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0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检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P120ctn的表达与NF-κB活性,分析二者联系及与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50例HCC中P120ctn的表达及NF-κB活性。结果在HCC中有高比例的NF-κB的激活和P120ctn表达下调(分别为72%和66%);NF-κB的激活与P120ctn表达下调密切相关(r=0.399,P<0.05);二者均与HCC的血管侵犯、有无卫星灶、包膜形成等相关(P<0.05)。结论 HCC中存在较高比例的P120ctn表达下调和NF-κB的活性增高,二者有相关性,且均与HCC恶性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2.
吴剑波  张艳林 《江西医药》2013,(10):860-862
目的:探讨影响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围产儿预后的因素。方法以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5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确诊后立刻给予治疗。观察不同孕期治疗、不同药物及RPR滴度对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围产儿预后的影响。结果(1)12孕周之前治疗组的围产儿死亡率和先天性梅毒发生率均低12孕周之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母血清RPR滴度≤1:8患者的早产率,围产儿死亡率及先天梅毒发生率均低于滴度≥1:16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青霉素治疗组围产儿死亡率及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均低于红霉素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霉素治疗是防止妊娠合并梅毒发生先天性梅毒及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有效治疗手段,早诊断早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围产儿预后,对于改善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3.
目的:观察灌注式热化疗联合微球在原发性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学栓塞(TACE)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9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其中观察组以化疗药物+65°热碘油+微球序贯行TACE治疗,对照组以化疗药物+常温碘油化疗药乳化合剂+微球序贯行TACE治疗,术中均灌注化疗替加氟750 mg/m2+奥沙利铂60 mg/m2。以每4周为1周期,均予以2~6个周期的化疗灌注栓塞治疗。对比两组近期疗效,观察治疗前及治疗4周时血液指标变化情况,包括甲胎蛋白(AFP)及肝肾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EA)、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并分析毒副反应发生率及远期随访结果。 结果:观察组总缓解率ORR为84.44%、对照组为6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4周后,观察组AF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ALT、AST、BUN、CREA水平较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较治疗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AF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指标较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毒副反应发生率为22.22%、2年远期生存率为88.89%;对照组依次为20.00%、71.11%,2年远期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以灌注式热化疗联合微球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行TACE术治疗,近远期疗效显著,毒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4.
35.
目的 对动物性样品中多种生物胺同时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 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最常用的生物胺分析方法,离子色谱法是所有生物胺分析方法中最便捷的.毛细管区带电泳技术分析生物胺时不需要衍生化过程.生物传感器该技术处于研究阶段,尚未有效普及.酶联免疫测定方法仅适用于总生物胺的测定.结论 在同时分析多种生物胺时,应根据实验条件和目的来选择、优化最佳的分析检测条件.  相似文献   
36.
[目的] 通过一则验案,介绍曹玉霞主任医师运用新九针优势技术组合治愈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思路。[方法] 所选医案中患者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史,现患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从中西医两个方面对该病的因机证治进行分析,阐述曹师辨病和辨证的思路,以及针具、刺法的选择依据。[结果] 中医方面,辨病为“痿证”,从“阳明”论治;西医方面,将本病的发生归咎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所导致的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将治疗重点放在解决“吸收障碍”上。曹师提出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二者对于病因病机的认知是相通的,都指向“脾胃”。基于本案患者“多瘀”“多寒”“病情迁延难愈”的病证特点,根据“病证和针相宜”的关系,可选择新九针中磁圆梅针、火针联合埋线三种疗法以“疏经通络、温阳散寒、巩固疗效”。[结论] 新九针优势技术组合治疗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通过调理脾胃以秉要执本,并在此基础上显著改善中枢及周围神经症状,可资同行借鉴。  相似文献   
37.
目的:采用RCT实验,比较火针联合埋线疗法和根除Hp的四联疗法治疗Hp(+)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6 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火针+埋线疗法,对照组采用根除Hp的四联治疗方法.结果:①临床疗效:针灸干预的实验组和西药干预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6.7%和76.7%,...  相似文献   
38.
大鼠血管平滑肌增殖器官模型的建立及其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更好地研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性疾病的机理及防治,建立一种体外VSMC增殖器官模型,并对其机制作初步探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大鼠主动脉段在体外拉伤内皮并经20%血清培养后,会出现中膜VSMCs的增殖.体外培养5 d后血管壁VSMC就出现不同程度增生,其中13 d的血管有明显斑块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见有标记的增生VSMCs; RT-PCR检测显示,Hrg-1和SM22αmRNA的表达随培养天数增多而减少,至13 d检测不出.而在同样体外培养10 d情况下,与对照组相比,内皮损伤组培养上清中ET-1明显增多,Hrg-1、SM22a mRNA表达下调,Brdu标记增殖细胞增多,当加入内皮素受体阻断剂BQ123后标记细胞明显减少,其中血清培养组与无血清培养组相比,以上检测变化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大鼠主动脉经体外培养能诱导平滑肌细胞异常增生并且表型从收缩型向合成型转化, ET-1和血清作用是该模型平滑肌增殖的主要因素.本模型为研究血管平滑肌增殖性疾病的机理和防治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39.
目的 分析探讨胰岛素瘤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市肿瘤研究所肝胆外科2008 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6例胰岛素瘤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的Whipple三联征.生化检 查提示所有病例在发作期均有血糖降低及胰岛素升高,影像学检查有术前超声、增强CT、MRI、超声内镜(EUS )及术中超声(IOUS).诊断阳性率分别为56.3%(9/16),77.8%(7/9),80.0%(8/10),100.0%(2/2),100.0% (5/5).16例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局部切除6例,单纯胰体尾切除3例,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5例,胰十二指肠 切除2例.所有病例在肿瘤被切除后血糖均明显上升.术后随访1~5年,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 胰岛素瘤的定位 诊断首选CT和MRI,术中扪诊联合术中超声检查是术中定位的主要方法,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病的惟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0.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纤维蛋白原(Fg)、纤维蛋白(Fb)及其降解产物(FDPs)对共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SMCs)表型转换的影响。方法:建立兔主动脉内皮细胞(ECs)-SMCs共培养体系,分别观察在正常增殖和不同浓度Fg、Fb和FDPs干预后共培养SMCs表型转换标志物——α-SM-actin mRNA的表达。结果:在共培养条件下从第3天开始SMCs呈增殖表型的形态特征,第6天后,呈收缩表型的形态特征;较高浓度(3.0-6.0mg·mL^-1)的Fg、Fb和FDPs均可显著下调α-SM-actin mRNA的表达,抑制SMCs向收缩表型转换。结论:增殖过程中SMCs表型发生有规律的转换;Fg、Fb和FDPs通过影响SMCs的异常表型转换,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