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6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25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了解综合性医院青年医师的科研现状;方法 根据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掌握的数据和问卷调查,对综合性医院青年医师的基本情况、负责科研项目情况、发表论文情况、进行科研的主要原因和障碍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青年医师负责科研项目和发表SCI论文偏少,进行科研的主要原因和障碍分别为职称晋升和临床任务繁重.结论 中山医院青年医师整体科研基础和水平与我院发展的需要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102.
多层螺旋CT在活体肾移植供体术前综合评估中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活体肾移植供体术前综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36名活体亲属供肾者术前均行MSCT扫描,前25名行平扫及动脉早期、动脉晚期、排泄期3期增强扫描(对比剂注射流率5 ml/s,总量100 ml,管电压120 kV),后11名行平扫(100 kV)及血管期、排泄期(100 kV)双期增强扫描(对比剂以2 ml/s流率注射40 ml,以4 ml/s流率注射60 ml),均采用排泄期的数据进行CT尿路成像(CTU).将图像与经手术证实的33名受检者术中所见对照,评价MSCT在评估供肾血管、尿路及肾实质情况的价值.对2组不同参数扫描的三维(3D)重组图像质量采用Mannwhitney U精确检验.结果 CT血管成像(CTA)对供肾动静脉主干、副肾动脉、动脉提前分叉、肾静脉主干变异、左肾静脉属支和交通支及CTU对尿路的显示与术中一致.2组三维(3D)血管重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4±1.2)和(4.2±1.3)分,CTU重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6±0.8)和(4.4±0.9)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0.89、-0.47,P值均>0.05).结论 MSCT可以直观、准确地评价活体供肾者的血管、尿路及肾实质的情况,在活体供肾术前综合评估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3.
60岁以上老年肾移植(附1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 6 0岁以上老年尿毒症患者肾移植的方法、疗效、安全性及社会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0 1- 2 0 0 0 .0 1.10例 6 0岁以上接受肾移植尿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中至今入、肾存活 9例 ;术后急性排斥 3例 ,1例发生 2次排异并因心衰、感染死亡 ,另 2例经治疗后好转 ;术后并发症 4例 ,3例治疗后好转。存活 9例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医疗费用降低。结论  6 0岁以上老年尿毒症患者经谨慎选择、合理准备 ,可以用常规方法安全施行肾移植手术 ,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降低医疗成本  相似文献   
104.
近年来,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肾移植术后BK病毒的感染率不断上升,而BK病毒相关性肾病亦成为了导致移植物失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肾移植术后BK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包括BK病毒的致病特点、病理学、诊断方法和治疗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5.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球肆虐大背景下,通过完善供者和受者感染状态评估、提高移植后感染的诊断水平、挖掘和开发新的治疗手段,进一步提高移植受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6.
朱同玉  欧阳嘉慧  柯嘉敏  王国民 《上海医学》2005,28(5):359-362,F006
目的探讨低剂量环孢素A(CsA)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雄性SD大鼠,切除右肾,左肾动脉阻断1h后开放血供,分为CsA1.5、3.0、5.0mg·kg-1·d-1组和假手术组,以生理盐水组作为对照组。观察肾脏功能和病理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细胞凋亡数的表达,采用Western印迹法测定应激活化蛋白激酶(SAPK)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低剂量CsA(1.5mg·kg-1·d-1)组肾脏功能恢复最快(P<0.05),肾小管坏死明显减轻(P<0.05),肾小管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P<0.001),PCNA阳性数明显增加(P<0.01)。各组间肾脏SAPK活性变化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低剂量CsA(<1.5mg·kg-1·d-1)可以明显减轻肾小管细胞凋亡,增强PCNA阳性表达。CsA对肾脏SAPK活性无影响,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7.
移植肾动脉狭窄是肾移植后常见的血管并发症,可引起高血压和移植肾功能不全,根据不同的诊断标准,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在1%~23%之间[1].2011年我中心收治1例移植肾动脉狭窄,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为男性,48岁,于2011年1月在外院行肾移植.移植前血清肌酐超过1000 μmol/L,移植后9d降至160μmol/L,之后出现尿量减少,血清肌酐升高(具体不详),考虑为急性排斥反应,给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3d,总量为1100 mg,尿量稍增加,但随后尿量又减少,每天不足1000ml,血清肌酐升至312 μmol/L.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检测上海地区膀胱癌患者尿沉淀细胞中3个肿瘤相关基因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谱式异常频率,继而评估其应用前景。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分析尿沉淀细胞DNA中DAPK1、bcl2和hTERT3个基因的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并通过RTPCR方法评估DAPK1基因在膀胱癌细胞系中的表达状态。结果:对膀胱癌细胞系中DAPK1基因的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及其表达(mRNA水平上)所做的分析,确立了高甲基化状态与表达静息化之间的相关性。对46例临床确诊的膀胱癌患者和84例非膀胱癌对照(包括前46例术后的36例)的尿沉淀细胞中DNA甲基化的分析发现,仅bcl2基因的高甲基化见之于28.3%(13/46例)的膀胱癌患者,而84例的对照中均为去甲基化状态。结论:在美国膀胱癌患者尿沉淀细胞中频发DNA高甲基化的靶点在上海地区膀胱癌患者人群中频率很低,因此寻找在后者中频发DNA高甲基化的新靶点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109.
