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61篇 |
免费 | 316篇 |
国内免费 | 22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1篇 |
儿科学 | 23篇 |
妇产科学 | 16篇 |
基础医学 | 306篇 |
口腔科学 | 71篇 |
临床医学 | 588篇 |
内科学 | 305篇 |
皮肤病学 | 21篇 |
神经病学 | 205篇 |
特种医学 | 24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388篇 |
综合类 | 1236篇 |
预防医学 | 630篇 |
眼科学 | 18篇 |
药学 | 448篇 |
7篇 | |
中国医学 | 435篇 |
肿瘤学 | 1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8篇 |
2023年 | 103篇 |
2022年 | 160篇 |
2021年 | 159篇 |
2020年 | 139篇 |
2019年 | 153篇 |
2018年 | 148篇 |
2017年 | 94篇 |
2016年 | 102篇 |
2015年 | 96篇 |
2014年 | 369篇 |
2013年 | 212篇 |
2012年 | 213篇 |
2011年 | 240篇 |
2010年 | 210篇 |
2009年 | 217篇 |
2008年 | 243篇 |
2007年 | 222篇 |
2006年 | 247篇 |
2005年 | 263篇 |
2004年 | 226篇 |
2003年 | 212篇 |
2002年 | 154篇 |
2001年 | 132篇 |
2000年 | 125篇 |
1999年 | 109篇 |
1998年 | 99篇 |
1997年 | 67篇 |
1996年 | 80篇 |
1995年 | 46篇 |
1994年 | 53篇 |
1993年 | 31篇 |
1992年 | 27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3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60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01.
基于电阻抗成像的均质头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估低电导率的颅骨对人脑阻抗成像的影响.方法 基于适用于头部的优化的硬件系统和反投影算法,在建立的一个圆筒形和一个半球形的包含"颅骨"的均质头模型上,对多种扰动目标进行成像研究.结果 现有系统对含均质"颇骨"的头部物理模型内电导率、位置和尺寸不同的简单扰动目标成功地进行了图像重建.结论 "颅骨"的存在对重构图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揭示了脑电阻抗图像监护的可行性,为动物实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分析1例隐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的家系遗传及COL7A1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DNA,利用GenCap目标基因技术对患儿全基因组外显子区域DNA捕获并富集,再利用IlluminaHiSeq 2 000第二代测序仪进行测序,与正常人进行数据比对分析,采用Sanger测序法进行验证。结果:患儿COL7A1基因第104号外显子出现7769delG纯合突变,该突变分别遗传自父母,父母该位点有杂合变异,父母及其家系中其他成员表型均正常。结论:该例患儿诊断为严重泛发型隐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致病机制为COL7A1基因出现纯合突变,产生提早终止密码。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研究血清miRNA-210,miRNA-126表达在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13例在延安大学咸阳医院接受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再狭窄组23例,无狭窄组90例)及25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的血清及临床资料,采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血清miRNA-210和miRNA-126 的表达,比较分析其在各组中的变化。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价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发生。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血清miRNA-210和miRNA-126的临床意义。结果 血清miRNA-210和miRNA-126 在对照组、无狭窄组和再狭窄组中的表达分别为0.25±0.07,0.53±0.16,0.93±0.23和0.97±0.27,0.67±0.19,0.23±0.09。与对照组比较,血清miRNA-210在再狭窄组和无狭窄组的表达明显增高,而miRNA-126表达则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与无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miRNA-210表达水平明显增高,而miRNA-126表达则显著降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5.9,116.7,P=0.000)。颈动脉超声检查显示,颈内动脉内径(PD)和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分别在对照组、无狭窄组和再狭窄组中的检查结果为5.51±0.72,4.70±0.63,3.07±0.52 mm和71.27±19.26,93.90±27.38,185.72±75.17 cm/s。与对照组比较,再狭窄组和无狭窄组的PSV均显著增高,而PD则显著降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再狭窄组的PD与无狭窄组比较显著减小,而PSV则显著增快,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8.96,99.75,P=0.000)。miRNA-210和miRNA-126在再狭窄组的表达具有负相关性(r=-0.859,P<0.01),且分别与PD和PSV具有相关性(r=0.868,-0.852,P<0.01),(r=-0.897,0.876,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miRNA-210和miRNA-126水平的AUC分别为0.839(95%CI:0.755~0.942,P<0.01)和0.857(95%CI:0.749~0.966,P<0.01)。结论 血清miRNA-210和miRNA-126水平检测可用于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诊断以及预测,并可能成为该疾病的基因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4.
