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8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77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51.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引起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在我国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CHB的治疗目的是最大程度抑制病毒,减少疾病进展和降低发生肝癌的风险,规范的抗病毒治疗至关重要。治疗CHB的抗病毒药物包括干扰素(interferon, IFN)及核普(酸)类似物[nucleus(t)ide analogs,NAs],NAs又包括核普类与核普酸类。IFN聚乙二醇化后衍化为长效IFN; NAs则在化学结构上经历了阿德福韦酯(单磷酸化)、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磷酸酯基)与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磷酸酰胺基)的升级变迁,逐步提升疗效的同时,降低了安全性与耐药风险,进一步减少患者的肝癌风险。本文将结合药物化学结构的变迁与临床单药治疗的发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2.
目的 :以乙型肝炎病毒 (HBVDNA)CP区及前S区为研究对象 ,研究重型乙型肝炎患者HBVDNA基因变异 ,探索HBV基因变异与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自 16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提取HBVDNA ,聚合酶链反应 (PCR )扩增 ;PCR产物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PAGE)。选取可能存在变异的 3份PCR扩增产物 ,提纯后核苷酸序列测定 ,计算机软件分析基因序列的同源性。结果 :16份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本的HBVDNACP区 ,各条带大小一致 ,未发现基因变异 ;前S区PCR扩增产物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存在多个水平大小不一的片段 ,选取 3份典型标本进行同源性分析 ,其同源性 >80 %。结论 :基因变异在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HBVDNA随机出现不具位点特异性。由此推测病毒基因变异 ,与重型乙型肝炎的发生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3.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与HLA-DRB1*1301,1302等位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的DRB1 13 0 1,13 0 2基因与慢性型乙型肝炎的关系及其在临床诊断和判断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 (PCR -SSP)对 2 3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和 3 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LA -DRB1 13 0 1,13 0 2的检测。结果 :HLA -DRB1 13 0 1,13 0 2在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组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 ( 82 6%vs 3 0 %,χ2 =10 0 4,P <0 0 5 ,RR =11 0 83 )。结论 :HLA -DRB1 13 0 1,13 0 2基因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索布鲁菌病(布病)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并分析115例成人布病患者的人口学和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血液学指标及治疗与转归情况。结果 布病患者常常伴有发热、乏力、多汗、关节疼痛、肝脾肿大等临床症状,其HG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和CRP异常率较高。而WBC、PLT、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平均细胞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ESR和降钙素原的异常率较低。治疗上大部分患者[53.04%(61/115)]接受利福平联合多西环素治疗,部分患者尤其是合并骨质侵犯患者常使用三联抗菌素治疗。其中47例并发骨关节痛患者,经规范足疗程治疗后皆好转或痊愈。结论 布病患者常伴有发热、乏力、多汗、关节疼痛、肝脾肿大等临床症状,其HGB、HCT、EO、RDW和CRP异常率较高,可作为布病的辅助诊断指标。布病临床表现多样,明确诊断后应尽早给予规范的抗菌治疗,抑制疾病进展,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在人免疫缺陷病毒-1(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感染者中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对于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河南某艾滋病治疗示范区中178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阴性的经有偿献血感染HIV-1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检测项目包括肝功能,HBV及HCV血清标志物,HBV DNA和HCV RNA。分析HIV-1阳性,抗HCV阳性、抗HCV阴性组及HIV-1/HCV感染组中不同HCV RNA载量组HBV病原学检测结果方面的差异。结果 178例HBsAg阴性的HIV-1感染者中,HBV-M全阴性35例;单独抗HBs阳性25例;单独抗HBc阳性51例;HBsAb及HBcAb均阳性34例。抗HCV阳性HIV-1感染者与抗HCV阴性HIV-1感染者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氨酸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标志物(HBV marker,HBV-M)阴性、单独乙肝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BsAb)阳性、单独乙肝核心抗体(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HBcAb)阳性、HBsAb及HBcAb均阳性及HBV DNA阳性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HCV RNA载量患者HBV DNA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有偿献血感染HIV-1人群中,HCV感染及HCV RNA载量高低与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无关;但合并HCV感染可加重HIV-1感染者的肝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56.
