对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应激性溃疡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在乙型脑炎(乙脑)患儿应激性溃疡的治疗和预防效果及药物安全性。方法用药前后行胸片检查,用胶体金法检测判断胃液和(或)大便隐血,将乙脑患儿分为治疗组(隐血阳性组)和预防组(隐血阴性组),分别用奥美拉唑、西咪替丁或生理盐水处理,观察药物止血和预防出血的效果及是否有增加获得性肺炎发生的潜在危险。结果治疗组中奥美拉唑组平均止血所需时间明显少于西咪替丁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预防组中西咪替丁组和奥美拉唑组预防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奥美拉唑组预防效果优于西咪替丁组(P<0.05)。治疗组和预防组中各亚组间肺炎发生率均无差异(P均>0.05)。结论乙脑患儿短期使用奥美拉唑或西咪替丁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应激性溃疡所致潜在的消化道出血,且奥美拉唑治疗及预防作用优于西咪替丁。治疗或预防性使用奥美拉唑或西咪替丁均未增加肺部感染危险性。 相似文献
39.
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的相关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结核性脑膜炎 (简称结脑 )是儿童肺外结核病最常见的类型 ,也是最严重的结核病。重庆市儿童医院 1993~ 2 0 0 2年 10年间共收治儿童各类结核病 737例 ,其中结核性脑膜炎为 319例 ,占儿童结核病住院总数 4 3 2 %。在链霉素出现以前 ,结脑的病死率几乎是 10 0 % ,随着近年对结脑的深入研究 ,结脑的诊断和治疗得到空前的发展 ,预后也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 ,在许多地区儿童结脑的误诊、漏诊率仍然很高 ,因此如何不断提高对儿童结脑的认识及诊断水平 ,则成为儿科医务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就儿童结脑诊断及治疗中容易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 相似文献
40.
目的分析重庆地区儿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00年1月-2010年12月本院收治的141例流脑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41例患儿中,男80例,女61例;主要在冬、春季节发病,共111例(78.7%);临床表现型以普通型为主73例(52.5%),暴发型68例(47.5%);死亡26例(18.4%),人群分布主要以婴幼儿为主18例(65.4%);疫苗接种78例(55.3%);临床表现:发热141例(100.0%)、皮肤瘀斑瘀点135例(95.7%)、上呼吸道症状61例(43.8%)、烦躁59例(41.8%)、腹痛17例(12.1%)、腹泻23例(16.3%)、意识障碍72例(51.1%)、抽搐45例(31.9%)、呕吐114例(80.9%)、头痛86例(61.0%);皮肤瘀点瘀斑涂片、脑脊液培养、血培养和脑脊液涂片阳性率分别为77.9%、6.17%、11.7%和21.4%;分析显示年龄、临床分型、有无昏迷及并发症等可显著影响预后。结论重庆地区儿童流脑呈散发流行;病死率较高,以婴幼儿为主。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以冬、春季节为主;暴发型流脑比例较高,疫苗接种率较低,辅助检查以皮肤瘀斑瘀点涂片为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