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54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77篇
综合类   93篇
预防医学   26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探讨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手术方式选择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并获得至少1年随访的39例80岁以上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1例,女18例;年龄80~90岁(82.4±3.1岁)。术前13例伴有一种合并症,12例伴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合并症。按相关科室会诊意见处理合并疾病,应用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体格状态分级评估患者可耐受全麻下手术。12例根性疼痛和间歇性跛行症状为主、无明显腰椎不稳者,采用椎板开窗减压术(单纯减压组);27例明确存在腰椎不稳/腰椎滑脱或术中需要手术切除小关节突、椎板范围较大发生继发性不稳者采用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TLIF)(融合内固定组)。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评估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39例患者均完成手术。12例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单纯减压组3例(肺炎1例,尿路感染1例,肺炎合并术后贫血1例),融合内固定组9例(肺炎3例,硬膜撕裂、尿潴留、心律失常、术后贫血、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各1例,尿路感染合并认知功能障碍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单纯减压组JOA评分由术前的10.8±2.3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19.0±4.8分,融合内固定组JOA评分由术前的11.8±2.2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21.8±3.4分,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单纯减压组3.2±1.7分和3.5±2.1分,融合内固定组3.0±1.2分和2.9±1.2分)与术前(单纯减压组7.4±0.9分和7.8±1.0分,融合内固定组7.4±1.7分和7.7±1.1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高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前充分评估患者全身状况,积极处理合并疾病后,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资料,确定责任节段及致病因素,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2.
改良全脊椎切除技术后路一期切除胸椎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改良全脊椎切除技术经后路一期切除胸椎肿瘤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方法 自主研制了系列经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手术器械,包括:新型线锯切割器、椎间盘开口器、线锯导引钳和挡板拉钩,将Tomita提出的由前向后全脊椎切除"一步切割法"改良为由内向外"两步切割法",即:先利用椎间盘开口器由脊柱后方、经硬膜和椎体间隙斜行由椎间盘水平向前方穿刺,穿刺至挡板拉钩后.抽出穿刺针,将自制线锯由椎间盘开口器套简内穿过,利用线锯导引钳将线锯由同侧导出,由内向外完成对一侧椎间盘的切割,同样完成邻位椎间盘的切割,上该侧脊柱固定棒,同法完成对侧两个椎间盘的切割.利用该改良全椎体切除技术对5例胸椎肿瘤进行了经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的临床应用研究.5例患者分别为:骨母细胞瘤1例,骨巨细胞瘤2例,恶性血管瘤1例,前列腺癌骨转移1例.结果 5例患者术后神经症状无加重,3例有明显改善,平均手术时间7.6h,平均术中出血量1750ml,无硬膜破裂和脑脊液漏发生.术后平均随访18.2(10~35)个月,截止到随访结束均无复发.结论 应用改良全脊椎切除技术经后路一期切除胸椎肿瘤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其可操作性和安全性较传统的Tomita全椎体切除术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3.
精索鞘膜积液属中医"水疝"范畴。张吕夫主任认为,本病责之肝脾,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湿痰凝聚,留滞肝经,郁结不消所致,或有郁久化热,湿热蕴结所致。其本为脾虚失运,其标为寒湿或湿热蕴结,故治疗以通补兼施为大法,用健脾和胃治其本,行气燥湿、散结通塞消其癥,以达到治本截源、标本同治之功。  相似文献   
34.
上颈椎(C1,2)不稳定可以导致上颈髓损伤,引起四肢瘫痪,甚至因膈肌和腹肌的呼吸肌瘫痪而危及患者生命。在临床上因退变、肿瘤及感染诱发等因素引起的上颈椎不稳,当受到低能量损伤时可出现颈髓受损的症状,易导致误诊,本文对上颈椎不稳导致脊髓损伤的诊断(临床和影像)、急救措施以及入院后综合治疗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5.
 目的 在活体山羊颈椎上比较自体三面皮质髂骨、帽式颈椎椎间融合器(hat type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fusion cage,HCIFC)、表面喷涂羟基磷灰石的HCIFC及载有生长因子的羟基磷灰石涂层HCIFC的椎间融合效果。方法 将32头山羊随机平均分为4组:自体骨组、HCIFC组、羟基磷灰石涂层组及生长因子组。各组均行C3~C4椎间盘切除术并植入以上内植物。于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2、4、8、12周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于侧位X线片上测量平均椎间高度(disc space height,DSH)、椎间角(intervertebral angle,IVA)及前凸角(lordosis angle,LA);术后12周处死动物,取C3~C4节段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定及组织学评估。结果 生长因子组的颈椎屈曲、后伸和侧屈的平均刚度显著大于其他组(P<0.05);羟基磷灰石涂层组后伸、轴向旋转及侧屈的平均刚度显著大于HCIFC组和自体骨组(P<0.05)。影像学及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3个颈椎椎间融合器组的椎间融合效果均好于自体骨组,其中生长因子组的融合效果最好。结论 羟基磷灰石涂层可以改善颈椎椎间融合器的融合效果,生长因子能促进骨融合。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胸腺肽α1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发作期的疗效。方法将54例老年COPD急性期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胸腺肽治疗组2组,胸腺肽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胸腺肽α11.6mg皮下注射,1次/d,疗程2周。观察2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细胞免疫功能水平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胸腺肽组CD3+、CD4+、CD4+/CD8+水平较常规组明显改善(P<0.05),CRP和PCT水平较常规组明显下降(P<0.05),临床有效率较常规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胸腺肽α1能改善老年COPD患者的免疫功能,联合胸腺肽α1治疗老年COPD急性发作期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7.
