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回顾利用离散选择实验测量血友病患者治疗偏好文献,并评估文献的研究质量,为健康管理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和Embase数据库系统检索离散选择实验文献。纳入属性按受益性、风险性、便利性和费用4个维度进行分类,并评估各属性的相对重要性。使用PREFS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估。结果:最终纳入12篇文献。便利性、受益性、风险性和费用维度包含属性的数量占比分别为41.7%、29.8%、22.6%和6.0%;在因子和非因子替代治疗中,血友病患者最为偏好的属性,受益性维度和风险性维度占比均最高(33.3%),其次是便利性维度(26.7%),费用维度最低(6.7%)。PREFS工具评估结果显示,纳入文献的研究质量尚可。结论:尽管便利性维度的属性纳入频率最高,但血友病患者更偏好受益性和风险性维度的属性。医疗产品全周期过程与临床实践中应充分考虑患者偏好,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获得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患者多项凝血因子活性假性降低的原因。方法 4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延长,对其进行纠正试验、狼疮抗凝物及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Ⅻ活性检测,并对活性降低的凝血因子稀释不同倍数后复检,对稀释后活性没有明显变化的凝血因子进行相应的抑制物筛查。结果 4例患者均出现多项凝血因子降低,纠正试验提示不纠正,狼疮抗凝物检测提示超出检测限,经不同稀释倍数稀释后,除凝血因子Ⅴ外,其他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大幅升高,凝血因子Ⅴ抑制物检测阳性。结论获得性凝血因子V缺乏症患者常伴有多种凝血因子活性假性降低,凝血因子Ⅴ抑制物的存在会干扰狼疮抗凝物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mRNA和蛋白在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及其耐药株MCF-7/Adr中的定位,定性表达。方法:根据VEGF-C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地高辛标记的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运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培养的细胞株MCF-7和MCF-7/Adr中VEGF-C mRNA的表达;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两种细胞中VEGF-C蛋白的表达。结果:原位杂交检测到MCF-7和MCF-7/Adr细胞的胞浆中有阳性蓝色颗粒,免疫组化检测发现两种细胞的胞浆中均有阳性棕黄色颗粒,而阴性对照细胞的胞浆中则均无阳性颗粒。结论: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及其耐药株MCF-7/Adr细胞能够转录VEGF-C mRNA并在其细胞浆中翻译合成相应的蛋白。  相似文献   
14.
目的:VEGF—C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以便进一步研究VEGF—C基因在淋巴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根据人VEGF—C的cDNA序列,设计合成一对5’端分别含有EcoRI和BamH I酶切位点的特异性引物,运用RT—RCR方法扩塔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中的VEGF—C cDNA(1.26kb);回收PCR产物(1.28kb),并将其连接至克隆载体pUMT—18中,重组的pUMT—18在大肠杆菌DH5α内扩增后,经质粒提取、EcoR I和BamH I酶切,筛选出阳性重组子,并进行基因测序鉴定;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含有VEGF—C cDNA全长的酶切片断(1.27kb),然后在DNA连接酶作用下将其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连接,重组质粒经EcoR I和BamH I酶切予以鉴定。结果:RT—PCR产物自有VEGF-C cDNA,基因测序显示重组的pUMT—18中自有正确的人VEGF—C cDNA全长序列,重组的pcDNA3.1(-)中含有人VEGF—C cDNA全长序列。结论:VEGP—C/pcDNA3.1(-)。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炎性环境中内皮微粒(EMPs)在单核细胞参与的促内皮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并探讨EMPs对单核细胞表达内皮细胞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内皮细胞,超速离心法获取EMPs;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和结构;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经EMPs激活的单核细胞株THP-1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中VEGF-A、VEGF-C的表达情况;将HUVECs和THP-1细胞或者经EMPs诱导的THP-1细胞共培养,检测HUVECs的增殖情况;运用RT-PCR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观察经EMPs激活的THP-1细胞对内皮细胞标志物vW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表达情况.结果 内皮细胞经炎性因子刺激后释放EMPs,EMPs刺激的THP-1细胞上清中VEGF-A和VEGF-C蛋白水平明显升高;HUVECs细胞增殖实验中,与THP-1细胞或者经EMPs诱导的THP-1共培养的两种情况下,HUVECs均显著增多;与EMPs共培养3d后,THP-1中vWF和VEGFR-2蛋白表达为阳性,基因表达为阴性,共培养8d后,vWF和VEGFR-2的蛋白和基因表达均为阴性.结论 炎性环境中内皮细胞释放EMPs可以促使单核细胞分泌VEGF-A和VEGF-C,后两者可使HUVECs增殖,EMPs仅能使单核细胞一过性呈现内皮表型,而不能将其转分化为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并探讨趋化因子受体-7(chemokine receptor 7,CCR7)在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中与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CCR7、N-cadherin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在5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与5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病理资料的关系.结果 CCR7、N-cadherin在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结节期滤泡上皮均呈高表达(分别为83.7%、90.7%),且为正相关(P<0.01),而在胶质贮存期滤泡上皮(分别为2.0%,8.2%)与结节期纤维组织(分别为6.7%,31.1%)低表达.CCR7、N-cadherin与MMP9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为87.1%,90.3%,96.8%,而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为42.1%,57.9%,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CCR7与N-cadherin、MMP9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 CCR7在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均与EMT的指标具有相关性,CCR7可能参与调节滤泡上皮EMT发生.  相似文献   
17.
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由于体内缺乏凝血因子八或九,导致血液凝固异常,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都造成沉重的负担。血友病综合关怀是对血友病患者及家庭进行全面的治疗、护理及生活指导,从而全面实现血友病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减轻血友病的危害。通过对山东省血友病综合关怀工作模式的总结,探讨一种新的、适合国情的综合关怀工作模式,以提高血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分离、培养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有效方法。方法:将鼠主动脉内膜翻向外,结扎两端,置于50mL培养瓶中培养、传代,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培养6-8d时有少量细胞自主动脉迁移出并贴壁生长;12~14d时贴壁细胞覆盖大部分培养瓶面,约80%的细胞汇合成单层;传代细胞生长旺盛;细胞汇合后呈现典型的“鹅卵石”样内皮细胞特征,内皮细胞标志物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阳性;未见杂细胞。结论:此方法无损伤、不需要酶消化,能比较容易的获得高纯度大鼠原代主动脉内皮细胞,适用于细小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口腔负压对淋巴动力学的影响,探寻影响淋巴循环的新方法。 方法在兔的口腔建立负压,分别在四肢及耳的固定部位注射定量染料,测量染料到达固定观察部位的时间,并与未建立口腔负压的对照组对比,观察口腔负压对淋巴动力学的影响。 结果实验组在建立口腔负压后,注射染料到达固定测量部位的时间明显缩短。 结论在口腔建立负压,能够影响淋巴动力学,促进淋巴的回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核仁素(NCL)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检测6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中NCL、趋化因子受体-7(CCR7)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分析NCL、CCR7与MMP-9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与
有无转移的关系以及核仁素与CCR7、MMP-9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NCL在正常甲状腺及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总阳性率分别为0、 100%。NCL在伴随转移组癌组织中表达于细胞核、细胞质与细胞膜;NCL在无转移组癌组织中仅表达于细胞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性别、
肿瘤大小的NCL表达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核仁素细胞核外阳性表达与CCR7与MMP-9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 NCL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表达部位在转移与非转移组明显不同,且与CCR7、MMP-9表达有密切关系。核仁素可作为区别癌转移与非转移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