患儿男,2004年10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嘉定当地医院,剖腹产,出生后发现尿道下裂外生殖器畸形,转至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就诊.2005年10月行染色体检查为46,XY,行腹腔镜左侧睾丸下拉固定术.2006年4月患儿出现眼睑浮肿,尿泡沫多,查尿常规蛋白阳性(+++).双侧肾脏穿刺活检为局灶性球性及节段硬化性肾小球病.给予激素冲击治疗,效果不佳,考虑为激素耐药型.2009年3月开始患儿尿量逐渐减少,尿泡沫仍存在,肌酐500 μmol/L,6月给予置腹透管,腹膜透析1次后管腔堵塞伴伤口渗液,予拔出腹透管.2009年7月给予重新置入腹膜透析管,8月10日行腹膜透析,腹透0周期引出少许浅乳白色液体,腹透液乳糜试验阳性,考虑乳糜腹,停止腹膜透析.8月13日行血液透析,每周3次血透,总入量800ml,超滤1400 ml.诊断为Denys-Drash 综合征,尿毒症,乳糜腹,高脂血症,中度贫血.为进一步诊治,患儿母亲欲捐献1个肾脏行肾移植治疗,收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患儿生殖器检查示阴囊畸形,未扪及睾丸,阴茎畸形,包茎,尿道口位于阴茎下方.入院后肾功能示尿素24.2 mmol/L,肌酐402 μmol/L,尿酸328 μmol/L.2009年10月26日在全麻下双侧根治性肾切除+右侧隐睾切除+亲属活体供肾肾移植术.患儿切除左侧肾脏大小9.5 cm ×3.5 cm ×3.0 cm,右侧肾脏大小6.0 cm ×4.0 cm×3.0 cm,探查见右侧隐睾,位于腹主动脉分叉水平,约1.5 cm×1.0 cm ×0.7 cm,予切除.一定点法端侧吻合供肾静脉与下腔静脉,两定点法端侧吻合供肾动脉与腹主动脉.开放动静脉后,吻合口血流通畅,肾脏色泽红润.两定点端端吻合供肾输尿管和患儿左侧输尿管.术后患儿恢复良好,予三联免疫抑制剂方案:他克莫司3 mg/d,麦考酚酸酯0.5 g/d,激素在术中及术后1周采用甲泼尼龙,剂量递减,1周后改为口服,并逐渐减量,1个月后停用激素.术后病理示双侧肾脏皮质内肾小球系膜增生,肾小管萎缩,肾间质内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隐睾未见睾丸曲细精管发育.术后7d肌酐降至正常,术后29 d 出院,出院时肌酐36 μmol/L.患儿现随访1年11个月余,移植肾功能良好,生长发育良好.  相似文献   
110.
虽然免疫抑制剂能够改善肾移植受者的早期预后,但移植物的远期存活率并未得到明显提高,移植物10年存活率仅有50%.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是导致移植物功能丧失及受者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诱导受者对供者特异性的免疫耐受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近几年来虽然诱导免疫耐受的临床工作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部分移植中心已成功诱导受者对移植物的免疫耐受[1-2],但对于免疫耐受诱导方案并无共识,且诱导成功率并不高.这主要是由于免疫耐受形成机制复杂,不仅涉及中枢免疫耐受的形成,且外周免疫耐受对于耐受状态长期维持可能更为重要.大量研究提示,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细胞)可以通过与其他免疫细胞间接触、分泌调节性细胞因子等途径参与外周免疫耐受的形成[3],但针对获得性免疫的另一类重要细胞——B淋巴细胞在免疫耐受中作用的研究则较少.最新研究提示,B淋巴细胞不仅具有介导体液免疫排斥反应的正向免疫促进作用,还可能存在具有与Treg细胞类似的负性免疫调节作用的调节性B淋巴细胞(Breg细胞).这些发现为完善免疫耐受形成机制,进而制定有效的临床免疫耐受诱导方案奠定了基础.本文就Breg细胞在免疫耐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