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朱俊强 《实用癌症杂志》2014,(11):1443-1445
目的探讨III期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根治性手术的III期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由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评估。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病生存率。结果单因素分析确定了四个因素与肿瘤复发有关:癌胚抗原(CEA),肿瘤分期,阳性淋巴结的节点数和淋巴结比例。淋巴结比例为最大的危险因素。患者淋巴结转移率<15%,3年无病生存率为90%(对应64%的患者,P=0.011)。结论淋巴结比例是Ⅲ期结肠癌肿瘤复发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疝囊超高位结扎加腹膜悬吊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效果。 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4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腹股沟疝患儿104例,采用改良的术式进行手术,观察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价手术效果。对常规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改良:带双股Prolene线的导针经皮下穿刺,向内环口内侧旋转达1/2圈后,置入双股线;取单股线硬膜外导针同点刺入至腹膜外,向内环口外侧旋转达1/2圈,双股线带出单股线。抽拉单股线,部分腹膜悬吊形成皱襞伴随打结固定。 结果手术时间:单侧(15.3±2.1)min,双侧(21.7±3.3)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3.5±3.7)h。术后未出现阴囊血肿或出血等重大并发症。 结论改良腹腔镜下疝囊超高位结扎加腹膜悬吊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操作简单且安全,且取材容易,值得进一步实践以用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胰岛素瘤(insulinoma)是来自胰岛B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胰腺内分泌肿瘤,占胰岛细胞肿瘤的70%~75%,临床上比较多见,我院自2000年10月至2008年10月共收治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胰岛素瘤1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胆道术后黄疸发生的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9年31例胆道术后黄疸的临床资料。结果胆道术后非梗阻性黄疸6例;梗阻性黄疸25例,以残余结石、壶腹部周围癌、胆管损伤致狭窄常见。结论胆道术后黄疽应及时明确诊断,采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胰腺囊肿根据其内壁有无上皮细胞覆盖,分为真性和假性囊肿。真性囊肿又分为肿瘤性囊肿(包括恶性、低度恶性和良性)和非肿瘤性囊肿(单纯性囊肿、多发性囊肿、肠源性囊肿、皮样囊肿和潴留性囊肿)。本院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胰腺真性囊肿2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ur,PRPT)临床少见,恶性居多,早期诊断和处理困难且易复发[1]。我科自1995年1月至2005年5月共收治该类患者18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男8例,女10例,年龄5~82岁,平均53岁。以腹部包块就诊9例,以腹痛、腹胀就诊7例,体检时B超或CT检查发现腹盆腔包块2例。病程最短1 d,最长8年,平均3个月。肿瘤最小者约3 cm×5 cm×5 cm,最大者约23 cm×11 cm×11 cm。所有病例皆经术后病理确诊,其中良性肿瘤8例,包括胚胎残余囊肿、骨髓脂肪瘤、副神经节瘤、神经鞘膜瘤、神…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嵌顿性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手术的嵌顿性腹股沟疝44例临床资料。24例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为研究组,20例Lichtenstein术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住院总费用等资料。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术后血清肿、切口感染、补片感染、复发等术后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手术时间较长[(80.96±13.25) min比(64.90±18.80) min,P<0.05],住院总费用较高[(16 389.07±2 034.72)元比(12 516.52±2 545.90)元,P<0.05]。研究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8.42±3.60) h比(11.00±3.52) h,P<0.05]及术后住院时间较短[(3.88±0.90) d比(4.80±1.32) d,P<0.05]。研究组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较对照组低[(2.25±0.74)分比(2.80±0.70)分,P<0.05]。研究组术后血清肿、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18.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2例报告及国内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AM)的临床特征,探讨其诊治方案?方法:报告本院诊治的2例AAM,同时检索中文数据库有关AAM的相关文章,统计并分析其临床各项指标?结果:本院诊治2例AAM皆为女性,手术后病理确诊,随访至今未见复发?检索到AAM相关文献44篇,总病例数93例,其中男11例,女82例,男女数之比1∶7.45;女性发病高峰年龄35~40岁;发病部位以会阴最多,其次为盆腔和阴道;临床多表现为无痛性肿块,少数出现压迫症状或受侵犯脏器损伤的症状;病史时间(33.62±48.66)个月;85.07%肿瘤无或具有不完整包膜;免疫组化提示AAM高表达结蛋白(DES)?平滑肌动蛋白(SMA)?波形蛋白(VIM)和CD34;术后复发率31.82%,平均复发时间为术后(13.07±10.16)个月,无远处转移的报道?结论:本病临床少见,好发于女性,临床症状隐匿,手术不易彻底,术后易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腔内激光联合高位结扎及点式剥脱术治疗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腔内激光联合高位结扎或点式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23例,28条患肢。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随访2~10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腔内激光联合高位结扎及点式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具有安全、有效、微创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骨科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手术常需输血。但手术中输异体血的风险较大。自体血液回输在外科领域的应用,能够避免和减少输异体血,而自体血液回输对老年骨科手术相关血液指标的影响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选择80例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探讨自体血回输对老年骨科手术病人的应用效果及对病人围手术期血液指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