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6篇 |
免费 | 267篇 |
国内免费 | 28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95篇 |
口腔科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25篇 |
内科学 | 17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186篇 |
外科学 | 4篇 |
综合类 | 218篇 |
预防医学 | 48篇 |
眼科学 | 20篇 |
药学 | 126篇 |
中国医学 | 18篇 |
肿瘤学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24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46篇 |
2015年 | 70篇 |
2014年 | 129篇 |
2013年 | 37篇 |
2012年 | 47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56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30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35篇 |
2002年 | 80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44篇 |
1997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血栓形成(Portalveinthrombosis,PV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门体断流术的153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根据门静脉是否形成血栓分为两组,对患者年龄、性别、术前有无呕血、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门静脉直径、术前及术后门静脉血流速度、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PVT率为18.30%(28/153),与无血栓组比较,血栓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明显多于无血栓组(P<0.05),门静脉直径增宽明显(P<0.05),门静脉血流速度显著下降(P<0.05),血小板计数显著增多(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门静脉直径、术后门静脉血流速度是P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门静脉直径增宽和门静脉血流速度降低是门体断流术后PVT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2.
目的:观察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1,AQP1)、水通道蛋白2(Aquaporin2,AQP2)、水通道蛋白3(Aquaporin3,AQP3)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正常膀胱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探讨其意义。方法:取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25例及正常膀胱组织25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QP1、AQP2和AQP3在膀胱尿路上皮癌和正常膀胱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结果:AQP1散在表达于正常膀胱组织中微血管和小动脉的内皮细胞的细胞膜及细胞质,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AQP1大量表达于肿瘤的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膜及细胞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AQP1表达水平较正常膀胱组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QP2主要表达于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正常膀胱组织的细胞间质中,两者表达强度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QP3主要表达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正常膀胱组织的黏膜上皮细胞的胞质及胞膜,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QP1、AQP3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提示AQP1、AQP3可能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其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3.
目的:总结分析伴有乳头溢液乳腺癌以及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乳腺导管造影X线表现,评价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3例乳腺癌和36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乳腺导管造影检查影像资料。结果:乳腺癌导管造影主要表现为分支导管内不规则的充盈缺损伴导管壁破坏、导管阻塞中断、“潭湖征”等较为典型的征象;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导管造影主要表现为大导管内光整的充盈缺损,导管壁多无破坏,并伴有导管扩张以及导管扭曲。乳腺瘤与乳头状瘤在充盈缺损、导管壁破坏、导管完全中断、导管扩张以及“潭湖征”等x线征象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导管造影诊断伴有乳头溢液乳腺癌和乳头状瘤的符合率分别为78.3%和80.1%。结论:不规则的充盈缺损伴导管壁破坏、导管阻塞中断、“潭湖征”等征象及发生部位上乳腺癌和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两者各有特点,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点。 相似文献
94.
肝门阻断对肠道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肝手术后肝昏迷等并发症的发生机制,阻断猪肝门45min后松钳60min,造成肠瘀血动物模型;观察小肠粘膜的变化,并检测血中肠源性毒物。结果发现:肝门阻断后血中组织蛋白酶D,内毒素及乳酸明显增高,且肠粘膜出现明显损伤。提示肝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上述结果有关,在肝脏手术中保护肠道功能及其完整性尤有必要 相似文献
95.
96.
从馆员或读者的研究性阅读角度,阐释了建构问题和问题解决(QQS)因子思想火花碰撞或核裂变的知识发现模式,描述了在实施脑内与文献内的互动碰撞和发现新知识以及增加知识总量的核裂变过程中,研究性阅读产生QQS因子思想火花碰撞或核裂变的有效运作要求. 相似文献
97.
对48例手术证实为儿童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患者,从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治疗等方面进行总结。认为它具有早期出现贫血,意识障碍加重,发展缓慢,神经定位体征出现较晚,癫痫发生率高等临床特点。早期诊断、早期清除血肿及术前积极抗休克、术中充分止血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98.
目的:研究60Co γ射线和高温对G蛋白抑制性多肽(GCIP)-27抗心肌肥大活性的影响,为其灭菌方法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ProtParam和ProtScale工具预测GCIP-27的不稳定性指数、脂肪族侧链指数与亲水性、柔韧性、残基隐藏性。去甲肾上腺素腹腔注射复制小鼠心肌肥大模型,观察25 kGy辐照和115 ℃加热对GCIP-27(100 μg?kg-1)抗心肌肥大作用的影响。结果:预测显示GCIP-27为稳定多肽,具有较好的耐热性。GCIP-27经辐照和加热处理后仍可明显降低心脏指数和左心室指数,与病理模型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常规辐照和高温灭菌对GCIP-27抗心肌肥大活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9.
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对七氟烷MACBAR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氟比洛芬酯、帕瑞昔布钠和局麻药利多卡因对七氟烷阻滞肾上腺素能反应呼气末肺泡内最低有效浓度(MACBAR)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在20~50岁的择期行耳部或甲状腺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4组,七氟烷组(R0)、利多卡因组(R1)、氟比洛芬酯组(R2)和帕瑞昔布钠组(R3),每组20例。麻醉诱导用异丙酚2 mg?kg-1、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1、瑞芬太尼1 μg?kg-1输注诱导气管插管后,吸入七氟烷。R0组单纯吸入七氟烷至切皮;R1组在诱导时给予利多卡因1 mg?kg-1负荷量,再以20 μg?kg-1的速度持续泵注;R2组和R3组分别在切皮前给予氟比洛芬酯1 mg?kg-1和帕瑞昔布钠40 mg。采用改良上下交叉点法(up-down)根据患者心率或平均动脉压观察对七氟烷浓度的变化。记录麻醉诱导前、切皮前2 min、1 min、切皮时、切皮后5 min中每分钟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及七氟烷浓度。根据平衡点后的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值,计算出每组的平均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即为每组的MACBAR。结果:4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性别构成比男女、麻醉诱导前基础心率、麻醉诱导前平均动脉压、手术类别比较无明显差别。4组患者切皮前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较麻醉诱导前均有显著下降,但无显著差异。R0组MACBAR为(4.63±0.08)%;R1组为(2.67±0.08)%;R2组为(3.33±0.08)%;R3组为(3.80±0.11)%,与R0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4组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可以降低七氟烷MACBAR,氟比洛芬酯强于帕瑞昔布钠,但弱于与利多卡因。 相似文献
100.
杨杰孚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34(7):655-657
文章根据2014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及治疗指南内容,结合近几年国内外循证医学的新证据,对心衰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和埋藏式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适应证和处理要点进行简要概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