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8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77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收集4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组)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前(基线)及治疗4、12、24周时血清标本,以及30例免疫耐受期HBV感染者(对照组)血清标本,ELISA法检测INF-γ、IL-4水平结果CHB组基线INF-γ、IL-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时INF-γ值较基线升高(P〈0.05),其后呈逐渐下降趋势;IL-4水平各时间点呈下降趋势。认为恩替卡韦对CHB患者体内细胞免疫有一定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83.
目的分析HIV Tat融合后对融合蛋白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探讨HIV Tat的生物细胞膜穿透功能和意义。方法以胸腺激酶(TK)基因为报告基因,将不同长度的甘氨酸(Gly)密码子融合在HIV Tat与TK基因之间以及两种基因倒置融合,分别克隆至PBK原核表达载体,大肠埃希菌表达,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超声波破碎后,经耦联Tat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层析柱层析收集。融合蛋白与HepG2细胞共培养,24h后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加用更昔洛韦,3d后锥虫蓝染色计算细胞死亡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结果克隆出含有不同甘氨酸密码子的HIVTat—Gly(n)-TK(n=0,2,4,6)融合基因,成功表达Tat—TK系列融合蛋白和TK—Tat融合蛋白。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发现Tat—TK系列融合蛋白与Tat蛋白、TK—Tat融合蛋白透过膜效率相似;但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在培养基含有更昔洛韦的条件下,Tat—Gly(4)一TK、Tat—Gly(6)一TK、Tat—Gly(2)-TK、Tat—TK融合蛋白、HIVTat组和TK—Tat致HepG2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4.77%、4.30%、12.69%、3.OO%、1.03%和4.40%。锥虫蓝染色发现细胞死亡率也有类似结果,分别为80.2%、56.7%、65.4%、58.4%、9.1%和57.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K—Tat和Tat—TK融合蛋白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结论Tat与TK基因之间融合甘氨酸密码子的数目对融合蛋白中Tat的细胞融合穿透功能不产生影响,而对TK的体外细胞致死作用有较大影响,其中间隔4个甘氨酸密码子对融合蛋白TK体外细胞致死作用的影响最小,同时TK基因与HIVTat的倒置融合不影响两者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84.
采用日本血吸虫未成熟虫卵可溶性抗原和成虫冷浸抗原分别免疫昆明系小鼠,发现未成熟虫卵可溶抗原能诱导小鼠产生明显抗卵成熟能力。面积显著减小,而对照组和成虫冷浸抗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5.
乙肝病毒基因型与YMDD变异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0月~2005年10月,我们对42例应用拉米夫定过程中出现肝功能再次异常及HBV-DNA〉10^5 copies/ml的HBV患者行HBV基因型检测及YMDD变异检测,以探讨二者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应用普通干扰素(IFN)诱导HBV基因突变后的再次抗病毒疗效。方法:选择44例持续接受IFN治疗无效者检测出HBV-C区[C基因启动子(CP)/前C/C基因]突变的CHB患者,根据其再次抗病毒治疗药物的选择,分为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组(A组)和拉米夫定组(B组),分析治疗6个月后HBV-DNA及ALT的变化。结果:抗病毒治疗6个月后,A组的ALT复常率及HBV-DNA阴转率分别为31.25%和37.50%,B组分别为75.00%和82.1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FN诱导HBV-C区基因突变后,拉米夫定较PEG-IFN抗病毒疗效好。  相似文献   
87.
<正>重症肝炎又名肝衰竭,是指多种因素导致严重的肝脏损伤,以致合成、排泄、解毒和生物转化等方面产生障碍或失代偿,出现凝血功能下降以及肝性脑病等临床症候群,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及病情发展速度,其可分为4类: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慢性肝衰竭[1],病死率高。在重症肝炎发生发展及预后中,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IL-12、IL-18)、抗炎因子(IL-4、IL-10)等扮演重要角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将75例诊断为HBV-ACLF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治疗好转组及无效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有意义的单因素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55例治疗好转组及22例无效死亡组患者经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血氨、血清肌酐是HBV-ACLF独立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年龄、血氨、肌酐是影响HBV-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然而PTA是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9.
<正>肝脏疾病是指在肝脏内发生的病变,是对人类健康威胁较大的疾病之一,其主要致病因素有细菌、病毒、药物、酒精、化学毒物或其他毒物等,主要是导致肝细胞的破坏。我国的肝脏疾病人数较多,且传播的范围非常广,所以,对肝脏疾病进行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代谢组学是系统组学方向继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后的又一重要研究,随着代谢组学的快速崛起,肝脏疾病的整体研究将发展出新的契机。本文就国内外学者近些年肝脏疾病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作一个总结。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河南地区乙肝病毒基因型与干扰素近期疗效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部分适合应用干扰素的慢乙肝患者进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观察疗效;用PCR-SSP方法将应用干扰素的慢乙肝病人乙肝病毒进行基因分型,分出B及C基因型两组,未发现其它基因型,对两组病人的干扰素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共检出B基因型19例,C基因型26例,B基因型组干扰素有效率26.32%,C基因型组干扰素有效率57.69%,两组比较P〈0.05。结论:C基因型较B基因型对干扰素更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