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17篇
眼科学   31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2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及视力恢复情况;黄斑区OCT图形特征。方法:77例77眼裂孔型视网膜脱离在巩膜扣带术前后,行除常规检查外,拍摄眼底像,行黄斑区OCT检查[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十"字扫描,5.62mm标准扫描线,测量中心凹神经纤维(NF)厚度,及视网膜下残液量,并打印出图像];术后1wk;1,2,3,6mo随访矫正视力、眼底及OCT。结果:本组视网膜脱离患者手术后临床复位率100%,而OCT扫描显示,术后1wk解剖复位率52%,术后1mo62%,术后2mo71%,术后3mo75%,术后6mo87%;术后视力在3~6mo内逐渐提高并稳定;黄斑区OCT图形异常提示视功能改善差。结论:OCT是视网膜脱离手术前后了解和观察病情、预测预后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同期行硅油取出C3F8填充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硅油填充术后下方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 选取12例12眼硅油填充伴下方视网膜脱离的患者,采用硅油取出并玻璃体内C3F8填充联合巩膜扣带术进行治疗,术中根据情况选择性联合实施冷冻、激光、剥膜、外放液等;术后观察随访视网膜复位情况、视力、眼压和并发症等。患者随访观察时间为11~23(18.35±4.22)个月。结果 术后2d所有患者视网膜完全复位,随访期间发现3眼复发视网膜脱离,远期复位率75%。术后视力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术后6眼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最高至35mmHg(1kPa=7.5mmHg),给予药物降压后,眼压回归正常,并保持稳定,停药后未有再升高。术后患者末次随访时眼压为18~22(14.53±5.42)mmHg。与术前比较,眼压增高(t=-5.311,P<0.001)。因术前存在视网膜脱离,故术前患者眼压均偏低,术后眼压恢复正常后眼球萎缩的可能性下降。术中未出现视网膜损伤、出血、重水残留等并发症,但所有患者眼睑肿胀、结膜水肿明显,尤以术中冷冻者(4例)更为显著,患者自觉磨涩疼痛症状较为明显,术后2d症状逐渐减轻。结论 对于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下方视网膜脱离患者,同期行硅油取出C3F8填充联合巩膜扣带术能有效地使视网膜再复位,缩短治疗周期。  相似文献   
53.
近年,股骨粗隆骨折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骨折的病死率很高,Bansal等[1]报道其病死率高达20%。对于股骨粗隆周围骨折的治疗,近年来主张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2]。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6月至2010年1月应用闭合复位(或部分切开)髓内钉INTERTAN治疗股骨粗隆周围骨折,获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4.
目的 通过对584例老年人的听力调查,了解老年人听力残疾状况.方法 采用Madsen-DA-64型便携式听力计,在本底噪声≤40 dB(A)的安静房间对584例60~95岁的老年人进行纯音测听,测试频率为0.5、1、2、4 kHz,根据纯音测听结果对584例老年人进行听力残疾评定.结果 584例老年人中,听力残疾一级17人,占2.91%;二级41人,占7.02%,一、二级中81~95岁者分别占76.47%和76.61%;三级62人,占10.61%;四级165人,占28.25%,三、四级中81~95岁者分别占38.71%和16.97%;不定级299人,占51.20%,听力损失发生率为48.80%.听力曲线以高频缓降型最多见,共480耳,占41.10%(480/1 168),其次为高频陡降型236耳,占20.20%(236/1 168)和平坦型343耳,占29.36%343/1 168),其它型109耳,占9.33%(109/1 168).结论 老年人听力残疾一~四级的人数递增,以四级为最多,一级最少,一、二级中81岁以上老年人所占比例最高,听力曲线以高频缓降型多见.  相似文献   
55.
