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69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的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e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的疗效,并发症及适应证.方法 2000年2月至2008年2月行PVP和PKP治疗椎体疼痛性血管瘤、溶骨性肿瘤和骨质疏松性骨折178例,其中PVP 115例,PKP 63例.结果 (1)16例血管瘤(PVP 14例,PKP 2例)灌注剂均无明显渗漏,优良率87.5%.(2)68例恶性肿瘤均行PVP,灌注剂渗漏率27.9%,除2例椎管内少量渗漏引起一过性神经根性症状外,其他渗漏均未引起临床症状,优良率70.6%.43例平均随访10个月,9例病情恶化敛疼痛复发,其他患者疗效稳定.(3)94例骨质疏松性骨折中33例行PVP,61例行PKP,灌注剂渗漏率PVP为18.2%,PKP为9.8%,均未引起临床症状;PVP复位效果不明显,PKP均能在椎体内扩张造成空腔,椎体前缘高度平均恢复34.2%,Cobb角平均矫正3.3°;PVP和PKP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良率92.6%;64例平均随访3年,2例PKP相邻椎体骨折再次PKP后好转,其余患者疗效无明显变化.结论 椎体疼痛性血管瘤、溶骨性肿瘤和骨质疏松性骨折是PVP和PKP的主要适应证;对骨质疏松性骨折行PKP呵压缩周围松质骨骨折造成空腔,减少灌注剂渗漏.部分恢复椎体高度和角度.  相似文献   
172.
 目的 探讨椎间盘源性腰痛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ADR)的中期疗效。方法 2004年7月至2007年7月采用ADR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21例(24个椎间盘),男9例,女12例;年龄26~67岁,平均46岁。均经椎间盘造影明确诊断。手术节段:L4-5 5例,L5S1 13例,L4-5+L5S1 3例。SB Charité Ⅲ型椎间盘假体22个,Activ L型椎间盘假体2个。集中随访时行X线、CT和MR检查,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 随访时间4~7年,平均5.1年。(1)腰腿痛较术前明显缓解,腰痛、腿痛VAS及OD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未出现椎间盘假体脱出、断裂、塌陷及手术节段自发性融合。1例双间隙手术者术后出现腰椎轻度侧凸,1例单间隙手术者出现相邻节段骨质增生加重。(3)手术节段椎间隙前缘高度较术前平均增加6.3 mm,后缘高度平均增加1.9 mm,节段性前凸角平均增加2.9°,椎间活动度平均为4.6°。近侧相邻节段椎间活动度平均减少2.5°。腰椎前凸角平均增加7.8°,腰椎屈伸活动范围平均增加2.4°。(4)近侧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MR分级及关节突关节退变CT分级无明显变化,手术节段关节突关节退变CT分级增加。结论 椎间盘源性腰痛ADR术后5年手术节段仍保留一定的活动度,近侧相邻节段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退变缓慢,但手术节段关节突关节存在退变加速现象。  相似文献   
173.
一、药物组成:苍术、白术、地榆各等分。二、用法:上药研极细末,香油适量调成糊敷患处,每日1次,一般用2~3次即愈。经治10例带状疱疹病人,敷药2次即愈合者6例,敷药3次即愈者4例。  相似文献   
174.
