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266篇
综合类   3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系统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肤T细胞淋巴瘤是以T淋巴细胞异常增殖并侵犯皮肤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 ,其分期不同则治疗方案不同 ,中、晚期或复发的以系统治疗为主。现就其系统治疗中的化学治疗和免疫治疗做一综述 ,主要包括一些新的化疗药物、细胞因子、融合毒素和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42.
目的 : 介绍临床上极为少见的成年男性阴茎及成年女性外阴瘢痕疙瘩各 1例。方法 : 回顾病史及临床资料。结果 : 男性阴茎包皮瘢痕疙瘩大小为 5 .2cm× 1.5cm× 0 .6cm ;女性为 4个外阴瘢痕疙瘩 ,最大为 9.0cm× 4.2cm× 1.0cm、,最小为 2 .0cm× 1.2cm× 0 .8cm ,均严重影响其性生活。针对 2例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了不同类型的联合治疗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 : 即使在以往未发生瘢痕疙瘩的人群、不易发生瘢痕疙瘩的部位 ,只要有皮肤全层或部分真皮层损伤 ,也有发生瘢痕疙瘩的可能。  相似文献   
43.
红皮病性银屑病19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红皮病性银屑病的临床表现、不同治疗方案的疔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2005年我院收治的193例红皮病性银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93例中男女之比为1.6:1,平均发病年龄38岁,自既往其他类型银屑病转化为红皮病性银屑病的平均时间为13年。伴有脓疱23例(局限性17例、泛发性6例),关节痛21例。入院时异常化验结果主要包括外周血白细胞升高94例.白蛋白下降71例,肝功能异常32例。诱因主要为药物、感染、精神因素、局部药物刺激等。雷公藤多甙、阿维A、阿维A联合雷公藤多甙、甲氨蝶呤联合雷公藤多甙治疗红皮病性银屑病的有效率分别为62.01%、73.68%、76.59%、76.92%。结论 雷公藤多甙、阿维A、甲氨蝶呤治疗红皮病性银屑病有效,但其潜在的不良反应限制其长期应用。使用这些药物治疗时,不仅要注意其疗效,还须考虑其不良反应,以个性化治疗为宜。  相似文献   
44.
富含中性粒细胞的原发皮肤CD30阳性大细胞间变淋巴瘤是原发皮肤CD30阳性大细胞间变淋巴瘤的一种组织学亚型,具有较为独特和复杂的临床和组织学特点,容易误诊.我们报道2例富含中性粒细胞的原发皮肤CD30阳性大细胞间变淋巴瘤,患者均表现为具有脓性分泌物的红斑、结节,组织学除了大量表达CD30的多形性细胞外,尚可见大量的中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45.
16例皮肤结核分离菌株药敏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结核分枝杆菌皮肤感染的耐药情况,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离培养的16株分枝杆菌经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为结核分枝杆菌;采用国内公认的绝对浓度间接法分别检测16株结核分枝杆菌对异烟肼、链霉索、利福平和乙胺丁醇四种药物的耐药情况;对其中2株链霉素耐药临床株进行rpsL基因扩增和DNA测序.结果 16株结核分枝杆菌中,2株对链霉素耐药,对异烟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敏感;其余14株对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和链霉素均敏感.2株链霉素耐药临床株中,1株rpsL基因43位密码子突变为AAG→AGG;另一株rpsL基凶54位密码子突变为CGC→AC.结论 近5年收治的结核分枝杆菌皮肤感染患者耐药率不高,以链霉素耐药为主.  相似文献   
46.
患者男,47岁,阴囊丘疹、结节3个月.2005年10月发现左侧阴囊数个绿豆大小丘疹,无不适症状,当时未予特殊处理.随后皮损逐渐增多并扩大,自行外用药膏治疗(具体不详)效果欠佳.于2006年1月4日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无婚外性行为史,无明确家族史,无其他皮肤、黏膜、指甲损害.  相似文献   
47.
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是原发于皮肤,以皮肤损害为主要表现,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见大量异形T淋巴细胞浸润的淋巴瘤,临床见蕈样肉芽肿(MF)、Sezary综合征(SS)和Paget样网织细胞增生症(PR),其肿瘤浸润细胞以T辅助细胞(T_H)亚群为主,具有向表皮性特征。本实验应用免疫组化ABC技术及有关McAb,对14例蕈样肉芽肿患者皮损中T淋巴细胞及亚群分布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48.
咪唑斯汀治疗冻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10例冻疮患者分2组分别口服咪唑斯汀和赛庚啶,每2周观察1次,共4周。用各项观察指标总积分下降率评价疗效。结果:在治疗第2周时,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67.8%和43.1%,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第4周时,基本治愈率分别为57.6%和27.4%,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咪唑斯汀治疗冻疮起效快,治愈率高于赛庚啶。  相似文献   
49.
50.
0.05%地奈德乳膏治疗湿疹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目的 了解0.05%地奈德乳膏治疗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法,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分别外用0.05%地奈德乳膏及地奈德基质,每日2次,共治疗3周。对红斑、糜烂、浸润、丘疹、渗出/结痂、瘙痒及皮损面积的总积分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结束时,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0.8%,对照组为41.1%。两组间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试验组未见与用药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 0.05%的地奈德乳膏治疗湿疹临床疗效可靠,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