王鹏  阚全程  余祖江  潘雪  李玲 《广东医学》2012,33(3):413-415
病毒是一类严格寄生于宿主细胞的病原体,作为最成功的"捕食者"之一,几乎所有的生物都会遭受病毒的侵袭,在宿主与病毒共存的长期进化中,宿主细胞为了消除和抵抗病毒感染对机体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逐渐形成了复杂而完善的免疫机制以清除病毒,而病毒为了逃脱被消灭和清除的命运也不断形成各种免疫逃逸机制以逃逸宿主的免疫清除,造成持续感染。因此,在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网络中研究病毒的致病及免疫逃逸机制,对于病毒性疾病的控制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  相似文献   
57.
目的:研究依非韦伦片剂和胶囊剂的健康人体药动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0名健康志愿者单剂量、自身交叉口服依非韦伦胶囊剂和片剂各600 mg后血浆中依非韦伦浓度。用DAS药动学软件进行药动学参数计算及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胶囊剂和片剂依非韦伦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Cmax分别为(2.5±0.3)mg.L-1和(2.6±0.5)mg.L-1;tmax分别为(3.05±0.08)h和(3.0±0.7)h;T1/2分别为(38.5±3.3)h和(39.8±6.5)h;AUC0-t分别为(163.3±21.1)mg.h.L-1和(157.6±24.2)mg.h.L-1;AUC0-∞分别为(165.5±23.9)mg.h.L-1和(162.6±23.4)mg.h.L-1。与胶囊剂相比,片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0-t为(95.3±10.9)%,F0-∞为(96.3±11.3)%。经方差分析和双向单侧t检验,两剂型间的主要药动学参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建立的方法适用于依非韦伦药动学研究,依非韦伦两种剂型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58.
目的 对长期口服恩替卡韦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换用干扰素治疗,为临床上针对长期口服核苷(酸)类似物的CHB患者提供一种可行的安全停药方案。方法 长期口服恩替卡韦治疗的CHB患者120例,接受恩替卡韦治疗时间为7~11(8.4±2.6)年。60例观察组患者采取口服恩替卡韦与注射重组人干扰素α2b联合治疗12 w,然后单独应用干扰素α2b至48 w,而60例对照组则继续口服恩替卡韦至48 w。两组均随访观察24 w。结果 在停药随访24 w时,观察组病毒学复发率为11.7%,生化学复发率为8.3%,黄疸发生率为1.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5.0%、43.3%和13.3%(P<0.05);观察组血清HBsAg和HBeAg转阴率分别为18.3%和21.7%,而对照组无血清HBsAg和HBeAg阴转病例(0.0%和0.0%,P<0.05);观察组血清HBV DNA复阳10例(1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2例(70.0%,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HBsAg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治疗24 w、48 w和停药24 w时,观察组血清HBsAg水平分别为(1944.7±268.6)IU/ml、 (530.7±261.3)IU/ml和(512.4±176.7)IU/ml,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080.4±255.1)IU/ml、(3087.1±264.1)IU/ml和(3148.5±212.3)IU/ml,P<0.01】。结论 针对长期口服恩替卡韦治疗有停药要求的CHB患者,在给予人干扰素α2b巩固治疗后,可在严密观察下停药,临床预后比较好。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谷丙转氨酶(ALT)持续正常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肝组织学发生显著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进一步构建预测肝组织学病变的无创模型.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5月至2020年1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ALT持续正常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251例.所有入选患者均未曾接受抗病毒治...  相似文献   
60.
目的:研究中国主要流行的HIV-1B/C重组毒株慢性期感染者Pol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特征并确定主要识别的免疫优势区域。方法:本研究以25名HIV-1 B/C重组毒株慢性期感染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测定技术综合测定了针对覆盖HIV-1 Pol基因的249条重叠多肽产生γ干扰素的特异性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结果:25名HIV-lB/C重组毒株慢性期感染者中有15(60%)名检测到反应,主要识别位于逆转录酶区、氨基酸位置为Pol241至295内的Pol5521、Pol5525、Pol5526、Pol5531四条多肽和Pol708至722内的Pol5638多肽。慢性期感染者分泌γ干扰素的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强度与病毒载量呈现明显正相关(P=0.00695,r=0.660)。结论:中国HIV-1B/C重组毒株慢性期感染者主要识别逆转录酶区氨基酸位置为Pol241至295和Pol708至722的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