)浓度及神经丝蛋白(NF)浓度评估神经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 B组神经缺损完全再生,而A组较差;荧光红在神经中运行距离,B组长于A组(P<0.01);NGF及GFAP浓度,B组浓于A组;MBP浓度及NF浓度,B组高于A组(P<0.01);伤肢功能评分,B组高于A组(P<0.01).有髓神经纤维数和神经纤维总数,B组高于A组(P<0.01).结论 嗅黏膜胶质细胞移植能促进Wistar鼠坐骨神经长段缺损再生.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比较嗅黏膜胶质细胞、嗅球神经层(olfactory globular nerve layer,OGNL)胶质细胞及SC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能力,并优选出最适宜移植治疗周围神经缺损的胶质细胞.方法 取20只2~3月龄雌性Wistar大鼠,体外培养嗅黏膜胶质细胞、OGNL胶质细胞及SC,调整浓度为1×106个/mL纯化浓缩备用.另将80只成年雌性Wistar鼠,切除坐骨神经25 mm轴突,保留神经外膜吻合于近端,制备神经缺损模型.将动物随机分成A、B、C、D 4组,每组20只,于神经外膜腔内分别植入10μL DMEM/F12培养液、SC、OGNL胶质细胞以及嗅黏膜胶质细胞.术后3个月,采用踝关节功能评分评估神经缺损的修复效果;行大体、光镜、透射电镜观察神经再生情况;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逆行标记荧光红的运输距离,免疫荧光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及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浓度;ELISA法检测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及神经丝蛋白(neurofilament,NF)浓度.结果 踝关节功能评分:A、B、C、D组分别为(3.325±0.963)、(4.200±1.005)、(5.143±0.635)和(5.950±0.154)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体、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示,D组神经缺损再生最完全,C组次之,B组较差,A组最差.荧光红在神经中运行距离,D组最长,C组次之,B组较短,A组最短;NGF及GFAP浓度,D组最高,C组次之,B组较差,A组最低.A、B、C、D组MBP浓度分别为(9.817±3.267)、(12.347±3.091)、(14.937±2.075)和(22.757±0.871)ng/mL,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F浓度分别为(13.869±5.677)、(18.498±3.889)、(23.443±2.260)、(27.610±1.125)ng/m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嗅黏膜胶质细胞、OGNL胶质细胞、SC均能促进坐骨神经缺损再生,嗅觉系统胶质细胞促进神经再生效果优于SC,而嗅黏膜胶质细胞促进神经再生能力优于OGNL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39.
人体残肢上臂神经信息检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体残肢上臂神经的相互协调关系。方法 以自制微电极直接插入残肢上臂三大神经的神经束中作为记录电极,以神经束外微电极作参考电极,远端连接肌电图仪,患用脑意识控制患肢动作,分析各组电信号。结果 模拟腕伸时桡神经电位波幅较正中神经和尺神经高。模拟腕屈时以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电位频率略高。结论 支配始动肌的神经较支配拮抗肌的放电活跃。神经束内微电极可提供周围神经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40.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影响。方法45例Ⅱ、Ⅲ期乳腺癌接受新辅助化疗后手术(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组),根据体检、B超及钼靶像计数腋窝淋巴结总数和阳性、阴性淋巴结数,与未行新辅助化疗直接手术治疗的79例乳腺癌(直接手术组)比较,观察腋窝淋巴结的变化。结果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组检出腋窝总淋巴结和阳性淋巴结为(16.9±5.9)枚和(2.5±2.2)枚,显著低于直接手术组的(20.8±8.0)枚和(3.9±3.0)枚(t=-2.856,P=0.005;t=2.790,P=0.006),2组阴性淋巴结分别为(14.4±5.4)枚和(16.7±7.0)枚,无统计学差异(t=-1.904,P=0.055)。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组40例随访6~19个月,平均10个月;直接手术组67例随访7~21个月,平均12个月,2组各有4例复发。结论乳腺癌经新辅助化疗后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所检出的淋巴结总数和阳性淋巴结数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