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7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中锌指和同源框2(ZHX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表达与血清AFP水平的关系,分析AFP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方法以0.5、1.0及5.0μmol/L甲基化抑制剂5-氮杂脱氧胞苷(5-Aza-Dc)培养人肝癌细胞株HepG2,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用药前后ZHX2及AFP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差异。运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肝细胞癌组织38例中ZHX2基因启动子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血清AFP水平的关系。结果 HepG2可见少量ZHX2 mRNA扩增,未检测到ZHX2蛋白表达,而AFP却高表达;应用终浓度为1.0μmol/L和5.0μmol/L的5-Aza-Dc处理肝癌细胞6 d,ZHX2表达明显增加,而AFP却表达下调。血清AFP高于25 ng/mL肝细胞癌组织中ZHX2启动子甲基化51.6%,明显高于血清AFP小于25 ng/mL组(P<0.05)。结论 ZHX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AFP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2.
目的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是一种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仅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血清中升高,而在正常人和良陆肝脏疾病患者无升高。此文探讨GPC3免疫组化在肝穿刺活检中诊断HCC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41例HCC、7例肝局竈结节增生或局竈肝细胞异型增生、4例肝硬化、4例病毒性肝炎或未见病变肝组织、4例赡管癌、21例转移癌GPC3(1G12克隆)表达,并设阳性和阴性对照。结果80.5%的HCC(33/41例)GPC3呈阳性反应。相反,40例非HCC肝穿刺病例,包括肝局竈结节增生或局竈肝细胞异型增生、肝硬化、病毒性肝炎或未见病变肝组织、胆管癌和转移癌GPC3均为阴性。GPC3免疫组化检测在肝穿刺活检HCC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5%和100%。结论GPC3免疫组化是肝穿刺活检诊断HCC的良好指针,也是区别其它肝脏良陆疾病和转移癌的鉴别诊断指针。  相似文献   
63.
大鼠肝卵圆细胞的诱导增生,分离,体外培养和性质鉴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大鼠肝卵圆细胞的诱导增生、分离、体外培养和性质鉴定薛玲文剑明吴惠茜张萌董郡卵圆细胞(ovalcel)是肝内的干细胞,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中可能具有特殊作用,故分离并体外培养之,使之成为细胞癌变多步骤发生发展的体外模型,对研究肝癌的组织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4.
年轻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和临床分期的分子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与年轻人结直肠癌(CRC)早期诊断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的分子标记。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和流式细胞学方法对63例年轻结直肠癌和对应的16例腺瘤组织中β-连接素(β-catenin)、hMSH2、hMLH1和P53蛋白表达和DNA倍性进行检测,结合肿瘤的Dukes分期,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与相关性。结果在63例年轻CRC中,肿瘤组织的DNA倍性与患者的Dukes分期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非整倍体DNA含量的肿瘤,80.8%发生在DukesC或D期的CRC。P53蛋白的过度表达(76.0%)也倾向于浸润晚期的肿瘤;而hMSH2或hMLH1蛋白丢失的肿瘤70.0%是浸润早期的CRC。在16例配对的年轻结直肠腺癌和腺瘤组织中,β-catenin和DNA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8例β-catenin核浆聚集的CRC中,其对应的腺瘤有5例同时出现β-catenin的核浆聚集;丢失了hMSH2或hMLH1蛋白的3例CRC,其对应的3例腺瘤均丢失相应MMR蛋白。结论β-catenin和MMR蛋白hMSH2,hMLH1可以作为年轻CRC早期诊断中较为理想的分子标记;而肿瘤的DNA倍性和P53蛋白表达是患者临床分期中有用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5.
目的构建正、反义hTERT基因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端粒酶的活性调节与恶性肿瘤基因治疗作准备。方法根据已发表在Genebank的hTERT cDNA序列,设计并合成了1对两端带特定限制性酶切位点引物,提取子宫颈癌HeLa细胞株总RNA,进行RT-PCR,并将扩增产物TA首先克隆至pGEMR-T载体,然后双酶切pGEM-T载体回收目的片段再克隆至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中,并对重组体进行酶切鉴定和测序分析。结果PCR扩增片段与预期结果相符,双酶切证实构建的正、反义hTERT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克隆成功,插入片段测序结果与Genebank的hTERT cDNA的部分序列完全一致。结论成功地构建了正、反义hTERT基因真核表达载体,为下一步研究端粒酶的活性调节与恶性肿瘤基因治疗打下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66.
