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本研究旨在探讨胞壁酰二肽(muramyldipeptide,MDP)激活NOD2信号通路对白血病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的免疫调控影响。采用梯度离心法获取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us,PBMNC),体外给予3种细胞因子诱导培养7d,第5d给予白血病细胞株HL-60冻融抗原致敏DC,DC诱导成熟后,给予MDP(2000ng/ml,24h)刺激各组细胞。应用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NOD2mRNA和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组DC表面分子,ELISA法检测各组DC培养上清中IL-12和p40表达。结果显示:MDP作用于经不同方式处理的DC后,可以刺激NOD2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以负载白血病细胞株HL.60冻融抗原并给予MDP刺激DC组(致敏DC4-MDP组)最高,其显著高于仅给予MDP刺激无负载抗原DC组(DC+MDP组)和无MDP刺激致敏D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表面分子(HLA-DR、CD80、CD83、CD86、CD40)在致敏DC+MDP组表达明显高于DC4-MDP组和致敏DC组,未处理DC表达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地发现,致敏DC-4-MDP组分泌细胞因子IL-12p40最高为(898.30±61.08)pg/ml,显著高于DC4-MDP组(573.86±32.09)pg/ml和致敏DC组(365.03±28.86)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P可明显上调致敏DC中NOD2mRNA和蛋白表达,同时促进致敏DC表面HLA-DR、协同共刺激分子、黏附分子表达及炎性因子IL-12和p40分泌。本研究有望为DC在白血病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2.
目的:对母乳期婴儿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状况进行分析,为预防婴儿HCMV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应用FQ-PCR方法检测婴儿尿液和母乳中HCMV-DNA,ELISA检测婴儿血清中抗CMV-Ig G和Ig M。结果:婴儿尿液巨细胞病毒检出率为52.3%,母乳检出率为59.1%,年龄1月内婴儿HCMV感染显著低于2月及以上年龄的婴儿(P<0.05),婴儿血清抗CMV-Ig G和Ig M的阳性率分别为78.5%和13.2%,不同年龄婴儿的抗体检出阳性率没有差异(P>0.05)。男婴儿HCMV感染率、血清血清抗CMV-Ig G和Ig M的阳性率均略高于女婴,但差异不显著(P>0.05)。HCMV主要引起婴幼儿肝胆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CMV-DNA检出率分别为50.8%和51.5%。母乳CMV-DNA阳性的婴儿CMV-DNA阳性率为52.5%,CMV-DNA在≤1月、2月和≥3月龄婴儿的检测率分别为22.7%、61.1%和82.1%;母乳CMV-DNA阴性的婴儿CMV-DNA阳性率为34.9%,CMV-DNA在≤1月、2月和≥3月龄婴儿的检测率分别为0.0%、75.0%和46.2%。结论:母乳期CMV的再激活具有很高的发生率,并能通过母乳传染给婴幼儿,并随着喂养时间的延长而使婴儿的感染率风险增加,3个月达到感染峰值,1个月内进行干预可有效降低婴儿CMV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幼淋巴细胞白血病(PLL)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例PLL患者的临床表现、骨髓细胞形态学及组织化学染色、免疫分型、染色体检查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2例患者初诊时均白细胞总数升高,且脾肿大,1例经CHOP方案化疗后达完全缓解,另1例因经济原因未做治疗。结论 PLL发病率很低,诊断中外周血及骨髓涂片发现幼淋巴细胞、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分析对疾病的诊断以及预后的判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粒细胞缺乏症(粒缺)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对我院10年内收治的67例粒缺住院患者,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外周血常规、骨髓象及病原学检查的结果。结果:67例中,以药物性的粒缺和感染性粒缺为主,分别为41例(61.2%)和16例(23.9%)。白细胞计数为(0.36-1.79)×10^9/L,骨髓增生程度从减低到明显活跃;病原学检查26例,其中血培养10例,阳性率20.0%;咽拭子培养16例,阳性率12.5%;粒缺治疗中除了抗感染、并发症的对症处理、加强环境保护及规范化护理外,57例患者使用了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10例使用利血生、强力升白片、鲨肝醇等治疗。治愈19例、好转45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1例。结论:药物和感染可能是导致粒细胞缺乏症的直接诱因,同时加强病原学检查有助于粒细胞缺乏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黑木耳多糖(Auricularia auricula polysaccharide,AAP)体外对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K562细胞与AAP以及AAP作用于体外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上清液培养,用MTT法检测K562细胞增殖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情况。结果:AAP对K562细胞没有显示直接的细胞毒作用,但AAP作用的PBMC上清液能显著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最大可达49.68%;AAP作用的PBMCs上清液能使G0/G1期细胞显著增加(P0.05,P0.01);200μg/mL到800μg/mL浓度AAP刺激的PBMCs上清液能显著诱导K562细胞凋亡(P0.05,P0.01),其凋亡率可达24.70%。结论:AAP通过激活免疫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导其凋亡并使细胞阻滞于G0/G1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