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0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7篇 |
临床医学 | 5篇 |
内科学 | 28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4篇 |
综合类 | 79篇 |
预防医学 | 7篇 |
药学 | 25篇 |
中国医学 | 3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132.
133.
为了解冻干 A 群流脑多糖菌苗的接种反应和免疫效果,我们于1981年11月选择了平昌县部分易感儿童,进行了菌苗接种,并观察了接种反应、免疫前后带菌情况及血清抗体变化,现将结果报告于后。材料和方法一、菌苗:冻干 A 群流脑多糖菌苗系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菌苗批号:810824— 相似文献
134.
目的研究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血管活性肠肽水平(VIP)变化,以及与血清细胞因子的关系,探讨在VIP慢性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病例共分为两个实验组:组Ⅰ为正常对照组,组Ⅱ为慢性肝炎组(包括1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2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ELISA方法检测血浆中VIP水平,检测血清中IL-6、IL-18、γ干扰素(IFN-γ)水平以及丙型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指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和逆转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浆中HBV DNA和HCV RNA。结果组Ⅰ和组Ⅱ血浆VIP的表达分别为(33±4)pg/mL、(21±5)pg/ml,慢性肝炎患者血浆VIP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IL-6、IL-18、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VIP在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毒清除和肝脏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通过调节费.痘系统释放细胞因子发挥作用.VIP可以反映体内的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135.
目的:比较某AIDS治疗示范区3种抗病毒治疗方案对AIDS的疗效,为进一步选择合理的抗病毒方案提供参考。方法:35例AIDS患者随机分为3组:3TC+D4T+NVP组(方案A组,13例)、AZT+3TC+NVP组(方案B组,10例)和AZT+DDI+NVP组(方案C组,12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2、3、6和9个月检测血浆HIV载量、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肝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随治疗时间的增加,3组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差值均有升高的趋势(F时间=32.372,P<0.001),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间=2.461,P=0.142)。3组抑制HIVRNA复制能力(转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耐药分析表明方案A不易产生耐药。3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NVP导致的肝毒性和皮疹。结论:3种治疗方案疗效相似,但3TC+D4T+NVP方案具有较低的耐药性和良好的服药依从性,是较好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6.
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的免疫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急性发作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关指标,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后宿主免疫功能变化及其与肝功能损伤之间的关系,为阐明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和特异性免疫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25例随机入组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 HBc-IgM定性结果分为两组(HBc-IgM阳性组为实验组;HBc-IgM阴性组为对照组),分别以赖氏法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比色法检测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核酸扩增(PCR)荧光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激光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和荧光素双标记 FCM(flow cytometry)技术检测外周血CD3 、CD4 、CD8 T淋巴细胞相对含量,统计学分析用 t检验与秩和检验。结果 HBc-IgM阳性组ALT、AST和HBVDNA平均值高于 HBc-IgM阴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血清 IgG含量和外周血CD3 、CD4 、CD8 T细胞亚群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后,HBV清除延迟;HBV激活的宿主免疫应答主要通过特异性免疫导致肝组织损伤和病毒清除,宿主体内多克隆免疫应答的激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7.
目的探索合理而有效的慢性乙型肝炙长期治疗方案,分析全程督导加联合用药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效果、方法对在1996年~2002年间二次治疗的678例慢性乙型肝炙患者,进行抗病毒或不进行抗病毒治疗,两次检测患者血清Ⅳ-C和PCⅢ,多因素回归统计学分析结果678例患者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抗病毒治疗时间在所有因素中影响最大;其次为监督治疗时间,紧接着是抗纤维化治疗时间,最后分别是非特异性免疫治疗时间和其它治疗方案时间、人为分组后,全程督导治疗加联合治疗的治疗组治疗效果较好,血清学检测指标与其它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全程监督治疗的情况下,联合抗病毒治疗(干扰素),免疫调节(胸腺肽)和抗纤维化的联合治疗为最佳治疗方案,适宜于慢性乙型肝炎长期抗纤维化治疗。 相似文献
13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拉米夫定耐药常见的模式及耐药后体内免疫环境的改变。方法应用PCR及基因测序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发生拉米夫定耐药患者血清HBVDNA多聚酶区基因变异模式,比较72例患者拉米夫定抗病毒6个月时及耐药后血清INF-γ、IL-2、IL-4因子水平与对照组细胞因子的水平差异。结果拉米夫定耐药4种主要的突变模式分别为:单位点rtM204I突变,占34.7%(25/72);rtL180M+rtM204V,占30.56%(22/72);rtL180M+rtM204I,占16.67%(12/72);rtV173L+rtV180M+rtM204V,占12.5%(9/72);抗病毒6个月时,未变异组与对照组IL-2(P=0.20)、IFN-γ(P=0.14)、IL-4(P=0.119)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耐药组HBVDNA发生病毒变异后,IL-2、IFN-γ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IL-4水平则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应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耐药模式主要是rtM204I突变及rtL180M、rtV173L、rtM204V、rtM204I联合变异,发生耐药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免疫环境将从Th1优势应答转换为Th2优势应答。 相似文献
139.
目的:探讨河南汉族人群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DRB1(HLA-DRB1)等位基因*1101/1104、*1201/1202的分布。方法:应用PCR-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对74例河南汉族慢性丙型肝炎(丙肝)患者与62例健康对照者进行HLA-DRB1*1101/1104、*1201/1202等位基因检测。结果:丙肝组HLA-DRB1*1101/1104、*1201/1202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38%(5例阳性)、7.43%(11例阳性),与健康对照组的4.03%(5例阳性)、7.26%(9例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0.085、0.003,P均〉0.05)。结论:HLA-DRB1*1101/1104、*1201/1202等位基因与河南地区汉族人群慢性丙型肝炎的形成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