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8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患者女,49岁,主因腋窝反复起红斑、水疱1年,伴项部、腹部、肛周皮损2个月,于2006年11月6日来我科就诊。1年前,患者双腋下出现红斑、丘疹,瘙痒明显,按“湿疹”给予口服抗组胺及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瘙痒减轻,但皮疹持续不消退。2个月前,项部、腹部、肛周出现同样损害,瘙痒明显。发病以来,无其他不适。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查体: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皮肤科检查(图1~3):项部、腹部、腋窝、肛周可见大片不规则的褐色斑,表面有抓痕,结痂,周围见丘疱疹,尼氏征(Nikolsky sign)阴性。临床初步诊断为“湿疹,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取丘疱疹行组织病理检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维德思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病,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观察维德思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维德思(Vahrex)是万乃洛韦(Valaciclovir)的商品名,是一种新的口服核苷类抗病毒药,由葛兰素威康开发研制。本研究于1997年12月至1998年6月在北京三家医院进行,其中北京协和医院共入选23例,完成20例,取得较好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巯基类药物,如tiopronin(TP)、D-青霉胺(DPC)、captopril(CP)、巯基苹果酸金纳(GTM)均含有巯基,或释放具代谢活性的巯基化合物.本文作者对23例巯基类药疹患者进行了临床及组织病理研究,同时与移植物抗宿主病皮肤反  相似文献   
14.
皮肤结节病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皮肤结节病的临床特点和原因 ,减少误诊误治。方法 通过对本科 10 a间 32例初诊时拟诊为其他皮肤病者资料的回顾性研究 ,分析其误诊误治的原因。结果  32例分别误诊为结节性红斑、环状肉芽肿、皮肤淋巴瘤、发疹性汗管瘤、毛囊性扁平苔藓、结核样型麻风、皮肤结核、皮肤平滑肌瘤、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面部肉芽肿、鲍温氏病和皮肤转移癌等 ,经过皮肤组织病理、胸片、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等辅助检查 ,最后全部确诊为结节病。结论 本病皮疹的临床表现多变 ,与其他多种皮肤病类似 ,而临床医生又缺乏对本病的足够认识 ,这些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在应用免疫扩散法检测360份ANA阳性血清的抗原特异性时[其中包括136例SLE和6例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首次在2名ITP患者中发现一种新的抗ENA抗体,取患者名字的第一个字母暂时命名为WK抗体。2病例情况报告如下:例1.MW,男,11岁,因肢端自发性皮下出血而就诊。血小板(PLT)计数13  相似文献   
16.
据美国《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n》1994年170卷第3期报道 Peterman等人回顾并研究了美国Dade地区性疾病传播门诊记录,以评价治疗淋病的药物对消除潜伏梅毒的作用。1985~1992年期间,使用壮观霉素或菌必治治疗98441例淋病患者,其中82690例联合四环素、强力霉素或红霉素口服以治疗可能合并的衣原体感染。治疗淋病后3~45天内患梅毒诊为一期梅毒,15~90天患梅毒诊为二期梅毒。57例初诊时即有梅毒实验室证据,经淋病治疗后其中仅30例符合一期或二期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对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患者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 APN)、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 RBP4)、瘦素(leptin, LEP)3种脂肪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就诊的30例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患者作为治疗组, 同时选取在本院健康医学部进行体检的25名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治疗组均给予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50 mg皮下注射, 每周1次, 共12次。检测健康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前(基线)和治疗后12周血清APN、RBP4、LEP的浓度; 分析两组之间以及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脂肪因子水平是否存在差异, 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评估治疗组基线血清APN、RBP4、LEP表达水平与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 PASI)之间有无线性相关关系。  结果  治疗组基线APN水平[9.73(6.69, 12.37)比(14.25(10.53, 23.28), P<0.001]、LEP水平[0.42(0.17, 2.60)比3.90(1.38, 7.20), P=0.002]较健康对照组降低, RBP4较健康对照组升高[12.29(10.62, 21.33)比9.13(7.36, 15.78), P=0.024];治疗组治疗后APN水平[11.95(8.12, 15.26)比9.73(6.69, 12.37), P=0.027]、LEP水平[2.84(1.04, 9.34)比0.42(0.17, 2.60), P<0.001]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而RBP4水平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基线APN、RBP4、LEP浓度均与PASI无线性相关关系。  结论  脂肪因子可能参与了银屑病的慢性炎症过程, 抗肿瘤坏死因子α治疗可能改善银屑病的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综合了1997年5-10月部分国外期刊发表的皮肤病治疗人面的报道。基底细胞癌【Umk等H报告使用冷冻的方法治疗复发性基底细胞癌出CC)。共治疗54例患者中的56处复发度报,其中男33例,女对例,年龄33-90岁。皮损大小在0,6-44。m,66%患者皮损小于或等于2。m。复发时间l-3年。所有患者均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皮报分布于全身,多数位于头部。原发BCC的治疗方法包括刮除术、电干燥法、外科切除、放疗及外用5一氛购晓晖。本又用冷冻治疗复发BCC的方法:开始液氮治疗之前需要局部麻醉,冷冻时间根据皮损大小而定,一般在45秒一3分钟,冷冻…  相似文献   
19.
目前,已发现100多型人乳头瘤病毒(HFV),其中高危型HFV与妇女宫颈癌有密切关系,低危型HFV引起尖锐湿疣。在性传播性疾病(STD)中,尖锐湿疣位居第一位或第二位,其危害性大,传染性强,潜伏感染多见,治疗后易复发。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坏疽性脓皮病辅助检查及治疗特点的认识。方法对1994年1月至2014年5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的61例坏疽性脓皮病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皮损组织病理、治疗情况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患者检测血清蛋白电泳,19例(95%)异常。30例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三项(IgG/M/A),13例(43%)异常。10例检测总免疫球蛋白E,8例(80%)明显升高。10例行淋巴细胞表型分析,其中8例(80%)自然杀伤细胞计数或比例降低,组织病理特征可与血管炎、脂膜炎、嗜中性皮病及肉芽肿性疾病表现类似。33例(54.2%)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环磷酰胺是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4例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依那西普治疗,溃疡均于5~14 d内明显好转;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于5~56 d后激素开始减量,约半数患者每隔2周激素减量一次,每次减量10 mg/d。结论坏疽性脓皮病的发生可能与超敏反应及免疫异常有关,推荐系统性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皮损顽固者推荐激素联合生物制剂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