帕金森病(PD)是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病变。目前有充分的证据显示PD的特征性病理学改变在临床起病之前即可出现,即在所谓症状前期的亚临床阶段。以PET/SPECT为代表的功能影像学技术已在临床PD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对PD患者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功能的评估,可客观、有效地对PD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文中就PET/SPECT功能影像学技术在检测症状前期PD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比较MRI及FDG-PET在颞叶癫癎致癎灶定位中的价值,探讨癫癎外科术前定位的方法以及手术预后的判断。方法 以手术后癫癎控制状况为标准,对30例颞叶癫癎患者的术前MRI和FDG-PET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MRI及PET各自在癫癎致癎灶定位中的价值。结果MRI有良好的脑结构分辨能力,对于症状性癫癎的定位价值高,当MRI显示海马硬化时,对致癎灶定位的意义大,术后癫癎发作完全控制的可能性大。发作间期PET对于颞叶癫癎定位的敏感性高于MRI,但PET低代谢的范围往往超过致癎灶。与PET的目测方法比较,PET半定量分析并不能提高致癎灶定位的准确性及对手术效果的预测。结论 MRI与PET检查结合可以提高致癎灶定位的准确性及对手术效果的预测,减少颅内记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6.
快动眼睡眠期行为障碍以快动眼睡眠期骨骼肌失迟缓,同时出现与梦境相关的异常动作为特征,主要与脑桥、基底节功能障碍有关。大量研究发现特发性快动眼睡眠期行为障碍很可能是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前驱表现,这为帕金森病等疾病的早期诊断研究开拓了思路,因而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多种方法可以实现中枢神经系统细微结构、代谢、血流灌注、神经递质及受体等多角度显像,成为研究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重要手段。本文就快动眼睡眠期行为障碍的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讨上皮间质转化及CD146、N-cadherin判定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耐药的价值。方法 肺腺癌患者10例均应用EGFR-TKI治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治疗前、后肺腺癌标本E-cadherin、vimentin、CD146及N-cadherin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各指标吸光度值。结果 EGFR-TKI治疗后肺腺癌组织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0.180±0.011)低于治疗前(0.231±0.012),vimentin、N-cadherin与CD146蛋白表达水平(0.231±0.012,0.214±0.013,0.321±0.022)高于治疗前(0.165±0.012,0.174±0.013,0.161±0.022)(P〈0.05)。结论 EGFR-TKI耐药后肺腺癌产生上皮间质转化并使CD146、N-cadherin表达上调,E-cadherin、vimentin、CD146、N-cadherin可作为诊断肺腺癌EGFR-TKI耐药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8.
109.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法(UPLC)对前胡配方颗粒中白花前胡甲素、白花前胡乙素和白花前胡素E同时快速定量分析的方法。方法 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50 mm×2.1 mm, 1.7μm),以甲醇-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4 mL·min-1,在321 nm波长处进行检测,柱温25℃,进样量2.0μL。结果 前胡配方颗粒中3种有效成分在考察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白花前胡甲素、白花前胡乙素、白花前胡素E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870~18.70μg·mL-1(r=0.9998)、0.2075~2.075μg·mL-1(r=0.9998)、0.2220~2.220μg·mL-1(r=0.9997),加样回收率均在98.85%~99.76%,RSD均小于2.0%。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快速,重复性好,可用于前胡配方颗粒的快速质量控制,并为将来该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0.
AO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应用AO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及分析影响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因素。[方法]2001年3月~2006年3月手术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15~64岁,平均35.3岁。左侧9例,右侧12例。按照AO/ASIF分类:C1型6例,C2型10例,C3型5例。其中开放性骨折2例,合并桡神经损伤2例,尺神经损伤1例。所有病例行后路经尺骨鹰嘴截骨或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使用AO双钢板内固定。术后尽早行肘关节的主动功能锻炼。[结果]21例随访8~38个月,平均14.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术后伤口感染1例,经伤口换药3周而愈;桡神经牵拉损伤1例,经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后恢复。根据Cassebaum法评分,优7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80.9%。[结论]AO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是目前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较好方法。骨折粉碎程度及软组织损伤的严重度、有效复位及内固定、早期功能锻炼等是影响肘关节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