脂质沉积性肌病4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分析4例被误诊的脂质沉积性肌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探讨脂质沉积性肌病被误诊的原因及与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肢带型肌营养不良及多发性肌炎的鉴别诊断。方法分析4例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肌活检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患者均以四肢近端无力为首发症状,被误诊为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肢带型肌营养不良或多发性肌炎,经肌活检证实为脂质沉积性肌病。结论脂质沉积性肌病是由于长链脂肪酸代谢障碍导致的疾病,临床上应与相关肌病相鉴别,病理检查是确诊该病的主要根据。  相似文献   
67.
颅内亲血管性B-细胞淋巴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中枢系统淋巴瘤(PCNSL)中B细胞淋巴瘤占绝大多数,主要表现为局灶病变。亲血管性淋巴瘤(Angiotropic Lymphoma)又称血管内淋巴瘤(Intravascular Lymphoma),是淋巴瘤的特殊类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CNS)亲血管性淋巴瘤罕见,组织学检查主要为亲血管性B-细胞淋巴瘤,国内外文献仅见个案报告。本文报告我们收治的1例颅内亲血管性B-细胞淋巴瘤。方法:报告1例颅内亲血管性B-细胞淋巴瘤,对其临床、病理、影像学特点和治疗结合复习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原发性CNS亲血管性B-细胞淋巴瘤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其病理学特征是病灶及其周围脑血管明显扩张,肿瘤细胞积聚于小血管内、血管周围间隙和毛细血管内,导致血管堵塞而形成局部小梗死灶。异型的淋巴细胞免疫组化标记LCA、CD20和CD79阳性,最后确诊为亲血管性B-细胞淋巴瘤。结论:原发性CNS亲血管性B-细胞淋巴瘤临床表现多样,确诊主要依据组织病理学检查,及早确诊和综合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报告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非颅神经主干的神经鞘瘤,并结合文献讨论其组织发生及CT、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颅内非颅神经的神经鞘瘤,复习其病理特点,分析其起源与CT、MRI表现。结果 CT平扫肿瘤多为低等混杂密度,瘤内多有坏死、囊变区,甚至以大的囊性变为主要特征;MR平扫肿瘤T1WI以低和稍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CT及MR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及囊壁呈中等程度强化。病理的苏木精和伊红染色有2种组织学形态,即Antoni A型和Antoni B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100蛋白强阳性。结论 颅内非颅神经主干的神经鞘瘤影像学表现与颅神经鞘瘤相似,但有更高的囊变率,若在非颅神经位置出现类似颅神经鞘瘤的影像学征象时,应想到此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69.
用牛骨形成蛋白(BMP)体外处理化学致癌物转化的动脉瘤样骨囊肿间质细胞和骨肉瘤细胞,观察到这些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胞浆BMP含量增高,将BMP与这些细胞放入弥散小室中,置于大鼠腹腔或置体外培养1-2周,可见细胞间有硫酸软骨素样物质合成。结果提示,在BMP的作用下已发生恶性转化的动脉瘤样骨囊是质细胞出现了与骨肉瘤细胞相同的分化特征,这一现象解释了发生恶性转化的动脉瘤样骨囊是质细胞聘与骨肉瘤细胞盯同的  相似文献   
70.
为了检查人染色体比啮齿类动物染色体更为稳定的假设,我们比较了人和叙利亚地鼠胚胎肺上皮细胞对诱导性细胞毒性,染色体畸变和姐妹染色体交换(SCE)的敏感性。接种细胞一天后,用不同剂量乙基亚硝基脲(ENU)处理2小时,然后用标准法检查其染色体畸变和SCE率,用细胞计数法测定细胞毒性。染色体畸变和SCE率均表明清楚的剂量依赖关系,而且在地鼠细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人细胞,但两种细胞表明相同的细胞毒性反应。这些结果提示人细胞染色体比地鼠细胞染色体更为稳定和细胞毒性反应不一定总是与染色体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