脊椎部位的病变位置深在、结构复杂,有时仅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诊断较困难,而明确诊断对制定治疗方案、决定手术方式至关重要。为了明确诊断,有作者行切开活检术,损伤较大。笔者采用骨科活检针在CT引导下行病灶穿刺活检,操作简便、损伤小、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175.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法探究Barricaid纤维环闭合装置(annular closure device,ACD)对腰椎髓核摘除术术后复发和再手术率的影响。方法:通过检索Medline、EMbase、PubMed和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数据库,纳入包含采用Barricaid ACD修复腰椎髓核摘除术后椎间盘缺损预防突出复发和再手术率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8月。由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提取腰椎间盘切除术中使用Barricaid ACD(ACD组)与未使用Barricaid ACD(对照组)的术后2年内有关突出复发和再手术率的相关数据,通过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研究ACD组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1年、2年、3年、4年内的突出复发和再手术率,探讨ACD对突出复发和再手术率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其中6篇文献进行了术后2年内突出复发的分析,共计873例行腰椎髓核摘除术的患者,其中ACD组407例,对照组46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ACD组术后2年内突出复发明显降低(OR:0.35;95%CI:0.22,0.55;I~2=0%;P0.00001)。4篇文章进行了术后2年内再手术率的分析,共计797例患者,其中ACD组377例,对照组42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ACD组术后2年内再手术率明显降低(OR:0.46;95%CI:0.29,0.74;I~2=0%;P=0.001)。10篇研究汇总统计了550例腰椎髓核摘除术后的患者,其中ACD组272例,对照组278例,ACD组术后3个月、1年、2年、3年、4年内的再手术率和术后3个月、1年、2年、3年内的突出复发率均小于对照组。结论:腰椎髓核摘除术后采用Barricaid ACD修补椎间盘缺损可以降低术后复发率和再手术率。  相似文献   
176.
自2019年12月以来,已有200余个国家和地区相继报道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20年3月12日宣布新型冠状病毒全球大流行,截至6月18日,全球已累计有824万余人感染,44万余人死亡,对全世界医疗、政治和经济领域影响巨大[1-2]。WHO将其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感染性疾病”(COVID-19),病原体被命名为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3-6]。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COVID-19被纳入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7]。  相似文献   
177.
目的利用软骨细胞与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共培养,观察ADSCs是否能向软骨细胞定向分化。方法 4月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8只,雌雄不限,体重2.2~2.7 kg,分离、培养兔软骨细胞和ADSCs,取第2代细胞用于实验。将实验分为两组,实验组各取将1 mL细胞密度为2×104个/mL的软骨细胞和ADSCs分别接种至Transwell小室6孔板上、下层共同培养,对照组单独培养ADSCs。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两组ADSCs形态变化;培养14 d后行甲苯胺蓝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组ADSCsⅡ型胶原、蛋白聚糖、SOX9 mRNA表达。结果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示,随培养时间延长,实验组ADSCs逐渐变为软骨样细胞形态,呈圆形;对照组ADSCs仍以梭形为主,呈束状或漩涡状生长。培养14 d,实验组甲苯胺蓝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为阳性;对照组均为阴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示,实验组Ⅱ型胶原、蛋白聚糖、SOX9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43±0.07、2.13±0.08、1.08±0.08,显著高于对照组(0.04±0.03、0.13±0.04、0.1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与软骨细胞共同培养,ADSCs可定向分化为软骨细胞。  相似文献   
178.
目的 通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早期监测孕产妇血清中的孕产前病毒四项即T ORCH抗体含量,对本地区少数民族孕产妇感染情况的了解,为本地区孕产保健提供早期预防的依据.方法 调查对象为在农二师焉耆医院、焉耆人民医院、焉耆县妇幼保健院、焉耆县计生委进行孕前、孕早期检查的妇女共计3980名,TORC H抗体的测定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结果 孕前及孕早期TOR CH三项抗体总阳性率达13.27%,其中蒙古族占3.51%,维吾尔族占3.64%,回族占2.4%,汉族3.34%,IgG类抗体中CMV-IgG阳性率最高,为88.2%.结论 本地区蒙、维、回、汉孕产妇TORCH感染率较高,需积极而有效的进行监测,并加大对本地区育龄妇女TORCH宫内感染的宣传力度,提高她们对TORCH危害性的认识,预防先天性TORCH感染,做好优生优育.  相似文献   
179.
