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47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总结冠脉内支架植入术的经验及疗效。方法 稳定型心绞痛(SAP)、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和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共9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有106支血管115处病变,其中A型19处,B1型37处,B2型31处,C型28处,植入支架7种121只,所有病人均于术前术后常规口服阿斯匹林和抵克力得,对于部分病人酌情选用抗凝治疗。结果 121只支架全部植入成功,血管平均直径狭窄程度由术前75%-100%降低到术后-10%-10%。术后随访5-9个月复发心绞痛10例,7例经CAG证实为支架内再狭窄,无支架内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结论 冠脉内支架术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2.
目的:复习文献对14例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PrimaryLymphomaofSpleen,PLS)进行免疫组化的研究,并检测其p53的表达情况。方法:对瘤组织采用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及SP两步法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免疫组化染色14例瘤细胞均表达CD45阳性,13例B细胞性均表达CD20阳性,其中B-小淋巴细胞淋巴瘤(3/14例),可表达CD43、CD79α和bcl2阳性;脾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4/14例),可表达CD79α、IgM、ALK阳性,IgD弱阳性;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2/14例),表达CD43、CD79α、bcl2、IgM阳性,IgD阴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4/14例),表达ALK阳性,CD30、CD3弱阳性。1例周围T细胞淋巴瘤,无其他特征型(1/14例),表达CD45Ro、CD3阳性,CD30弱阳性。14例PLS中6例(42.9%)表达p53阳性,而21例慢性增生性脾炎对照组中仅1例(5%)表达p53弱阳性,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PLS较罕见,免疫组化染色对其诊断,鉴别诊断及分型具有重要的意义。PLS多为B细胞型,普遍认为与脾脏白髓中B细胞恶性变有关。PLS中可有p53异常蛋白表达,其预后较脾脏继发性恶性淋巴瘤及其它恶性肿瘤为好。  相似文献   
33.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再灌注治疗后ST段回落(STR)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14例溶栓和71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AMI患者,按溶栓或PCI治疗后90min心电图单导联STR分别分为STR<50%和STR≥50%组,对临床资料中多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STR<50%患者相比,PCI组STR≥50%患者入院时血糖(Glu)(P=0.016)和白细胞(WBC)(P=0.011)较低,单支冠脉血管病变者较多(P=0.023),溶栓组STR≥50%患者Glu(P=0.002)、WBC(P=0.036)和killip心功能分级(P=0.012)较低,发病到治疗的时间更短(P=0.016),有高血压病史者(P=0.033)和前壁梗塞者(P=0.011)较少。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PCI组最终进入方程的变量为入院时Glu(B=-0.299,P=0.021)和WBC(B=-0.201,P=0.026),溶栓组进入方程的变量有高血压病史(B=-0.978,P=0.027)、GIu(B=-0.252,P=0.003)和治疗前时间(B=-0.004,P=0.018)。结论:入院时血糖水平为AMI患者PCI或溶栓治疗后ST段回落独立的影响因素,WBC是PCI患者ST段回落的另一影响因素,高血压病史和治疗前时间则是溶栓治疗患者ST段回落的另外两个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4.
应用三磷酸腺苷(ATP)和维拉帕米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二组结果表明,ATP疗效高于维拉帕米,但副作用较多.病诊病人首选何种药物应视病情和医师用药等经验而定.  相似文献   
35.
36.
危险因素聚集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危险因素聚集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 ,为早期防治冠心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根据伴有冠心病危险因素不同将 2 0 0例患者分至三组 ,A组 6 0例 ,无危险因素 ;B组 72例 ,含 1~ 2个危险因素 ;C组 6 8例 ,含 3个或以上危险因素。全部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 ,血管狭窄为内径狭窄≥ 5 0 %。结果 A、B、C三组分别有 1 2例(2 0 % )、38例 (5 1 % )和 6 0例 (94 % )血管狭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同时分别有 4例 (7% )、1 5例 (2 1 % )、和 38例 (5 6 % )多支病变 ,C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结论 冠心病危险因素聚集与血管狭窄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r =0 .5 2 ,P <0 .0 5 ) ,且多支病变也随着危险因素的增多而增加。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对小鼠原位心脏成体干细胞数量和旁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以不同剂量丹参注射液对小鼠进行灌胃给药,分为高剂量丹参注射液组(5g·kg-1·d-1)和低剂量丹参注射液组(0.5g·kg-1·d-1),对照组采用相同体积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1周。1周后经小鼠眼眶取血,检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以小鼠新鲜心脏组织冰冻切片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Sca—1+成体干细胞数量;以Real—TimePCR检测心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IL-6、BAD基因表达情况。结果:灌胃1周后,三组间血常规、肝肾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剂量丹参注射液组比较,低剂量丹参注射液及对照组中Sca-1+成体千细胞数量及VEGF和IL-6基因表达显著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丹参注射液高剂量组BAD基因表达较丹参注射液低剂量组和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能增多小鼠心脏中成体心脏干细胞数量,改善旁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38.
