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8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环状肉芽肿(granuloma annulare,GA)是发生于真皮或皮下组织,以环状丘疹或结节性损害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临床有多种类型,其中播散型环状肉芽肿多见于中老年人,我们诊治1例儿童播散型环状肉芽肿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2.
国外皮肤病治疗速报本文综合了1994年8月~1994年10月部分国外期刊发表的皮肤病治疗方面的报道。大疱性皮肤病Paul等[1]为估价小剂量氨甲蝶呤(MTX)对降低大疱性类天疱疮(BP)激素用量的效果,回顾性研究了34例BP。患者均经临床、组织病理、...  相似文献   
33.
患者男,22岁,因皮肤肿块、松弛,淋巴结肿大6年就诊。6年前无诱因左前臂肿胀,5年前双小腿、双足红肿,反复破溃,逐渐向肢体近端发展,伴淋巴结肿大。3年前躯干及四肢皮肤松弛,伴发热、脱发,乏力及盗汗。体检:体温38.0℃,肝、脾肋下可及,质韧。颈、躯干、四肢皮肤松弛、下垂(图1),右臀部肌肉萎缩(图2)。左前臂、双下肢暗红色浸润斑块,质硬,边界不清,皮温稍高,其上数个1cm×1cm~4cm×8cm大深在性溃疡及萎缩性瘢痕(图3)。左前臂静脉迂曲、扩张。左肘、腕、掌指关节,双踝关节活动受限。全身皮肤干燥、粗糙,可见片状鳞屑。左腋窝、左肘、双腹股沟淋…  相似文献   
34.
目的:研究达斡尔族IL-36Ra缺陷病(DITRA)一家系中IL36RN的突变情况。方法:2例患者分别为48岁和51岁同胞兄弟,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以168例健康汉族人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2例患者及其4例健康家族成员IL36RN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测序。结果:例1系婴儿期发病,发病时皮疹泛发全身,病情重;例2系50岁发病,皮疹局限于躯干,病情较轻。2例患者均发生了IL36RN c.1 15+6TC纯合突变,4例健康家族成员该位点发生了杂合突变,168例对照组中有7例该位点发生杂合突变。结论:IL36RN c.115+6TC纯合突变可能是2例患者发生DITRA的原因。.  相似文献   
35.
Sturge-Weber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turge-Weber综合征是一种以面部毛细血管畸形、软脑膜血管瘤和眼血管畸形为特征的神经皮肤综合征.鲜红斑痣皮损累及整个三叉神经眼支或双侧分布提示合并潜在的神经系统及眼的损害.增强核磁共振成像是诊断Sturge-Weber综合征最敏感的方法.治疗上,鲜红斑痣采用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癫痫和青光眼采用药物或手术控制.  相似文献   
36.
按照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的规定,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约占所有住院原因的3% ~ 6%[1]。药疹也称药物性皮炎,即皮肤药物不良反应(cutane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s, cADR),指药物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和黏膜反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普通药疹包括发疹型、荨麻疹型、固定型等类型。重型药疹即严重皮肤不良反应(severe cutaneous adverse reactions, SCAR),指皮损广泛、伴有系统损害的皮肤药物不良反应,包括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药物超敏综合征(DHS)、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疹(DRESS),最近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AGEP)也被归于SCAR之列[2]……  相似文献   
37.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和皮肤镜在基底细胞癌(BCC)术前精确评估中的价值及其与组织病理复发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6年4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确诊的33例BCC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36处BCC皮损的高频超声及皮肤镜检查结果。根据病理类型将病灶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比较两组间超声和皮肤镜特征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超声和皮肤镜下特征的对应关系通过简单匹配系数进行分析。结果 高危型BCC皮损4处,低危型皮损32处。二组间的超声表现重叠大,形态、边界、内部回声、点状强回声和后方回声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是,24处(75%)低危BCC病灶局限于真皮层内,4处高危病灶均累及皮下组织,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8)。5例BCC皮损,除了临床易于发现的皮损外,超声可发现临床易被忽略的微小病灶或深度不可见的病灶。高危组和低危组BCC的皮肤镜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是,4处高危型BCC均未见轮幅样区域、乳红色无结构区、粟粒样囊肿、粉刺样开口或彩虹模式。超声下皮损内点状强回声与皮肤镜下粟粒样囊肿的简单匹配系数为36.1%,表皮层强回声不连续与皮肤镜下溃疡或糜烂的简单匹配系数为75.0%。结论 皮肤高频超声和皮肤镜可以为术前判定BCC病灶的风险性提供重要信息。皮肤高频超声可显示临床易被忽略的潜在病灶。  相似文献   
38.
