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43.
目的:探讨微造瘘经皮肾镜吸引取石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8年8月~2011年4月应用专利微造瘘经皮肾镜吸引清石系统对上尿路结石行微造瘘经皮肾镜吸引取石术858例,其中肾结石626例(双肾结石32例,鹿角形肾结石302例),结石平均负荷为(8.57±2.25)cm2;输尿管上段结石并肾积水232例(双侧输尿管上段结石65例),结石平均负荷为(1.16±0.25)cm2。所有患者均平俯卧位,肾脏不固定,B超引导穿刺,根据KUB及CT图像建立合理通道,利用硬质鞘活动灵活的特点,连续大流量灌注,采用大功率钬激光碎石,同步吸引取石。结果:858例共955侧均成功建立通道,行818例915侧一期手术,40例40侧二期取石,其中单通道883侧,双通道54侧,三通道18侧。平均每个通道建立时间为3.2min。肾结石平均取石时间为45.4min,输尿管结石为9.3min。肾结石一期结石清除率为91%(599/658侧),输尿管结石为100%(297/297侧)。辅助治疗后,肾结石清除率为96.8%(637/658),平均出血量为(55±23.1)ml,输血率为1.75%(15/858)。术后介入治疗率为0.69%(6/858例),术后发热发生率为3.8%(33/858例),灌流液外渗发生率为2.1%(18/858例),无周围脏器损伤,无死亡病例。结论:微造瘘经皮肾镜吸引取石术在微创的基础上负压吸引、主动、快速清石,术中肾盂正、负压低,明显降低了术后发热、菌血症、脓毒血症等并发症,提高了安全性,可应用于小儿肾结石的治疗,是一种新型、安全、高效、单通道一期清石率高的术式。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在最大径>2 cm肾结石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智能控压输尿管软镜吸引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45例最大径>2 cm肾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运用测压吸引鞘连接平台行智能监控肾盂内压输尿管软镜吸引取石术,观察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患者的碎石时间为(29.8±14.7)min,住院时间为(4.9±1.6)d,输尿管软镜吸引术术中碎石成功率88.89%,术后4周复查时无石率为86.67%,术后8周复查时无石率为91.11%.术后共2例(4.44%)出现相关并发症,表现为发热.发热患者经过抗生素、激素及补液等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 在最大径>2 cm的肾结石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智能控压输尿管软镜吸引术不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同时还表现出了良好的有效性,无论是手术成功率,还是术后无石率,又或者是并发症率,均较理想,是一种集安全性和有效性于一体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5.
目的介绍一种监测和控制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中肾盂内压(RPP)的方法,并探讨其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 63例肾结石患者,男41例,女22例;平均年龄(41.6±15.6)岁,结石直径(3.7±1.1)cm。63例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MPCNL,术中逆行置入F5输尿管导管连接有创监护仪测定肾盂出口压力。应用腔内灌注吸引压力监控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和可测量压力的经皮肾吸引鞘(以下简称:鞘)监控肾内压,鞘后端通过负压吸引装置及压力监测反馈装置连接至平台,平台设定肾盂内压控制值为-5 mmHg、肾盂内压警戒值为20 mmHg、肾盂内压极限值为30 mmHg。单纯灌注吸引期和灌注吸引碎石期分别给予300、400和500 ml/min流量持续灌注5 min,记录两时期肾盂出口压力和鞘所测压力。结果 63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并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单纯灌注吸引期和灌注吸引碎石期在300、400和500 ml/min组的肾盂出口压力、测压吸引鞘压力与RPP控制值-5 mmH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具有压力反馈控制功能的灌注吸引平台和可测量压力的经皮肾吸引鞘能准确、实时地监测和控制RPP。 相似文献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