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3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9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3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21.
背景:异基因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时,发挥作用需要的剂量、持续的时间及是否具有不良反应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目的:观察异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免疫调节作用的时间、剂量依赖性。 方法:免疫系统正常的BALB/c小鼠模型,制备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每只小鼠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0.3 mL细胞悬液,分别含5×105,5×104,5×10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小鼠仅注射0.3 mL生理盐水。进行淋巴细胞增殖检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异基因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等实验。 结果与结论:不同剂量的C57BL/6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经尾静脉注射给BALB/c受体小鼠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内对免疫系统的调节呈剂量依赖性。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异基因移植物的植入,同时这种免疫下调作用在2周时最强,1个月逐渐减弱,2个月基本消失,提示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并且只能维持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22.
背景:近几年来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取材容易也被广泛研究。 目的:比较脂肪来源和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方法:分离及体外培养人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比较它们的表型、细胞倍增时间及分泌因子水平等。 结果与结论:脂肪来源和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细胞表型上类似,只有CD106的表达有差异。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增殖速率比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快。在相同体积的脂肪组织中能够得到的干细胞前体细胞的数量是骨髓的10倍以上。提示脂肪来源和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相同功能,但脂肪组织是一个更有应用前景的干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23.
背景:免疫表型为Flk1+CD31-CD34-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内外实验研究均证实在单细胞水平可以向造血及内皮细胞分化。 目的:观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情况。 方法:体外培养扩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来源原始间充质干细胞,测定其生长曲线,分析其细胞周期及免疫表型,使用RT-PCR和FISH的方法检测其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来源的原始间充质干细胞呈成纤维样生长,大部分细胞处于G0/G1期,并且高表达Flk1,CD13,CD29,CD44,用RT-PCR和FISH的方法能够检测出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提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白血病基因转化可能发生在比造血干细胞更高的血液血管干细胞水平上。  相似文献   
24.
背景:异基因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时,发挥作用需要的剂量、持续的时间及是否具有不良反应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目的:观察异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免疫调节作用的时间、剂量依赖性。 方法:免疫系统正常的BALB/c小鼠模型,制备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每只小鼠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0.3 mL细胞悬液,分别含5×105,5×104,5×10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小鼠仅注射0.3 mL生理盐水。进行淋巴细胞增殖检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异基因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等实验。 结果与结论:不同剂量的C57BL/6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经尾静脉注射给BALB/c受体小鼠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内对免疫系统的调节呈剂量依赖性。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异基因移植物的植入,同时这种免疫下调作用在2周时最强,1个月逐渐减弱,2个月基本消失,提示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并且只能维持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25.
背景:近几年来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取材容易也被广泛研究。 目的:比较脂肪来源和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方法:分离及体外培养人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比较它们的表型、细胞倍增时间及分泌因子水平等。 结果与结论:脂肪来源和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细胞表型上类似,只有CD106的表达有差异。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增殖速率比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快。在相同体积的脂肪组织中能够得到的干细胞前体细胞的数量是骨髓的10倍以上。提示脂肪来源和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相同功能,但脂肪组织是一个更有应用前景的干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利用预扩张的动脉岛状皮瓣移植修复面部缺损的术后效果。方法:选择1997-01/2004-09在潍坊医学院整形外科研究所行预扩张动脉岛状皮瓣移植修复面部缺损的患者20例,患者均知情同意。所有患者均采用2期手术:Ⅰ期手术对面部缺损或组织畸形的患者行扩张器植入术,按照病损情况酌情植入合适的扩张器,按要求定期注水扩张;Ⅱ期将扩张的皮肤岛状皮瓣转移修复缺损或进行器官再造。皮瓣大小2.5cm×3.5cm-5.0cm×7.5cm,血管蒂最长12.5cm。术后定期随访。结果:2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20例患者随访6-24个月,其中随访时间≥6个月,<12个月4例;≥12个月,<18个月7例;≥18个月,<24个月9例。患者经Ⅰ期扩张器植入术,Ⅱ期将扩张的皮肤行转移修复病变切除后皮肤缺损或器官再造,皮瓣愈合良好,瘢痕相对较小且无组织器官移位现象,达到功能恢复、外形改善的效果。结论:预扩张岛状皮瓣可提供面积较大的皮瓣供区和较长的血管蒂以增加皮瓣旋转的角度和灵活性,使面颈部缺损修复达到更接近正常的效果。  相似文献   
27.
