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94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毒副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应用于人体的安全性。方法 应用琼脂覆盖法和MTT法评价其对细胞的毒性作用 ;将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入SD鼠皮下 ,定期取材 ,行大体观察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两种方法测得的细胞毒性均在 2级以上 ;注射局部轻度组织学反应 ,仅形成菲薄的包膜 ,其形态和位置不稳定 ,不能完全回抽 ,质地逐渐变硬 ;对肾脏有明显的毒性反应。结论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对细胞及肾脏有明显的毒性作用 ,填充后形态和手感差 ,不宜于作为软组织填充剂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2.
背景:皮肤扩张是常用的皮肤软组织增量方法,目前对扩张皮肤的微血管变化特征尚缺乏深入研究。目的:研究扩张皮肤微循环变化特征,确定其稳定血供形成时间。设计:完全随机自身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实验在山东省潍坊医学院完成,对象为健康成年大白兔20只,平均体质量3kg,潍坊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随机选择一侧兔耳,在兔耳背部皮下埋置扩张器,另一侧相同部位作对照。切口愈合后,以一定时间间隔注水扩张。用微循环显微成像、碱性磷酸酶组织化学染色等形态学研究手段对扩张皮肤微血管进行观测。主要观察指标:扩张皮肤微血管直径、密度、血流速度、流量。结果:扩张组各观测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非扩张组的血管密度为(10.8±0.2)×10-3μm2/μm2,扩张4周的是(61.1±2.9)×10-3μm2/μm2,逐渐增加,第5周出现下降;微血管直径扩张第1周为(11.1625±1.0125)μm,3周后为(13.9047±1.4102)μm;血流量第1~3周逐渐增加,此后呈下降趋势;血流速度则在较高水平维持。结论:皮肤扩张后微循环功能增强,早期以血管增生扩张为主,以后逐渐稳定并向正常组织微循环状态转化,其稳定血供的形成至少需要1个月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术后影响乳房形态的因素及提高保乳术后乳房美学效果的方法。方法由整形外科医师和患者分别对67例乳腺癌保乳术后的美学效果做出各自独立的评价,单因素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而多因素分析则应用Logistic回归的方法。结果医师对保乳术后乳房形态的满意率为65.7%。单元素分析中,年龄(P=0.003)、体重指数(P=0.002)、绝经状况(P=0.002)、放疗剂量(P=0.022)、肿物位于外上象限时的切口数量(P=0.036)、切除次数(P=0.036)、纤维化(P=0.002)、手术方式(P=0.002)对保乳术后乳房形态具有明显的影响。多元素分析中,纤维化、手术方式、放疗剂量对术后乳房形态具有明显影响(P=0.009、0.001、0.019)。患者对保乳术后乳房形态的满意率为76.1%。单元素分析中,手术方式(P=0.001)和纤维化(P=0.045)对乳房形态影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元素分析中,手术方式对术后乳房形态影响明显(P=0.005)。结论患者和医师的满意率具有正相关性(R=0.701,P〈O.01)。在可能影响乳房美学的27项因素中,年龄、体重指数、绝经状况、放疗剂量、肿物位于外上象限时的切口数量、切除次数、纤维化、手术方式对术后乳房形态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04.
扩张皮肤微循环变化特征及其对血供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研究扩张皮肤微循环变化特征,确定其稳定供形成时间。方法 用微循环显微成像、碱性磷酸酶组织化学染色等形态学研究手段,对扩张皮肤微血管直径、密度、血流速度、流量等指标进行观测。结果 扩张组各观测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微血管直径、血流量从第1-3周逐渐增加,此后呈下降趋势;微血管密度在第1-4周逐渐增加;第5周出现下降;血流速度则在较高水平维持。结论 皮肤扩张后微循环功能增强,早期以血管增生扩张为主,以后逐步稳定并向正常组织微循环状态转化,其稳定血供的形成至少需要1个月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外用盐酸罂粟碱抑制植皮片术后挛缩的作用机理。方法:取18只大鼠36侧移植皮片作为实验对象,将大鼠分成测量组及取材组,同一只大鼠的植皮片按左右侧对应位置进行配对,分成A(罂粟碱治疗组)、B(空白霜剂对照组)2组。A组每日在植皮片表面外涂2%罂粟碱霜2次,B组仅涂抹空白对照霜剂,术后90天后,A、B两组改为全部应用空白霜剂。最后观察两组术后10、20、40、60、90、120天收缩率变化及α-SMA免疫组化染色、天狼猩红染色的组织学变化。结果:外用盐酸罂粟碱霜可以有效地抑制大鼠植皮片术后挛缩,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应用盐酸罂粟碱霜后,皮片创面中的肌成纤维细胞(MFB)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天狼猩红染色显示用药组皮片的Ⅰ/Ⅲ型胶原比值较用药组降低。结论:外用罂粟碱霜剂能够抑制自体游离植皮片术后挛缩,其作用机理在于盐酸罂粟碱可以明显减少皮片下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 MFB)的数量并降低Ⅲ/Ⅰ型胶原比值从而抑制了植皮片的挛缩。  相似文献   
106.