背景:经典干细胞诱导剂由于具有细胞毒性而仅仅应用在干细胞体外实验中,这对进一步提高干细胞移植疗效提出了挑战.越来越多的课题组证实,中药作为全新的干细胞诱导剂可以诱导胚胎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课题组长期从事心肌干细胞研究,利用从中药川芎中提取的生物碱川芎嗪,已成功在体外诱导心肌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目的:总结中药干细胞诱导剂的整体研究进展情况,为进一步提高心血管疾病干细胞移植治疗过程中干细胞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的效率奠定基础.方法:以"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tem cells,cardiomyocytes"为英文关键词,以"中药,中草药,干细胞,心肌细胞"为中文关键词,检索2005/2009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www.kjmed.com.cn)、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www.cnki.net)有关中药诱导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文献,排除重复性研究.检索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著、学位论文及综述.结果与结论:共保留30篇文献进一步分析,中文14篇,英文16篇.结果显示中药作为一种全新的干细胞诱导剂,不仅能够有效诱导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而且具有无毒副作用的特点,因此很有希望应用于临床干细胞治疗中.中药在诱导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方面的研究较新,随着研究深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药诱导剂被发现.  相似文献   
39.
目的:研究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安全性。方法:35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随机分组,分别采用VVI或DDD起搏模式,其中17例行右心室间隔部位起搏(RVS组),18例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组),比较研究不同起搏部位的右心室电极在术中、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电压阈值、阻抗、感知的差异,以及手术中右心室电极到位后所需的X线曝光时间的差异。并且通过超声心动图比较两组在术后3个月心功能参数的差异。结果:17例患者利用螺旋电极均成功地进行了右心室间隔部(RVS)的电极固定,未发生并发症;18例患者使用被动电极行右室心尖部(RVA)的电极植入,发生1例电极脱位,重新植入后随访3月起搏功能正常。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时心室电极的电压阈值、阻抗和感知在术中、术后1个月、3个月与右室心尖部起搏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术中电极到位的X线曝光时间也无明显差异。结论:与常规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比较,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同样安全,操作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40.
5-氮胞苷诱导心肌组织中c-kit~+干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创建小鼠心肌干细胞(cardiac stem cells,CSC)分离、培养的方法,借助干细胞表面标记c-kit纯化CSC,并用5-氮胞苷诱导CSC分化为心肌细胞。方法:用酶定时消化方法分离提取小鼠心脏组织中的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免疫磁珠法纯化c-kit阳性细胞,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纯化后细胞表面标记c-kit、lin和CD34的表达;以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诱导后心肌特异性蛋白T、连接蛋白-43、心肌细胞特异性结蛋白;结合形态学变化,分析不同诱导条件作用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从C57BL小鼠心肌组织中分离消化所得的细胞中,含有一种小而圆形、折光性强的细胞,经传代培养的细胞增殖速度比原代细胞明显为快,存在较多的类似于干细胞增殖和形态学特点的细胞。用免疫磁珠法可以分选出高纯度的c-kit+CSC,这种CSC基本不表达CD34和lin。在不同诱导条件下,此种CSC可以分化为搏动的细胞,并能表达心肌特异性蛋白。结论:从C57BL小鼠心肌组织中可以获得CSC,用免疫磁珠法可以分选出表型为c-kit+-CD34--lin-高纯度的CSC,经5-氮胞苷诱导或改变CSC生长的微环境后,此种细胞可以分化成心肌细胞,且能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