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硫酸锌对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的可行性.方法 将60只小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分别按0.2437g/kg、0.3482g/kg、0.4973g/kg、0.7106g/kg、1.0150g/kg、1.4500g/kg质量浓度受试值以体质量(0.2mL/kg)给小鼠灌服不同浓度的硫酸锌溶液.观察小鼠的中毒症状及死亡情况.采用Bliss法计算硫酸锌的LD<,50>值及其95%的可信范围.结果 给药后不同时间内小鼠出现活动受抑制,自由活动减少;濒死时出现呼吸困难、紫绀等症状;剖开腹腔可见胃肠道呈松弛膨胀,肝、肺充血等状态.硫酸锌的LD<,50>为583.2mg/kg,LD<,50>的95%平均可信限为(583.2±0.1528)mg/kg.结论 明确了硫酸锌对小鼠LD<,50>适宜剂量范围,为后续的实验研究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究鞣花酸(EA)能否通过降低自噬减轻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方法:将17只Sprague-Daw-ley(SD)大鼠的7日龄乳鼠随机分组为假手术组(n=5)、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组(n=6)和HIE+鞣花酸预给药组(n=6)。将鞣花酸(10 mg/kg)混悬于玉米油(10 m L/kg)中,对预给药组的乳鼠进行灌胃。各组动物手术24 h后取大脑组织切片进行TTC染色和HE染色,以判断鞣花酸在体内的脑保护作用。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损伤侧脑部皮质区的蛋白及PC12细胞中自噬相关指标(beclin-1、P62、LC3-II/-I和Atg5)的表达水平。利用氯化钴(800μmol/L)制作PC12细胞缺氧处理的模型,观察预给药组中鞣花酸(8μmol/L)对氯化钴处理后的细胞保护作用,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氧化应激水平,单丹磺酰戊二胺(MDC)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胞内的自噬情况,四甲基罗丹明乙酯(TMRE)荧光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水平,以明确鞣花酸是否通过调节自噬机制达到减轻体外神经元缺氧损伤的目的。结果:7日龄乳鼠造模后HIE组脑部梗死面积较大,HE染色显示脑组织水肿及结构完整性破坏,神经元少见;鞣花酸预给药组脑部梗死面积减少,HE染色显示脑组织仅部分损伤,神经元分布较HIE组数量多且结构完整。提取HIE组乳鼠的脑组织皮质蛋白,发现Atg5、beclin-1和LC3-II/-I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 0.01),而P62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P 0.01);鞣花酸预处理后Atg5、beclin-1和LC3-II/-I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HIE组(P 0.01),而P62蛋白的表达呈现较高趋势(P 0.01)。氯化钴处理组的PC12细胞具有高氧化应激水平(P 0.01),鞣花酸有降低氧化应激的趋势(P 0.05)。另外,鞣花酸预处理组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升高(P 0.05)。MDC荧光染色发现,相较于氯化钴处理组的MDC高荧光定量与自噬小体数量增多的趋势(P 0.01),鞣花酸确能减少PC12细胞内自噬小体的数量,减轻自噬强度,从而发挥细胞保护作用(P 0.01)。PC12细胞经氯化钴处理后,与正常组相比,其Atg5、beclin-1和LC3-II/-I的蛋白呈现高水平表达(P 0.01),而P6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 0.01);鞣花酸预处理后的PC12细胞中,Atg5、beclin-1和LC3-II/-I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 0.01),而P62蛋白表达水平呈现显著升高(P 0.01)。结论:体内外初步实验表明,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预给予鞣花酸可通过降低体内外神经元内过度自噬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归纳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5岁以下重症呼吸道感染病例的临床特征,探索影响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和PICU的出科纪录,检索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曾于PICU住院治疗的所有5岁以下重症呼吸道感染病例,回顾性收集病例的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及住院转归等信息。比较≤6月龄及>6月龄患儿的临床特征,对并发症及转归情况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或多因素分析。结果  926例患儿列入研究,其中位年龄为4个月(IQR: 2.0~10.8个月),≤6月龄者占61.3%。18.2%患儿有基础疾病或早产史。咽红/咽痛(95.9%)、咳嗽(93.4%)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并发症中呼吸衰竭占39.7%、心力衰竭占33.7%,有基础疾病及早产史的患儿多发(AOR=1.456,95%CI:1.009~2.107)。另外,有基础疾病及早产史的患儿住院时间更长(χ2=14.7,P<0.001)、治愈和好转率更低(AOR=0.721,95%CI:0.578~0.900)。≤6月龄患儿也较>6月龄者住院时间更长(χ2=18.2,P<0.001)、治愈和好转率更低(AOR=0.770,95%CI:0.660~0.900)。结论  PICU的患儿临床表现以咳嗽、咽红/咽痛、发热、呼吸急促为主,且常伴有消化道症状。有基础疾病及早产史的PICU严重呼吸道感染患儿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更高,基础疾病、早产史及≤6月龄不利于患儿的治愈或好转。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2011-2012年苏州地区5岁以下儿童流感样病例(ILI)的发生情况,初步观察流感疫苗对6~59月龄儿童ILI发生的保护效果。方法以苏州地区5岁以下常住儿童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2年1月和2012年10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通过电话调查的方式获取调查对象前一个月内ILI的发生情况;通过计划免疫信息系统将调查对象分为流感疫苗接种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ILI发生率。结果两次调查共抽取7524名5岁以下儿童,3493名儿童接受并完成了调查。两次调查前一个月ILI发生率分别为7.2%和6.7%。2011—2012年度流感疫苗接种率分别为11.3%和6.2%。流感疫苗接种组的ILI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接种疫苗对6~23月龄儿童有保护效果(P〈0.05)。结论接种流感疫苗儿童的ILI发生率相对较低,且流感疫苗对6~23月龄儿童的ILI发生有较好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6.
