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42.
43.
嗜酸乳杆菌胞壁粗提物及DNA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嗜酸乳杆菌BCW和DNA对实验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方法:40只♀BABL/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嗜酸乳杆菌BCW组、嗜酸乳杆菌DNA组和生理盐水组,除正常组小鼠外,其余各组自由饮用1.5%DSS 7 d建立小鼠结肠炎模型,从实验第1天开始,给予嗜酸乳杆菌BCW(20μg/10g)、嗜酸乳杆菌DNA(0.2 μ... 相似文献
44.
1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接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S),9例成功,1例失败。建立分流后门脉压从术前的(3.91±0.51)kPa降至(2.25±0.31)kPa(P<0.01);门脉主干的血流速度从术前(15.80±7.10)cm/s增至(46.73±5.98)cm/s。呕血、黑便得到控制,脾脏不同程度的缩小,腹水在术后3~5d内明显吸收。9例随访3个月~2年6个月,术后3个月内无1例再出血,1年内再出血2例,出现肝性脑病2例,分流道狭窄1例,阻塞1例。TIPSS创伤小、成功率高、适应症广,是治疗晚期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有效新技术 相似文献
45.
摘 要:[目的] 分析中山市1970~2010年肝癌发病概况,为中山市肝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1970~2010年中山市肿瘤登记资料中的肝癌发病资料,统计分析其发病数、粗率、中标率、世标率等指标。[结果] 1970~2010年中山市肝癌发病7646例,其中男性6183例,发病粗率和世标率分别为25.80/10万和30.41/10万,女性发病1463例,发病粗率和世标率分别为6.13/10万和6.46/10万,男性发病高于女性。1970~2010年肝癌发病总体上升,但男性与男女合计发病上升主要在1970~1978和1995~2010年时段,女性主要在1970~1977年时段,男性上升趋势明显。肝癌发病30岁后迅速上升,男性75~岁组、合计65~岁组达高峰,女性80+年龄组达高峰。不同时段年龄别发病模式基本相同,而不同年龄组发病趋势不同,50岁之前相对稳定,50岁后明显上升。[结论] 中山市肝癌发病尤其男性位于世界较高和中国中上水平,且男性发病明显上升,提示应加强尤其男性肝癌防治。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在诊断早期胃肿瘤的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8 231例患者进行常规内镜检查,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4 356例,B组3 875例,发现新生性病变患者(包括胃溃疡,胃肿瘤或息肉样病变者)入选。A组采用FICE放大技术,B组采用常规染色放大技术对病变进行胃黏膜微结构分型及微血管结构观察,对病变作出诊断,并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相比较。结果:A组入选189例,采用FICE放大模式下发现病灶203个,其中不典型增生21个,胃癌16个。B组入选133例,采用常规染色放大技术下发现病灶141个,其中不典型增生14个,胃癌10个。FICE放大内镜与常规染色放大内镜均能显示胃小凹及胃黏膜微血管形态,FICE放大内镜对胃黏膜微血管形态比染色放大内镜显示更清晰,两组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病例的优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CE放大内镜对不典型增生及胃癌诊断符合率为94.6%(29/31),染色放大内镜诊断符合率为83.3%(15/1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ICE放大内镜对不典型增生及胃癌诊断的符合率高,对胃黏膜微血管形态显示更清晰,更易于观察胃小凹及胃黏膜微血管形态,利于指导靶向活检,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 (PLG)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 10 3例PLG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学及术后随访资料作统计分析。结果 胆固醇性息肉 5 4例 ,炎性息肉 34例 ,未见息肉 7例 ,胆囊肿瘤性息肉 (NPG) 8例 (腺瘤 6例、腺癌 2例 )。在直径≤ 5mm、6~ 10mm、11~ 15mm、>15mm组 ,NPG分别为 0(0 / 2 2 )、3例 (3/ 6 4 )、4例 (4 / 16 )、1例 (1/ 1) ,腺癌 2例直径均≥ 15mm ,NPG在直径 >10mm组多于≤ 10mm组。NPG中单发 6例 (6 / 8) ,非NPG中单发 2 7例 (2 7/ 95 )。术后中长期并发症发生率 32 8% (19/ 5 8)。结论 PLG应先做定期B超随访 ,出现下述表现之一者宜切除胆囊 :直径 >10mm、单发广基、随访中增大、伴有胆囊结石、症状明显或其它影像学检查提示NPG。 相似文献
48.
49.
我们采用^14C标记尿素的微量胶囊法完成^14C-UBT239例次,并同时与传统检测方法作双盲对照,旨在研究该非侵入性检测方法的临床可用性。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微型探头超声内镜(InEus)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30例疑为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患者进行微型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根据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部分患者接受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结果mEUS检查的30例患者中,发现消化道壁外压迫1例(主动脉弓1例);黏膜下肿瘤29例,包括平滑肌瘤12例,良性间质瘤4例,恶性间质瘤1例,脂肪瘤4例,静脉瘤3例,异位胰腺1例,囊肿4例。12例起源于黏膜肌层的肿瘤行高频电切除术切除,3例静脉瘤行尼龙圈套结扎,4例脂肪瘤及4例囊肿行高频电切除。结论mEUS检查能清楚显示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大小.起源层次、生长方向及邻近组织结构关系,较准确地判断肿瘤的性质。进而指导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