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54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78篇
综合类   94篇
预防医学   27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乳腺X密度等级与乳腺癌保乳术后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 2002年1月~2005年7月,180例接受保乳手术的乳腺癌在术后5~8年(平均6.1年)进行随访,对术前X线乳腺钼靶像按照BI-RADS标准,以乳腺百分密度分为25%、25%~50%、51%~75%、75%4个等级,以包含乳腺密度在内的11个相关因素做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意义的影响因素再进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评价乳腺密度与乳癌保乳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 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放疗和乳腺密度是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Waldχ2=9.429,P=0.002;Waldχ2=9.346,P=0.002);4个密度组的复发率依次为6.2%(3/48)、12.0%(6/50)、11.6%(5/43)、28.2%(11/39),乳腺密度越高,局部复发风险越大。乳腺密度不是术后转移的影响因素(Waldχ2=2.944,P=0.400),各密度组间远处转移率依次为16.7%(8/48)、14.0%(7/50)、7.0%(3/43)、7.7%(3/39),远处转移风险不随乳腺密度增高而加大。术后化疗和腋窝淋巴结转移是术后转移的影响因素(Waldχ2=4.334,P=0.037;Waldχ2=4.417,P=0.036)。结论乳腺密度与乳腺癌保乳术后复发有相关性,但不是术后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抑癌候选基因Ndrg2在不同分化级别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分析其调控结直肠癌细胞分化的意义.方法 收集50例不同分化级别结直肠癌组织标本,分别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蛋白印迹分析检测Ndrg2的表达;以150点结直肠癌组织芯片大样本分析Ndrg2的表达特点.结合组织芯片相关病例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2例结直肠癌组织Ndrg2表达显著低于其自身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也显著低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组织芯片统计分析显示,不同分化程度结直肠癌组织Ndrg2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而Ndrg2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结直肠癌浸润深度、淋巴转移及UICC分期无关.结论 Ndrg2可能参与调控结直肠癌细胞的分化过程.  相似文献   
23.
目的:研究建立江苏菊花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为其质量控制和药材鉴别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反相Symmetry 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4%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325nm;柱温:30℃;进样体积20μl。结果: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确定14个共有峰构成江苏菊花药材的指纹特征,各批次药材均具有上述特征,但特征峰的相对含量分布差异导致色谱概貌存在一定差异。确定了菊花HPLC中相对保留时间12.0min为绿原酸(CA)专属吸收峰(1号),相对保留时间29.3min为木犀草素(L)专属吸收峰(2号),相对保留时间46.2min为香叶木素7—O-β-D-葡萄糖苷(DG)专属吸收峰(6号),相对保留时间64.4min为金合欢素-7—O-β-D葡萄糖苷(AG)专属吸收峰(8号),相对保留时间70.6min为金合欢素-7-O-(6″-O-鼠李糖)-β-D-葡萄糖苷(ARG)专属吸收峰(9号)。10个不同产地江苏菊花样品HPLC指纹图谱有很大的相似,相似度为0.94~0.99。结论:该方法准确、简单、稳定,其色谱指纹图谱可用于江苏菊花的鉴别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32例乳腺癌进行新辅助治疗.其中采用新辅助内分泌者9例,紫杉醇联合表阿霉素治疗12例,CEFi方案治疗102例.新辅助治疗结束1周后.实施手术.结果 全组病例总的临床缓解率(CR PR)为87.9%(116/132).肿瘤对不同方案的新辅助治疗反应存在差异,内分泌治疗组临床缓解率仅22.2%,显著小于其余二组(CEFi 92.2%、紫杉醇 表阿霉素联合95.2%),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EFi和联合使用紫杉醇和表阿霉素方案临床效果较好.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临床缓解率较低,反应缓慢.不推荐用内分泌治疗进行新辅助治疗;新辅助化疗后距离手术日一般至少1周;新辅助化疗3~4个周期后外科手术.术后再补足2~3个周期化疗;兼顾新辅助化疗、肿瘤细胞生物学和患者心理三方面.放射治疗最好放在化疗结束后.  相似文献   
25.
CT及ERCP对肝吸虫性急性胆道梗阻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T及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肝吸虫性胆道梗阻的价值。方法回顾手术证实的肝吸虫及其团块引起的急性胆道梗阻47例,其中由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Oddi's括约肌)切开术(EST)证实20例,胆总管探查术证实27例,分析其研及ERCP特点。结果43例患者见不同程度的弥漫性肝内胆管从肝门向被膜方向均匀扩张,39例轻中度肝外胆管扩张,两者扩张不成比例。41例被膜下胆管末端呈囊状或杵状扩张。38例胆囊扩大,9例胆囊内可见软组织团块影。13例见胰腺肿胀,8例见胰管扩张。20例ERCP中16例见肝外胆管轻中度扩张,18例见肝内胆管呈迂曲扩张延伸,末梢呈囊状扩张,可见肝内扩张小胆管突然中断征象,在胆管内可见泥沙样、絮状不规则充盈缺损。3例见肝囊肿与扩张胆管相通。同时20例行FAT术,成功解除梗阻。结论急性梗阻性黄疸患者,CT显示肝内胆管均匀弥漫扩张,肝内胆管末端呈囊状改变,伴或不伴肝外胆管扩张,可诊断肝吸虫性梗阻。ERCP可通过抽取胆汁,找到肝吸虫或其虫卵而证实,并可通过FNT术解除梗阻。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实施康复治疗训练计划对骨科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配对分组法将120例腰椎和膝关节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由责任医师指导并督促其进行功能锻练。对照组术后常规抗炎,抗感染治疗后自行活动。结果:观察记录术后1个月腰椎患者行五点支撑法,腰骶部离开床面的距离和直腿抬高角度。膝关节术后患者肿胀消退时间和关节活动度,观察组均不同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骨科术后患者进行功能训练,能缩短康复的时间,提高康复效果,有利于提高其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7.
