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采用非清髓性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NAST)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旨在用低于常规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时的药物剂量和强度,达到既能重建SLE患者的免疫功能,又能避免因骨髓严重受抑而导致的严重并发症和高病死率。方法严格选择适合行NAST的4例SLE患者。造血干细胞的动员采用异环磷酰胺2000 mg/m2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采集的干细胞量:单个核细胞(MNC)平均3.05×108/kg,CD34+细胞平均O.88×106/kg。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阿糖胞苷(200 mg·kg-1·d-1, -2~-1 d)及环磷酰胺(40 mg·kg-1·d-1,-2~-l d),均为静脉滴注。评价患者移植前后的相关症状、体征的改变.免疫指标的变化.造血重建的情况及并发症。结果4例患者均成功植入,外周血白细胞>1.0×109/L的平均时间为7.2 d,中性粒细胞>0.5×109/L的平均时间为8.O d,白细胞总数恢复正常的平均时间12 d,血小板>100×109/L的平均时间为IO d,血红蛋白>120 g/L的平均时间为22 d。NAST后4例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消失,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补体C3、C4均恢复正常,尿蛋白转阴、24 h尿蛋白定量恢复正常.自身抗体大部分转阴,术前及术后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显示:CD4+及CD4+/CD8+比值均有变化。并发症中1例出现败血症。随访时间为5个月~3.6年。结论与经典的清髓性HSCT治疗SLE比较,NAST造血重建快,外周血象受抑程度低,治疗安全、有效。但由于例数较少及时间有限,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2.
目的:为寻找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更合适的手段,探讨间断流动式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方法:选择中山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血液风湿科2004-2006年12例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住院患者。①实验对象:供者5例,男1例,女4例,一般状况良好,与患者关系为同胞妹妹3例,同胞弟弟1例,同胞姐姐1例;患者7例,男3例,女4例,23~62岁,7例为自体移植,5例为异基因移植。血液系统疾病患者9例(非霍奇淋巴瘤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自身免疫性疾病3例(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难治复发性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干燥综合征1例)。②实验过程:每位供/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于自体患者,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采取不同的干细胞动员化疗方案,联合化疗后7~10d,待白细胞下降至最低点,一般为≤1.0×109 L-1时,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μg/kg皮下注射,白细胞升至3.0×109 L-1时开始采集;对于allo-PBSCT供者直接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μg/kg,皮下注射,1次/d,共5d,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 细胞数,至白细胞升至≥20.0×109 L-1或当CD34 细胞升高>20个/μL时采用增强型多功能血细胞分离机PBSC程序卡采集健康供者和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③实验评估:分析采集效率、血液学参数、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供、受者ABO血型不合的患者回输干细胞溶血反应等情况。结果:12例供者、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共进行了24次采集,其中1次采集1例,2次采集7例,3次采集3例,平均循环次数(25±5)次,采集时间(228±32)min,处理血量(7234±1205)mL,复方枸橼酸钠溶液用量为(623±96)mL,干细胞收集量为(102±21)mL,CD34 细胞采集效率为(54.3±30.7)%,细胞计数示白细胞为(156±34)×109 L-1,单个核细胞为(79.7±13.2)×109 L-1,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 细胞为(10.30±4.38)×106/kg受者体质量。②不良反应轻微,24次采集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6次均为枸橼酸盐所致低钙血症反应。血红蛋白和血小板与采集前相比分别下降9.36%和11.10%。供、受者ABO血型不合的3例患者在输注造血干细胞悬液后均未出现溶血反应。③12例均获造血功能重建,无移植相关死亡。结论:用间断流动式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效果良好,不良反应轻微,能有效的减少被采集者红细胞、血小板的丢失,对供、受者ABO血型不合者不需去除造血干细胞悬液中的红细胞,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3.
为了研究脐血淋巴细胞能否在体外培养成为特异性杀伤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性T细胞(CTL),联合细胞因子体外诱导脐血单个核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C),再吞噬凋亡白血病细胞并将其抗原呈递给相同脐血的T淋巴细胞,得到杀伤性T细胞。用形态学及流式细胞术检测DC。CTL细胞的杀伤功能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测定。结果表明:12份脐血标本均可培养出形态典型的DC,DC的表面标志CD1a 、HLA DR 、CD86 、CD83 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CTL可以杀伤未经培养的白血病细胞(效∶靶=50∶1对AML细胞的平均杀伤率为44.76±17.42%,对ALL细胞的平均杀伤率为8.50±4.25%),对相同患者缓解期的骨髓细胞杀伤率极低。结论: 在外体应用多种细胞因子刺激可诱导脐血单个核细胞分化成典型的DC;负载有白血病抗原的DC可诱导同一脐血的淋巴细胞生成白血病特异的杀伤性T细胞(CTL),所得CTL可特异性杀伤未经培养的白血病细胞而不严重伤害相同患者缓解期的骨髓细胞。  相似文献   
24.
树突状细胞(DC)是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它们诱导特异免疫应答的突出效应与其多种特殊的功能有关。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以DC为基础的白血病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讨论了DC的特性及其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以及体外诱导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理论基础、实验研究及临床试验等。  相似文献   
25.
原发性淀粉样变并发凝血因子Ⅶ缺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淀粉样变并发凝血因子Ⅶ缺乏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原发性淀粉样变并发凝血因子Ⅶ缺乏的患者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并行组织学活检,结合文献分析其发病机制,探讨治疗方法。结果该患者有自发性肌肉出血、皮肤黏膜出血、上消化道出血,肝脾肿大,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延长,凝血因子检查Ⅶ因子活性明显降低,组织活检证实为淀粉样变性。结论淀粉样变并发凝血因子Ⅶ缺乏临床上少见,国内外罕见报道,目前认为原发性淀粉样变性并发凝血因子缺乏的机制是凝血因子与淀粉样变纤维结合,沉积在组织中。本病以化疗为主,远期疗效差。有严重出血或需行手术患者可予输注凝血因子治疗。  相似文献   
26.
患者,女性,34岁,因"颜面部及双下肢浮肿半个月"于2005-02入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出现蛋白尿、镜下血尿。患者曾于2004-04因急性白血病行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患者实施肾脏穿刺活检、病理分析及抗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累及肾脏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罕见,而以小管间质性肾炎为病理特点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更为罕见,表现为肾小球系膜细胞无明显增殖,间质中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实验室检测抗核抗体( ),CD4减少,CD8升高,CD4/CD8下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的肾脏病变为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一种少见表现,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反应,积极进行肾穿刺活检,明确病理类型非常必要,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