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34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67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6篇
  1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观察肝硬化大鼠中缝背核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阳性神经元的改变,推测其在肝硬化所致肝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模型组、对照组各10只,模型组大鼠经皮下注射CCl4结合饮用酒精14周,应用NADPH—d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中缝背核NOS阳性神经元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中缝背核NOS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直径变小、染色强度变浅。结论肝硬化影响了大鼠中缝背核NOS阳性神经元。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二巯基丙磺钠(DMPS)联合锌剂治疗肝豆状核变性(WD)的疗效及最佳治疗方案.方法:选取WD患者50例(脑型38例,肝型12例),接受DMPS治疗16个疗程,每疗程用改良Young量表对脑型DM患者进行神经症状评分,全部WD患者行血常规、肝功能、出凝血功能、脑脊液铜、血清铜、尿铜等检查.患者出院后用锌剂维持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MPS治疗后,脑型WD患者的神经症状总评分、语言、肌张力增高、震颤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吞咽功能、精神异常评分升高.治疗前咽喉肌功能评分值、血清铜、年龄是影响是否出现症状加重的因素.治疗后脑脊液铜、血清铜较治疗前降低,尿铜较治疗前升高.血清铜与DMPS剂量、疗程、治疗方式成负相关;尿铜与治疗药物剂量、治疗方式呈正相关,与疗程呈负相关.WD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无明显变化,肝型患者治疗后凝血功能下降.锌剂长期维持过程中,神经症状持续好转.结论:DMPS对于肝型WD治疗效果不佳.但DMPS可有效改善脑型WD的神经症状,排铜效果优于青霉胺.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吞咽、语言、精神症状一过性加重,但并未出现类似青霉胺的不可逆神经症状加重.DMPS的治疗以长疗程、大剂量、静脉推注的方案为佳.间断DMPS结合锌剂长期维持,可能是脑型WD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3.
磁共振DWI成像技术在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脊髓型颈椎病(CS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临床及影像学证实为CSM患者,22例非CSM患者行颈髓MRI和扩散加权成像,分析病变表现并测量其ADC值。结果:48例均获得弥散加权图像和弥散系数。CSM患者受压部位ADC值明显高于邻近部位和正常颈髓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7例CSM脊髓受压部位T2WI出现高信号,ADC值增高;9例T2WI表现为等信号,其中有6例表现为脊髓受压部位ADC值增高,DWI显示不同信号组受压部位平均ADC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信号组受压部位与相应邻近正常部位平均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可以通过受压脊髓ADC值改变更早的判断脊髓内部变化,比常规T2WI能更早、更准确显示脊髓受压的情况,从而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44.
中枢性尿崩症 (DI)是临床较常见的神经内分泌疾病 ,系下丘脑垂体病变所致。磁共振 (MRI)以其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多参数多方位成像、空间分辨率高、无创伤、无骨伪影等特点 ,在诊断垂体和下丘脑病变方面的价值已被公认。本文旨在探讨临床诊断为尿崩症患者垂体后叶的 MRI信号变化及意义。资料与方法 :1996~ 2 0 0 1年在本院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中枢性尿崩症患者 5例 ,男 4例 ,女 1例 ;年龄 19~ 4 5岁 ,中位年龄 30 .4岁。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 :1多饮多尿 ,日尿量5 0 0 0 ml以上 ;2尿比重低于 1.0 0 5 ,尿渗透压 <15 0 m Osm / kg…  相似文献   
45.
部分性脾栓塞术后栓塞百分率的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寻找一种客观准确地计算脾脏栓塞百分率的方法。方法分别用部分容积分析(PVA)法、临界值法计算40名患者的各层残脾组织百分率和总的栓塞百分率,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PVA法和临界值法计算出的各层残脾组织百分率在脾脏的两端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在脾脏中间大部分层面,两者的计算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40例患者全脾脏栓塞百分率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均能较准确地计算出脾脏栓塞百分率,临界值法的稳定性更好。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人类肠道菌群调节剂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培菲康组、舍曲林+培菲康组、米氮平+培菲康组、艾司西酞普兰组、舍曲林组和米氮平组,各50例。治疗前和治疗1、2、4周后,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简明精神病(科)量表(BPR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社会功能量表(SFRS)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估,再采用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于治疗1、2、4周时评估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周后,联合应用培菲康的三组患者各量表评分与未联合应用培菲康的三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和4周后,联合应用培菲康的三组患者的HAMD、HAMA、BPRS、MoCA和SFRS评分均优于未联合应用培菲康的三组患者(P 0.05);随着疗程的延长,各组TESS评分均逐渐下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之间治疗1周和治疗4周后HAMD、HAMA、BPRS和SFR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2周后,艾司西酞普兰+培菲康组和米氮平+培菲康组的HAMD、HAMA、BPRS和SFRS评分均优于舍曲林+培菲康组(P 0.05),但这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各时间段MoCA、TE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抗抑郁药物基础上联合应用肠道菌群调节剂对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不良行为、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改善作用优于单用抗抑郁药物,且起效快,安全性好,司西酞普兰和米氮平联合培菲康的起效速度比舍曲林联合培菲康快。  相似文献   
47.
目的:提出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综合剂量优化方案,并对优化方案进行验证。方法:根据万东CGO-3000 DSA系统的设备设置对照射剂量及成像质量的影响,总结出综合剂量优化方案,并对剂量优化方案的优化效果进行体模和MonteCarlo程序验证。结果:针对不同的血管造影系统,制定了两组优化方案;使用CGO-3000系统,利用胸部体模进行验证时,成像质量(Pdet)基本保持不变的同时,两组优化方案的表面入射剂量率和散射线照射量率的降幅均超过了50%,利用Monte Carlo程序进行验证时,全身器官有效剂量和皮肤剂量明显下降。结论:合理使用剂量优化方案,可以在保证成像质量,不影响临床诊断的前提下,降低患者的照射剂量和操作者所接受到的散射线照射量。  相似文献   
48.
49.
对24例鼻骨单纯或复合骨折复位后鼻部无明显畸形者,分别进行螺旋CT(MSCT)三维重建。结果:24例中19例鼻骨骨折复位后鼻外形正常,7例(11%)需二次复位。复位后再次行MSCT三维重建示6例鼻骨恢复正常,有1例未完全恢复至正常位置,但鼻外形基本正常。认为MSCT三维重建技术能细致、清晰的显示鼻部骨质结构,是评价鼻骨骨折疗效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0.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膝关节损伤是临床常见病变,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膝关节骨质损伤、关节内软骨和软组织损伤诊断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检测膝关节的全部情况,关节造影、关节镜诊断准确性很高,但两者均有创伤性。自MRI应用于临床后,其优越的多平面、多参数成像、软组织高对比度及高空间分辨率,使膝关节内部微细结构得以显示,且具有无创伤等优点,是诊断膝关节损伤最理想的检查方法,为骨关节疾病的诊断开创了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