���������������ιؼ�̽��   总被引:79,自引:4,他引:75  
目的 探讨暴发性胰腺炎 (FAP)发生、发展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出现症状 72h内住院的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 2 0 9例。所有病人均在ICU行监护及最大限度地加强治疗。FAP为出现症状 72h内发生器官功能障碍的SAP ,比较 5 6例FAP(FAP组 )与 15 3例 72h内未发生器官功能障碍的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组 )的临床特点。结果 FAP组胰腺病变程度 (CT分级 )较SAP组严重 (5 19± 0 68vs 3 72± 0 2 5 ) ;FAP组病死率及低氧血症、胰腺感染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发生率明显高于SAP组 (5 3 6%vs 2 6%、85 71%vs2 2 88%、17 86%vs 6 5 4%和 78 6%vs 9 15 % )。FAP组中与病死率相关的高危因素为低氧血症、高APACHE Ⅱ分值、器官功能障碍数目以及胰腺病变严重程度。结论 FAP的特征包括MODS发生率高、胰腺病变程度严重、早期发生低氧血症、腹腔室隔综合征 (ACS)、高APACHE Ⅱ评分和高病死率。监护重要脏器功能、适当补充血容量、早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积极纠正低氧血症、缓解ACS(包括经腹腔镜腹腔冲洗及早期促进胃肠蠕动 )等处理可能对FAP的治疗有益  相似文献   
28.
危重症护理的整体要求护理:对危重症病人要进行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即把危重病人看成一个整体的人,从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进行整体护理。法律规范:护士护理危重病人时,要严格遵守护士的职责,不越轨,一切按护理操作规范、疾病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团队合作:在对危重病人的抢救和护理要具有团队精神,医护之间紧密配合,护患之间良好沟通,使危重病人得到高水平的护理。管理:合理安排人员,仪器到位,保持良好的功能状态,抢救物品、药品完善,专人定期检查,管理规范,同时严格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自我发展:危重病人的护理,对护士的专业知识和…  相似文献   
29.
ADVANCES I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rtysixyearshavepassedsincewefirstreportedintheworldthesuccessofthereplantationoftheseveredlimbsin1963-1 For36yearsitssuccessrateinourcountryhasstillbeenintheleadingplaceintheworldduetothepopularizationofmicrosurgeryindifferentfieldsofsurgeryandth…  相似文献   
30.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ontents and distribution of collagen Ⅴ (Col Ⅴ) in skin lesions of the patients with systemic sclerosis (SSc) and its roles in the pathogenesis. The contents and distribution for α1 chain of collagen type Ⅰ, Ⅲ and V [α1 (Ⅰ), α1 (Ⅲ) and α1 (Ⅴ)] in skin lesions of 36 patients with SSc (9 cases of mild fibrosis, 14 moderate, and 13 severe) were detected by using im- munohistochemical SP method. Six cases of normal skin tissues served as control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diffuse distribution for three kinds of collagens in dermis. The deep staining α1 (Ⅰ) and α1 (Ⅲ) masses or bands were seen in reticular layer, while α1 (Ⅴ) was distributed more ho- mogeneously. From control to weak, moderate and severe fibrosis stages, α1 (Ⅰ), α1 (Ⅲ) and α1 (V) showed a gradually increased trend in skin lesions (P〈0.05). α1 (Ⅴ) was obviously elevated in skin lesions at early stage and persisted in whole fibrotic process and risen in greater contents, while α1 (Ⅰ) and α1 (Ⅲ) were to go higher late and were apparently elevated at moderate and late stages. Com- pared with α1 (Ⅰ), α1 (Ⅴ) took leading increase at early stage in skin lesions (P〈0.01), and had more elevated contents than α1 (Ⅲ) at moderate and late stages. The fibrotic changes in dermal reticular layer occurred earlier than those in papillary layer, and the abnormalities of α1 (Ⅴ)/α1 (I) ratio ap- peared before α1 (Ⅲ)/α1 (Ⅰ) ratio. It was concluded that a lot of α1 (Ⅴ) began to deposit in greater contents prior to α1 (Ⅰ) and α1 (Ⅲ) at early stage in SSc and persisted in whole fibrotic process. The changes of α1 (Ⅴ) contents in reticular layer occurred earlier than those in papillary layer, and it sug- gested that the fibrosis in reticular layer appeared earli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