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8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1.
在应用免疫扩散法检测360份ANA阳性血清的抗原特异性时[其中包括136例SLE和6例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首次在2名ITP患者中发现一种新的抗ENA抗体,取患者名字的第一个字母暂时命名为WK抗体。2病例情况报告如下:例1.MW,男,11岁,因肢端自发性皮下出血而就诊。血小板(PLT)计数13  相似文献   
12.
据美国《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n》1994年170卷第3期报道 Peterman等人回顾并研究了美国Dade地区性疾病传播门诊记录,以评价治疗淋病的药物对消除潜伏梅毒的作用。1985~1992年期间,使用壮观霉素或菌必治治疗98441例淋病患者,其中82690例联合四环素、强力霉素或红霉素口服以治疗可能合并的衣原体感染。治疗淋病后3~45天内患梅毒诊为一期梅毒,15~90天患梅毒诊为二期梅毒。57例初诊时即有梅毒实验室证据,经淋病治疗后其中仅30例符合一期或二期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对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患者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 APN)、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 RBP4)、瘦素(leptin, LEP)3种脂肪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就诊的30例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患者作为治疗组, 同时选取在本院健康医学部进行体检的25名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治疗组均给予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50 mg皮下注射, 每周1次, 共12次。检测健康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前(基线)和治疗后12周血清APN、RBP4、LEP的浓度; 分析两组之间以及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脂肪因子水平是否存在差异, 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评估治疗组基线血清APN、RBP4、LEP表达水平与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 PASI)之间有无线性相关关系。  结果  治疗组基线APN水平[9.73(6.69, 12.37)比(14.25(10.53, 23.28), P<0.001]、LEP水平[0.42(0.17, 2.60)比3.90(1.38, 7.20), P=0.002]较健康对照组降低, RBP4较健康对照组升高[12.29(10.62, 21.33)比9.13(7.36, 15.78), P=0.024];治疗组治疗后APN水平[11.95(8.12, 15.26)比9.73(6.69, 12.37), P=0.027]、LEP水平[2.84(1.04, 9.34)比0.42(0.17, 2.60), P<0.001]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而RBP4水平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基线APN、RBP4、LEP浓度均与PASI无线性相关关系。  结论  脂肪因子可能参与了银屑病的慢性炎症过程, 抗肿瘤坏死因子α治疗可能改善银屑病的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合了1997年5-10月部分国外期刊发表的皮肤病治疗人面的报道。基底细胞癌【Umk等H报告使用冷冻的方法治疗复发性基底细胞癌出CC)。共治疗54例患者中的56处复发度报,其中男33例,女对例,年龄33-90岁。皮损大小在0,6-44。m,66%患者皮损小于或等于2。m。复发时间l-3年。所有患者均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皮报分布于全身,多数位于头部。原发BCC的治疗方法包括刮除术、电干燥法、外科切除、放疗及外用5一氛购晓晖。本又用冷冻治疗复发BCC的方法:开始液氮治疗之前需要局部麻醉,冷冻时间根据皮损大小而定,一般在45秒一3分钟,冷冻…  相似文献   
15.
目前,已发现100多型人乳头瘤病毒(HFV),其中高危型HFV与妇女宫颈癌有密切关系,低危型HFV引起尖锐湿疣。在性传播性疾病(STD)中,尖锐湿疣位居第一位或第二位,其危害性大,传染性强,潜伏感染多见,治疗后易复发。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坏疽性脓皮病辅助检查及治疗特点的认识。方法对1994年1月至2014年5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的61例坏疽性脓皮病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皮损组织病理、治疗情况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患者检测血清蛋白电泳,19例(95%)异常。30例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三项(IgG/M/A),13例(43%)异常。10例检测总免疫球蛋白E,8例(80%)明显升高。10例行淋巴细胞表型分析,其中8例(80%)自然杀伤细胞计数或比例降低,组织病理特征可与血管炎、脂膜炎、嗜中性皮病及肉芽肿性疾病表现类似。33例(54.2%)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环磷酰胺是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4例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依那西普治疗,溃疡均于5~14 d内明显好转;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于5~56 d后激素开始减量,约半数患者每隔2周激素减量一次,每次减量10 mg/d。结论坏疽性脓皮病的发生可能与超敏反应及免疫异常有关,推荐系统性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皮损顽固者推荐激素联合生物制剂治疗。  相似文献   
17.
英利昔单抗是一种肿瘤坏死因子-α的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可以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和可溶性受体及膜型受体的结合,使肿瘤坏死因子-α失去活性,临床可用于治疗肿瘤坏死因子-α参与的多种疾病.英利昔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同时,可以引起皮肤感染、银屑病、红斑狼疮、特应性皮炎及皮肤肿瘤等皮肤疾病的发生.概述与英利昔治疗相关的皮肤表现,以利于临床医生及时发现皮肤疾病与药物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19.
大疱性类天疱疮可合并多种免疫性疾病,如免疫性皮肤病(银屑病、白癜风、斑秃及多种其他免疫性疱病)、消化系统免疫性疾病(炎症性肠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风湿免疫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硬皮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泌尿系统免疫性肾脏病(免疫性肾病、肾移植排斥)及A型获得性血友病等,明显影响了患者的生...  相似文献   
20.
多发性神经鞘瘤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患者男.22岁。主诉:左侧面部结节6年。现病史:6年前无明显诱因右下眼睑、右侧鼻唇沟出现米粒大丘疹,无自觉症状,外用多种药物(具体药名不详)无效。2001年曾在当地医院被拟诊为皮肤神经瘤,未予以特殊治疗,皮疹逐渐增多,为进一部诊治遂来我院就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