  目的   通过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DL)模型分析心脏磁共振检查中不伴有心肌延迟强化(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 LGE)的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HCM)未增强T1 mapping图像,探讨其早期识别心肌间质性纤维化的能力。   方法   纳入接受心脏磁共振检查的60例HCM患者及44例正常对照者,以有无LGE判断并标记对应的未增强T1 mapping图像,将其与正常对照者的未增强T1 mapping图像经过预处理后作为矩阵形式输入SE-ResNext-50模型进行训练、验证及测试。   结果   总共241幅未增强T1 mapping图像输入SE-ResNext-50模型,该模型识别测试集中LGE(?)未增强T1 mapping图像的特异性0.87,敏感性0.79,曲线下面积0.83(P<0.05)。   结论   基于SE-ResNext-50的DL模型可较准确地识别LGE(?)未增强T1 mapping图像,可在不依赖对比剂的情况下早期发现HCM心肌纤维化。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s cells,EPCs)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5例和对照组15例,用抗CD133和KDR的单克隆抗体标记外周血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中循环内皮祖细胞。应用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患者外周血中CD133和KDR的mRNA表达水平。密度梯度离心法从人外周血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粘连蛋白包被培养板,在加有EGM-2-MV-SingleQuots的培养液中培养,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鉴定。其中U EA-1和D iI-A c-LDL染色双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内皮祖细胞。结果肿瘤患者外周血中EPCs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外周血中CD34和KDR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EPCs明显增高,为今后将EPCs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辅助诊断和治疗效果检测的标志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江西省卫氏并殖吸虫病流行状况及其变化的原因。 方法 选择江西省靖安县、万载县2个林场和玉山县1个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回顾性分析,调查卫氏并殖吸虫病中间宿主放逸短沟蜷 (Semisulcospiralibertina)与华溪蟹 (Sinopotamonspp.)、保虫宿主 (猫、犬、果子狸、野猫等)感染率,以及流行区生态环境变化和人群个体行为变化。 结果 卫氏并殖吸虫病流行区中间宿主放逸短沟蜷与华溪蟹平均感染率分别为0.21%和54.3%,保虫宿主平均感染率为56%。与20年前比较,华溪蟹感染率明显下降。 结论 江西省原流行区仍有卫氏并殖吸虫病流行 ,生态环境改变可能导致华溪蟹的感染率下降。  相似文献   
58.
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治疗2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和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以来人住我科并行手术治疗的2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行微创血肿清除术,14例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结果 微创血肿清除术8例.治愈7例,死亡1例,死于术后脑内再出血。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14例,治愈11例,死亡3例。3例中,1例术后中枢性高热,一周后家属放弃治疗死亡;1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 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仔细辩别手术适应证,在恰当的手术时机(超早期或早期)合理地选择手术方法,这是提高治愈率的基础,而且术后积极的综合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9.
目的 观察基于术前MR T2WI、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多序列影像组学模型评估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4例经术后病理确诊单发直肠癌患者的T2WI、DWI和ADC图,按照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52,21例淋巴结转移、31例无淋巴结转移)和测试集(n=22,9例淋巴结转移、13例无淋巴结转移)。由2名影像科医师以病理结果为标准基于常规MRI评价淋巴结转移,评估其诊断效能;分别基于T2WI、DWI、ADC图及三者联合提取病灶影像组学特征,筛选后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包括T2WI模型、DWI模型、ADC模型及多序列模型,并于训练集进行训练,于测试集评估其效能。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观察各模型诊断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效能。结果 训练集与测试集患者性别、年龄、病灶位置、T分期及N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常规MRI评估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58.11%(43/74),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67%(23/30)和45.45%(20/44)。T2WI、DWI、ADC及多序列模型评估测试集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AUC分别为0.78、0.68、0.77及 0.82,后者的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6.36%、88.89%及84.62%。结论 术前基于MR T2WI、DWI及ADC图多序列影像组学模型能有效评估直肠癌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比较基于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DL)的重建算法、滤波反投影(filtered back projection filtering, FBP)重建算法和迭代重建(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IR)算法,探讨DL重建算法在健康志愿者肝脏低剂量薄层CT检查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  采用联影160层CT对直径180 mm的标准水模进行扫描,比较DL、FBP和IR算法的噪声功率谱。前瞻性纳入健康志愿者100例,其中常规剂量组(normal dose, ND)50例、低剂量组(low dose, LD)50例。ND组采用IR算法;LD组分别采用DL、FBP和IR算法。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ND-IR、LD-FBP、LD-IR和LD-DL 4组的肝CT值、肝噪声、肝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 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 noise ratio, CNR)和质量因数(figure of merit, FOM)。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4组图像的解剖结构主观评分。  结果  DL噪声功率谱平均峰值最低,形态与中等迭代等级IR算法相似。ND-IR、LD-FBP、LD-IR和LD-DL的肝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D-DL的噪声低于LD-FBP、LD-IR和ND-IR(P<0.05),LD-DL的SNR、CNR和FOM均高于LD-FBP、LD-IR和ND-IR(P<0.05)。LD-DL解剖结构的主观评分均与ND-IR无明显差异(P>0.05),且均高于LD-FBP和LD-IR(P<0.05)。LD组相对于ND组减少约50.2%辐射剂量。  结论  噪声形态与临床常用的中等迭代等级IR相近的DL算法降噪能力高于IR,与FBP相比噪声形态较平滑但降噪能力大幅提高,在健康志愿者肝脏低剂量薄层CT检查中可获得肝脏常规剂量厚层CT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