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69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目的 评估以丝素蛋白为材料构建的一体化纤维环-髓核双相支架作为组织工程椎间盘支架的可行性。方法 以丝素蛋白溶液为原料, 分别采用石蜡球致孔法和相分离法制备三维多孔一体化纤维环-髓核支架。采用体视显微镜、 扫描电镜观察支架内部结构, 测定双相支架纤维环相和髓核相的孔径、 孔隙率及一体化压缩弹性模量; 分离培养兔纤维环细胞和髓核细胞, 接种至双相支架的相应部位, 体外培养 48 h, 扫描电镜、 死活 (Live/dead) 细胞染色评价支架与细胞的生物相容性; CCK-8 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 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可见双相支架纤维环相和髓核相均呈相互连通的多孔结构, 孔隙高度连通, 纤维环髓核交接区域结合紧密; 纤维环相孔径为 (220.0±23.1)μm, 髓核相孔径为 (90.0±17.8) μm; 孔隙率分别为 91%和 93%; 一体化支架压缩弹性模量为 (150.7±6.8) kPa。扫描电镜可见均匀地黏附在支架表面, 细胞周围有细胞外基质分泌; Live/dead 染色显示细胞在支架上活性良好, 无死细胞;CCK-8 增殖分析显示纤维环细胞和髓核细胞均具有良好的增殖活性。结论 以天然丝素蛋白构建一体化纤维环髓核双相支架, 具有良好的孔径、 孔隙率和细胞相容性, 一体化支架两部分结合紧密, 并且具有优越的力学性能, 是构建组织工程椎间盘的理想支架载体。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利用定向结晶技术制备具有仿生取向微孔结构的丝素蛋白支架,探讨其作为软骨支架的可行性。方法 以丝素蛋白为原料,采用定向结晶技术制成具有仿生取向微孔结构的支架,扫描电镜观察支架结构,测量支架的孔径、孔隙率和力学性能。从兔颈背部分离出脂肪干细胞,培养后获取第3 代细胞,接种到支架上。CCK 8 检测支架上细胞增殖情况;HE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的黏附能力;LIVE/DEAD染色观察支架上的细胞活性。结果 扫描电镜显示,支架纵切面可见平行排列的微管样结构,具有较为统一的方向性,横切面可见椭圆或圆形孔隙结构,横截面微孔结构的平均孔径为(112.43± 12.65)μ m ,孔隙率高达(90.25± 2.05)% ,支架压缩弹性模量为(52.48± 5.78)kPa;复合脂肪干细胞培养,HE染色和扫描电镜可见细胞均匀黏附在支架表面及孔隙内,分泌大量沿微 孔结构取向分布的细胞外基质;CCK 8 检测结果显示细胞在支架上增殖良好;LIVE/DEAD染色显示细胞保持良好的活性,未见死细胞。结论 取向性丝素蛋白支架具有均匀的仿生取向微孔结构,具有合适的孔径、孔隙率和生物相容性,力学强度良好,可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的支架载体。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单边加压式外固定器在治疗小腿严重开放性粉碎骨折并软组织挤压伤中的疗效及经验.方法 笔者所在医院1998年1月至2007年1月采用单边加压式外固定器治疗小腿严重开放性粉碎骨折176例.结果 随访2~36个月,下肢功能恢复佳,仅4例延迟愈合,2例骨不愈合.结论 该手术操作简单,固定可靠,无畸形愈合,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4.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是指发生在老年和绝经期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症.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作为老年退行性重要疾病之一的骨质疏松症及其所引起的骨折已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在美国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病人约120万人,治疗费用高达70亿~120亿美元,占全部骨折治疗费用的85%.而在中国骨质疏松症患者高达约6000万~8000万人,且随增龄患病率明显增高.有资料表明60~69岁男、女患病率为33%和73.8%,70~79男、女患病率为55.6和89.7%,>80岁的男、女患病率为65.4%和100%.  相似文献   
105.
背景:病理性骨折的国内外文献报道虽然较多,但大宗病例随访极少,诊治方法各异,尚缺乏规范的原则。 目的:探讨肿瘤致四肢长骨病理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方法:2002-08/2009-08收治143例四肢病理性骨折患者,将其中明确肿瘤来源的100例长骨骨折患者纳入分析,其中单发96例,多发部位4例;转移癌32例,原发恶性肿瘤24例,良性肿瘤29例,骨巨细胞瘤15例。通过回顾性分析,对其诊治特点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与结论:随访6~56个月,平均26.5个月。骨折致伤暴力:自发性18例,功能性29例,轻微暴力46例,严重暴力7例。76例受伤前骨折局部有疼痛等先驱症状。转移癌中局部广泛切除,肿瘤假体置换13例,无局部复发;切除大段异体骨移植,髓内钉固定11例,其中死亡1例;病灶刮除、骨水泥或颗粒骨填充,髓内钉固定5例,其中2例复发,2例死亡;未手术3例。骨肉瘤根据化疗的敏感性选择是否保肢,其中7例行肿瘤切除、假体置换,未见局部复发,功能良好,2例切除大段异体骨重建,4例截肢治疗,共3例肺转移。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行切除后假体置换,2例截肢,其中1例早期误诊,随访死亡。提示致伤暴力轻微和具有先驱症状的骨折应高度怀疑为病理性骨折。应结合局部肿瘤性质及骨折部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病理性骨折治疗方案,假体置换对于重建临近关节病变是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6.
摘要: 肩袖损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肩关节疾病, 可导致患者肩关节疼痛、 活动受限、 生活质量下降。目前的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常导致修复失败或肩袖再次撕裂, 因此需要寻求一种新的、 更加理想的修复方法。生物学修复的出现为肩袖损伤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有望恢复肩袖的正常组织结构。生物学修复包括应用生长因子和/或细胞促进肩袖肌腱再生, 本文就生物学修复在肩袖损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7.