【摘要】 目的 分析北京协和医院皮肤活检组织的疾病构成及临床和病理诊断情况。方法 回顾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2010年6月至2018年11月采用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的29 987例患者,分析组织病理和诊断情况。结果 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将确诊的皮肤疾病分为33大类,242种。常见的疾病类别分别为表皮肿瘤(2 931例,9.77%)、结缔组织病(2 809例,9.37%)、黑素细胞性肿瘤(2 078例,6.93%)、红斑鳞屑脓疱性皮肤病(1 376例,4.59%)、苔藓样皮肤病(1 291例,4.31%)、变态反应和湿疹类(1 282例,4.28%)及感染性疾病(1 156例,3.86%)等。常见疾病为硬皮病(1 887例,6.29%)、色素痣(1 755例,5.85%)、脂溢性角化(1 136例,3.79%)、湿疹(1 089例,3.63%)、银屑病(881例,2.94%)、扁平苔藓(867例,2.89%)、红斑狼疮(638例,2.13%)、天疱疮(549例,1.83%)和基底细胞癌(501例,1.67%)等。扁平苔藓、大疱性类天疱疮、环状肉芽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病等的临床诊断不符合率高,与病理诊断的一致率较低。结论 本院皮肤活检组织中表皮肿瘤、结缔组织病、黑素细胞性肿瘤、红斑鳞屑脓疱性皮肤病、苔藓样皮肤病、变态反应和湿疹类占比高。部分皮肤病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一致率低,对此类疾病需提高认识。  相似文献   
39.
目的:明确多发性基底细胞癌的皮肤镜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皮肤镜检查并经组织病理确诊为基底细胞癌的7例多发性基底细胞癌患者的25处皮损。结果:皮损表现为散在血管模式20处,无血管模式5处;蓝灰色卵圆巢21处,多发性蓝灰色点及小球16处,不典型血管15处,无结构区13处,色素减退12处,线性毛细血管扩张11处,出血/溃疡11处,枫叶状结构10处,螺旋状血管10处,分支状血管7处,乳红色小球7处,红白背景下无结构区7处,逗号样血管5处,乳红色小点4处,轮幅样结构2处。结论:多发性基底细胞癌皮肤镜常见表现为散在血管模式,蓝灰色卵圆巢及多发性蓝灰色点及小球。  相似文献   
40.
高频微针电灼仪治疗24例中重度腋臭患者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使用高频微针电灼仪治疗腋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就诊的中重度腋臭患者24例,使用高频微针电灼仪(BodyTiteTM)进行单次治疗,治疗前后使用视觉-气味计分量表(VAS)评价腋下气味,生活质量SF-36量表评估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取患者腋下皮肤组织行病理学活检.结果 VAS量表评估显示,24例中22例达到并维持≥12周的症状缓解,平均气味评分下降率(VAS%)50% ~ 100%,1例治疗后12周腋臭复发,1例未获得临床缓解.SF-36量表评估显示,治疗前患者在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领域得分[M(P0~P100)]分别为77.50(62.50~100.00)、66.67(33.30 ~ 100.00)、55.00(48.88 ~ 72.00),治疗后分别升至100.00(62.00 ~ 112.50)、100.00(33.30 ~ 110.00)、68.00 (48.00~ 80.00),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组织病理显示,治疗后22例汗腺导管细胞出现明显变性、坏死,2例出现表皮损伤.安全性方面,1例治疗后出现单侧上肢疼痛,2例出现小面积皮肤烫伤样改变.术后平均恢复时间为7~ 14d.结论 高频微针电灼仪治疗腋臭临床有效率高,有良好的安全性,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