目的 探讨采用犬股骨头负重区骨和天然软骨制备的骨-软骨双层支架复合成软骨诱导的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修复犬股骨头负重区大面积骨软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利用软骨细胞外基质作为软骨支架部分,犬股骨头负重区骨柱经脱细胞处理后作为骨支架部分,采用相分离技术制备骨-软骨双层支架.将成软骨诱导的BMSCs种植到双层支架上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体,并以此修复犬股骨头负重区大面积骨软骨缺损(直径11 mm,高10 mm),第3、6个月时分别取材,行大体、X线片、组织学、Micro-CT和生物力学等检测.结果 X线片及大体观察:3个月时可见股骨头负重区出现轻度塌陷;6个月时出现严重塌陷,呈重度骨关节炎改变.组织学观察:第3、6个月时软骨缺损部分均以纤维组织或纤维软骨充填,周围软骨退变,骨缺损部分不同程度塌陷,与宿主骨质结合紧密.第3、6个月时骨软骨缺损的骨体积分数均低于正常股骨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个月时重建软骨下骨的刚度明显低于正常股骨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结构性骨-软骨双层支架复合成软骨诱导的BMSCs修复犬股骨头负重区骨软骨缺损效果不佳,易导致股骨头塌陷.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novel scaffold on repairing large,high-loadbearing osteochondral defects of femoral head in a canine model.Methods The biphasic scaffolds were fabricated using cartilage extracellular matrix (ECM)-derived scaffold (cartilage layer) and acellular bone matrix (bone layer) by phase separation technique.Articular high-load-bearing osteochondral defects with a diameter of 11-mm and the depth of 10-mm were created in femoral heads.The defects were treated with constructs of a biphasic scaffold seeded with chondrogenically induced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ehymal stem cells (BMSCs).The outcomes were evaluated for gross morphology,histological,biomechanical and micro-CT analysis at the third and sixth month after implantation.Results The gross and X-ray results showed femoral head slightly collapsed at the third month and severely collapse at the sixth month.Histological analysis showed cartilage defects were repaired with fibrous tissue or fibrocartilage with severe osteoarthritis and the varied degrees of the collapse of femoral heads were presented.Micro-CT showed that the values of bone volume fraction in defect area were always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normal area in the femoral heads.Biomechanical analysis showed rigidity of the subchondral bone in defect area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normal area in the femoral heads at the sixth month.Conclusion The ECM-derived,integrated biphasic scaffold seeded with chondrogenically induced BMSCs could not successfully repair the large high-load-bearing osteochondral defects of the femoral head.  相似文献   
180.
 目的 探讨四肢肿瘤及瘤样病变导致病理性骨折的诊断特点。方法 2002年 8月至 2010年 12月,肿瘤及瘤样病变导致的四肢病理性骨折 139例,男 79例,女 60例; 年龄 2.4耀87.0岁,平均 31.3岁。瘤样病变 55例,良性肿瘤 13例,原发恶性肿瘤 28例,转移瘤 36例,骨巨细胞瘤 7例。分析患者年龄、骨折部位、肿瘤类型、误诊特点,比较不同类型肿瘤的致伤暴力和前驱症状构成差异。结果 11~20岁年龄段患者最多(32.4%,45/139)。骨折部位依次为股骨 51.1%(71/139)、肱骨 25.9%(36/139)、胫骨 10.8%(15/139)、指骨 5.0%(7/139)、桡骨 2.9%(4/139)、尺骨 2.2%(3/139)、腓骨 1.4%(2/139)、跖骨 0.7%(1/139)。骨折的致伤暴力院自发性暴力 20.9%(29/139)、功能性暴力 30.2%(42/139)、轻微暴力 46.8%(65/139)、严重暴力 2.2%(3/139)。暴力大小依次为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转移瘤、原发恶性肿瘤(HC=80.980,P=0.000)。前驱症状发生率 48.2%(67/139),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15例(20.0%,15/75),原发恶性肿瘤 20例(71.4%,20/28),转移瘤 32例(88.9%,32/36)。后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高于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χ2=24.037,P=0.000; χ2=47.283,P=0.000)。 20例误诊, 误诊率 14.4%(20/139)。结论 轻微暴力和前驱症状是病理性骨折的常见特征,是避免误诊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