眶上动脉蒂反流轴型耳颞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临床各型额部皮瓣特别是跨血管系统反流轴型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5具福尔马林保存的成人尸体头面部进行肉眼解剖,观察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的位置、口径、走行和相互吻合状况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5具新鲜成人头部标本制作血管铸型。结果: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走行基本恒定,且三者存在众多吻合,吻合支集中区域为上界距眶上缘(4.9±0.4)cm,下界为眶上缘水平,上界内侧距离前正中线(1.0±0.2)cm,外侧距离前正中线(4.5±0.4)cm;下界内侧距离前正中线(1.4±0.2)cm,外侧(2.3±0.5)cm。结论:额部有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供血,吻合支丰富且吻合区域较恒定,故可制成多种类型的跨血管的反流式皮瓣,增大血管蒂旋转的角度和长度以及灵活性。  相似文献   
28.
背景:关于成体干细胞可塑性机制的解释,目前多数学者接受的观点是多种组织器官内存在的成体干细胞其实并非均一的细胞群体,其中包含着更为原始的多潜能干细胞,但对于多潜能干细胞的起源、鉴别及其生物学特性仍缺乏了解。目的:探讨从成体组织中能否分离出一群具有独特表型的更为原始的多潜能干细胞。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7—03/2008-01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组织工程中心完成。材料:清洁级12.5~14.5dBALB/C孕鼠10只。方法:无菌条件下打开BALB/C孕鼠子宫获取胚胎体壁组织,胰蛋白酶消化后贴壁法制成细胞悬液,接种后免疫磁珠分选Sca-1^+CD117-Lin-细胞群,当细胞达70%-80%融合时消化传代,取第5代细胞用于实验。主要观察指标: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该类细胞的显微和超微形态,通过生长曲线和细胞周期观察其基本生长特性,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该群细胞免疫表型,以RT-PCR法检测胚胎干细胞相关抗原的表达情况,通过Von Kossa染色、油红O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及免疫细胞荧光染色观察其向三胚层细胞分化的潜能。结果:Sca-1^+CD117-Lin-细胞贴壁生长,呈纺锤或短梭形,可在体外快速稳定扩增50代以上:传代后3~7d为对数生长期,此后即进入平台期生长,倍增时间约为32h,90.43%细胞处于G0/G1期,G2/M+S期的细胞比例为9.57%:细胞表型稳定,高表达Sca-1,不表达CD117,CD14,CD19,CD31,CD34,CD45和Flk-1,中度表达CD44;胚胎干细胞相关抗原Sox2,Oct-4及Nanog均呈阳性表达;诱导分化实验表明该细胞可以向中胚层来源的成骨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外胚层来源的神经胶质细胞以及内胚层来源的肝细胞分化。结论:从成体组织内可以分离出Sca-1^+CD117-Lin-细胞群,其表达胚胎干细胞相关抗原,能够向三胚层分化,是一群更为原始的多潜能成体干细胞。  相似文献   
29.
本研究中我们分离骨髓和脂肪的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检测它们对T细胞周期、活化、抑制和增殖的作用情况,研究脂肪来源(adipose-derived mesenchemal stem cell,AMSC)和骨髓来源(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emal stem cell,BMSC)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学特征,比较它们是否存在免疫功能的差异,结果显示AMSC和BMSC均具有抑制T细胞增殖的能力,在有丝分裂原刺激和MLR的T细胞增殖中均具有剂量依赖性的,在1∶2时有极强的抑制作用,但是在1∶100时这种作用基本消失,在共培养时AMSC和BMSC都可使更多的T细胞被抑制在G0/G1期,同时也可以抑制T细胞的早期活化,但是上述作用AMSC均较BMSC弱,但是AMSC并不具有抑制T细胞凋亡的作用,而两者在Th0向Th1或Th2分化中所起的作用是基本相似的,主要抑制Th0向Th1细胞(IL-2和IFN-γ生成细胞)的分化,而对向Th2细胞(IL-4和IL-10生成细胞)分化没有明显的影响。所以,AMSC和BMSC具有类似的免疫调节作用,因AMSC取材方便而成为更佳的材料来源。  相似文献   
30.
背景:免疫表型为Flk1^+CD31^-CD34^-的问充质干细胞体内外实验研究均证实在单细胞水平可以向造血及内皮细胞分化。目的:观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BCPdABL融合基冈的表达情况。方法:体外培养扩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来源原始间充质干细胞,测定其生长曲线,分析其细胞剧期及免疫表型,使用RT-PCR和FISH的方法检测其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来源的原始间充质干细胞呈成纤维样生长,人部分细胞处于G0/G1期,并儿高表达Flk1,CD13,CD29,CD44,用RT-PCR和FISH的方法能够检测出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提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白血病基因转化可能发生在比造血干细胞更高的血液血管千细胞水平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