紫花地丁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7,自引:9,他引:18  
徐金钟  曾珊珊  瞿海斌 《中草药》2010,41(9):1423-1425
目的研究紫花地丁Viola yedoensis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溶剂萃取、大孔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以及反相HPLC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利用MS、NMR光谱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紫花地丁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金色酰胺醇酯(1)、金色酰胺醇(2)、金圣草素(3)、黑麦草内酯(loliolide,4)、异黑麦草内酯(isololiol-ide,5)、金合欢素-7-O-β-D-葡萄糖苷(6)、金合欢素-7-O-β-D-芹菜糖-(1→2)-β-D-葡萄糖苷(7)。结论除化合物4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堇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7作为天然产物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老年住院患者衰弱与认知功能间的相关性,为防治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7月湖北省中医院老年病科住院患者233例为研究对象,运用老年综合评估问卷调查一般人口学特征及临床特征;Fried衰弱表型(FP)调查衰弱状态;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老年患者认知情况,并将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滋肾活血方通过调节线粒体自噬促进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2-VO)模型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新生的作用机制。方法:2-VO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随机将60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2-VO模型组、盐酸多奈哌齐组、滋肾活血方低、中、高剂量组(8.9、17.8、35.6 g·kg-1)。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逃避潜伏期、跨越平台次数;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1区线粒体自噬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海马CA1区PTEN诱导激酶1(Pink1)、帕金蛋白(Parkin)mRNA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海马CA1区线粒体自噬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arkin、抗增殖蛋白2(PHB2)、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动力学相关蛋白1(Drp1)蛋白的表达;Brdu法检测CA1区神经元再生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2-VO模型组大鼠学习、空间记忆能力明显下降(P<0.05),海马CA1区见线粒体结构受损,自噬溶酶体形成,Parkin、Pink1 mRNA及Parkin、PHB2、Drp1蛋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既往人工流产次数对于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母婴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等国内7省10家三级医院妇产科于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28周后分娩的孕妇,收集孕产妇的一般资料和本次妊娠情况,分析既往人工流产史对于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妊娠合并症及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影响。结果共纳入9468例孕妇,其中无流产史者5305例,有人工流产史者4163例,并根据人工流产次数分为人工流产1次组(2482例),人工流产2次组(1165例),人工流产≥3次组(516例)。4组孕妇的年龄、孕前体重、孕期增重、分娩孕周、产前出血、前置胎盘、胎盘植入、产后出血、新生儿转入NICU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无流产史组相比,人工流产次数是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发生前置胎盘的独立危险因素(aOR11.44,95%CI为1.19~1.76;aOR22.18,95%CI为1.73~2.73,aOR33.65,95%CI为2.78~4.78);同时,人工流产史是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aOR11.48,95%CI为1.10~1.98;aOR21.62,95%CI为1.12~2.36;aOR33.29,95%CI为2.20~4.93)。人工流产≥2次是胎盘植入的独立危险因素(aOR21.87,95%CI为1.39~2.50;aOR34.22,95%CI为3.08~5.77)。结论既往人工流产次数是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发生前置胎盘、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人工流产次数增加,可能会增加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孕妇发生胎盘植入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