徐宝山 《天津医药》2018,46(12):1336-1341
近年来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发展迅速,但同时也产生很多争议。第三届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微创脊柱外科工作组年会针对七个热点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的选择及骨水泥灌注量、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和椎间盘镜的选择、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微创手术策略、腰椎管狭窄症的微创手术选择、颈椎间盘突出症显微镜和内镜的选择、退变性腰椎滑脱微创手术策略、胸椎管狭窄的手术策略;会议充分讨论了各种微创技术的特点、优势和局限性,取得了很多重要共识,有利于各种微创技术的合理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8.
范萍  徐宝山 《天津护理》2009,17(5):269-270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内镜下治疗始于20世纪80年代,如经皮髓核镜、侧方入路椎间盘镜(athroscopic microdiscectomy system,AMD)、侧后方经椎间孔入路内镜等。由于视野局限、器械操作受限等问题逐渐停用。  相似文献   
109.
椎体内静脉造影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椎体内静脉造影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2例124个椎体行PVP,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37例53个椎体,转移癌38例48个椎体,血管瘤13例16个椎体,骨髓瘤4例7个椎体.所有患者在注射骨水泥前均行椎体内静脉造影,根据引流静脉的显影结果将124个椎体分成四组:A组,无明显引流静脉显影组;B组,引流静脉迟显组;C组,引流静脉早显未处理组;D组,引流静脉早显处理组.结果所有患者术中行椎体内静脉造影时均未发生不良反应.124个椎体静脉造影共有94个显示引流静脉.按静脉造影结果,A组30个椎体,B组25个椎体,C组30个椎体,D组39个椎体.共37个椎体发生了骨水泥外渗,其中经静脉渗漏的有16个椎体,静脉渗漏方向与静脉造影所示引流静脉方向一致,且其中2例发生了肺栓塞.四个组椎体的渗漏率分别为20.0%、24.0%、56.7%和20.5%(x^2=13.782,P<0.05);C组的渗漏率明显高于其他组(x^2=13.605,P<0.05).88例患者术后1个月疼痛明显缓解,疼痛缓解率为95.7%.结论椎体内静脉造影能够了解静脉引流速度并预测骨水泥经静脉渗漏的方向,为预防静脉渗漏、防止肺栓塞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0.
可动式脊柱内镜技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可动式脊柱内镜技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2007年5月至2009年12月,应用可动式脊柱内镜技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32~59岁,平均46岁.根据MRI判断游离髓核来自L2-3 1例,L3-4 1例,L4-5 16例,K5S1 13例;1例患者MRI椎管内阻塞信号混杂,24例髓核向尾侧游离,6例向头侧游离(其中1例游离至头侧椎弓根水平,2例游离至椎间孔内).临床症状体征与影像学表现相符合.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根据Mac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3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彻底摘除游离髓核,探查硬膜囊和神经根周围无残留髓核;30例摘除相应椎间盘内变性髓核,1例纤维环"闭合"且突出不明显者未摘除椎间盘内髓核.术中发现:MRI信号混杂者髓核连同软骨终板和纤维环一起经神经根腋部游离至硬膜囊背侧;MRI示髓核向尾侧游离者15例游离至硬膜囊和神经根腹侧,5例游离至神经根腋侧与硬膜囊之间,4例经神经根腋侧游离至硬膜囊和神经根背侧;MRI示髓核向头侧游离者5例位于硬膜囊腹侧,1例游离至硬膜囊背侧到达椎弓根水平,游离至椎间孔的2例均位于发出神经根腋侧.手术时间40~70min,平均50min;术中出血30~200ml,平均80ml.均未发生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关节突关节切除过多2例,但均未引起失稳和腰痛.疗效:优21例,良10例.结论 可动式脊柱内镜工作通道可随意移动和倾斜,视野范围大,容易探查椎管和神经根通道、彻底摘除游离髓核,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较好方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mobile endospine system for sequested lumbar disc herniation.Methods From May 2007 to December 2009,31 patients of sequested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ere treated with mobile endospine system,including 17 men and 14 women with a mean age of 46 years (32-59 years).Patients complained severe leg and low back pain with disability.According to MRI,the sequested nucleus herniated from the disc of L2-3 in 1 case,L3-4 in 1,L4-5 in 16 and L5S1 in 13;and the direction of herniation was caudal in 24 cases,cephalic in 6 and indistinguishable in 1.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 months (range,6-24 months) ,and the results were evaluated according to Macnab scale.Results The procedure was technically successful in all the patients:the sequested nucleus was completely extracted.The protruded disc was treated with discectomy in 30 cases,and the nearly intact disc was left untouched in one patient.Among the 24 cases with caudal herniation,sequested nucleus situated ventrally beneath the dural theca and the transitional nerve root in 15 cases,between the nerve root and dural theca in 5,and dorsally on the nerve root and dural theca in 4.All the 6 cephalic herniation situated beneath the dural theca,1 of them reached the level of pedicle,and 2 herniated into the intervertebral canal.The sequested disc presented as indistinguishable signal on MRI included nucleus,annulus and cartilage endplate,and situated dorsally around the dural theca.The mean operative time was 50 min (range,40-70 min) with a mean blood loss of 80 ml (range,30-200 ml).There was no complication of nerve injury.Only too much facet was resected in 2 patients without clinical symptom.The results were excellent in 21 cases and good in 10 cases,and all of them were satisfied with this procedure.Conclusion The working canal and visual field of mobile endospine system is movable,so the sequested nucleus can be extracted completely with good resul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