1 病例患者男,25岁。5岁时双侧上睑出现不明原因肿胀,其皮肤表面有多个圆形的红斑丘疹,边界清晰,丘疹之间的皮肤仅红肿,当时因经济原因未予诊治,数周后症状自行消退,逐渐出现上眼睑上抬不够、睁眼困难及上睑皮肤松弛。上述症状在后来的20年中未见好转或加重。体健,无其它病史。患者于2004年3月因视物困难和眼睑外观不佳要求手术收入我院。检查:上睑皮肤松弛,较薄,外观略粗糙,颜色呈淡红色,范围局限在上睑,上到眉毛的下缘,下达睑缘,两侧到内外眦,左侧较右侧范围略大,外侧达眶外侧缘;皮肤表面可透见迂曲血管及皮肤萎缩斑,后者基本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7.
扩张预制对跨区供血轴型皮瓣的桥联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扩张预制对跨区血管构筑以及跨区供血轴型皮瓣成活率的影响,为提高跨区供血轴型皮瓣的成活率,以及开发新的跨区供血轴型皮瓣供区提供研究思路.方法 取12只成年健康五指山猪,体重20~30kg.实验分为A、B两部分,每部分6只,均采用双侧自身对照设计.实验A:每只动物随机取一侧为对照组,另一侧为扩张组,两侧以腹中线为界;对照组为侧腹壁形成的方形皮瓣,扩张组为扩张预制皮瓣.实验B:每只动物随机取一侧为扩张组,另一侧为延迟组;扩张组为扩张预制皮瓣,延迟组为单纯扩张器植入不扩张的延迟皮瓣.皮瓣制备后及时行皮瓣动脉造影,术后2周行皮瓣成活率测定.结果 实验A扩张组皮瓣动脉造影显示,扩张皮瓣旋髂深动脉和腹壁上动脉之间吻合支数量多,管径粗,旋髂深动脉和腹壁上动脉系统能清楚显影;对照组造影剂通过3~4条较细的吻合支到达腹壁上动脉终末支及终末穿支,腹壁上动脉系统大部分不能显影.实验B扩张组旋髂深动脉和腹壁上动脉间完全沟通,吻合支丰富,动脉口径较粗;延迟组造影剂通过少量不规则吻合支由旋髂深动脉达腹壁上动脉,但充盈不顺畅,充盈灌注范围较扩张组小,且动脉口径也小于扩张组.实验A扩张组及对照组皮瓣成活率分别为90.16%±3.61%及72.67%±5.35%;实验B扩张组及延迟组皮瓣成活率分别为92.08%±3.30%及80.79%±4.5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扩张预制能有效提高跨区供血轴型皮瓣的成活率,桥联效应为其主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探讨矩形颅骨膜瓣覆盖皱眉肌除皱术式的美容效果。方法 在常规除皱术的基础上,应用眉问骨膜瓣翻转覆盖携带皱眉肌的筋膜瓣,使皮肤与肌肉分隔开,有效地防止了皮肤与肌肉的重新粘连。结果 采用此法治疗15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效果满意。结论 此手术方法有效地消除了眉问纵纹,是一种疗效较好的除皱方法。  相似文献   
109.
人体皮下脂肪细胞直径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10.
人体皮下脂肪细胞直径测量吕玉明戚可名管正玉申智慧为了观察皮下脂肪细胞大小与体重指数的关系及其分布规律,测量了15例女性31个部位皮下脂肪细胞直径,发现人体不同部位皮下脂肪细胞大小不一,分布有一定规律。1材料与方法1.1①脂肪组织标本:来自我院门诊或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