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本文研究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fMRI)技术描述偏头痛患者静息态脑功能连接改变,为探索偏头痛的发病机制提供影像学资料。方法收集16例偏头痛患者与16例健康对照,采集rfMRI成像,计算低频振幅,找出感兴趣区做功能连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偏头痛患者左侧岛叶、左侧额下回低频振幅显著低于对照组,右侧视觉皮质低频振幅显著高于对照组;以左侧额下回、右侧枕中回为感兴趣区,发现左侧额下回与脑干之间的功能连接增强,与双侧枕叶之间的功能连接减弱;右侧枕中回与双侧楔前叶延伸至扣带回中部区域之间的功能连接增强,与双侧中央前回、双侧缘上回、双侧颞上回及双侧额下回之间的功能连接减弱。结论偏头痛患者无头痛发作时神经元活动强度改变,大脑功能连接异常,这导致大脑整合信息过程改变,并与偏头痛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偏头痛脑白质异常(WMAs)的MRI表现。方法选取70例偏头痛患者并行MRI检查,女性51例,男性19例,年龄为18~50岁,平均年龄36.21±8.9岁。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并行MRI检查70例对照组,女性53例和男性17例,年龄为18~50岁,平均年龄35.32±8.6岁。运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偏头痛组中有23例WMAs,表现为皮质下脑白质内等T1长T2信号影,Flair高信号;对照组中有6例WMAs。偏头痛组WMAs的比例(32.86%,23/70)明显高于对照组(8.57%,6/70)(χ2=12.57,P0.01)。偏头痛组中有先兆偏头痛患者WMAs的比例(48.39%,15/31)明显高于无先兆偏头痛患者(20.51%,8/39)(χ2=6.08,P0.05)。结论偏头痛患者WMAs的发生率较高,且有先兆偏头痛患者较无先兆偏头痛患者更高。 相似文献
53.
目的 分析河南省百日咳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7-2021年河南省百日咳报告病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发病特征。结果 共报告百日咳病例1 19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25/10万,各年发病率分别为0.13/10万、0.32/10万、0.55/10万、0.09/10万、0.16/10万。病例报告主要集中于6-9月,占48.33%。各省辖市均有病例报告,居前三位为鹤壁市(294例,3.64/10万)、商丘市(273例,0.89/10万)和三门峡市(55例,0.50/10万),各地报告发病率存在差异(χ2=5 303.552,P<0.001)。0岁组报告发病率最高(8.15/10万),报告病例5岁以下占81.30%,其中≤2月龄占10.68%,≥15岁病例占0.08%(均为成人)。病例以散居儿童为主,占75.29%。结论 2017-2021年河南省百日咳病例以5岁以下、散居儿童为主,≤2月龄婴儿占比较高,病例报告多集中于6-9月,具有夏秋季高发的特点。建议加强百日咳监测,探讨低龄儿童百日咳免疫策略,优化百日咳疫苗免疫程序。 相似文献
54.
55.
目的 了解河南省2007-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防控流行性腮腺炎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2007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河南省疾病监测系统报告的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5年间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81 235例,死亡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7.26/105,男女发病率性别比为1.93∶1;平均每年4-6月及11月-次年1月是流行性腮腺炎的高发时间,病例主要集中在2~15岁儿童(93.58%),病例数最多的职业为学生 (57.27%)。 结论 河南省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仍处较高水平,应进一步完善儿童免疫规划,提高疫苗接种率,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56.
了解河南省学校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河南省2008-2012年网络报告的学校流行性腮腺炎暴发事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河南省2008-2012年共报告学校流行性腮腺炎暴发事件48起,报告病例l 226例,无死亡病例.全省学校流行性腮腺炎累计暴发次数和累计报告病例数最多的地区均为洛阳市(暴发12起,占25.00%;病例350例,占28.55%).学校流行性腮腺炎报告疫情多集中在3-5月(30起,占62.50%)和11-12月(9起,占18.75%),发病数分别占66.48%和17.54%.2008-2012年全省报告的学校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涉及47所学校,其中小学42所(占89.58%),中学5所(占10.42%).48起学校流行性腮腺炎疫情中,17起(占65.44%)在事件发生当天报告,报告时间中位数为4d.结论 乡级小学是学校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的主要场所.每年春秋季流行性腮腺炎发病高峰前应针对敏感人群开展包括疫苗接种在内的多种防控措施,并进一步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57.
目的 了解河南省≥60岁人群流感疫苗接种现状,为制定该人群流感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河南省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20—2022年河南省≥60岁人群流感疫苗接种信息,分析接种率及接种特征。结果2020—2022年河南省≥60岁以上人群流感疫苗接种率为2.77%,接种率不同年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 332.398,P<0.001);≥70岁年龄组最低(2.43%),65~<70岁年龄组接种率最高(3.90%),接种率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 865.997,P<0.001)。每年接种高峰为9—11月,占80.71%,2020—2022年接种高峰分别为2020年11月、2021年10月、2022年9月。地区分布显示,接种率农村(3.68%)高于城镇(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704,P<0.001);各省辖市接种率为0.53%~12.04%,新乡市最高,信阳市最低,接种率不同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399 689.603,P<0.001)。结论 河南省≥60岁人群流感疫苗接种率较低,地区间接种分布... 相似文献
58.
目的:分析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患儿血清微量元素含量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0例RRTI患儿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进行体检的6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统一抽取两组儿童外周血,采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测量血清微量元素含量,采用T淋巴细胞计数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对比两组差异并分析RRTI患儿血清微量元素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血清微量元素水平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均低于对照组,CD8+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a、Zn、Fe、Cu水平及CD4+、CD4+/CD8+水平与小儿RRTI均呈负相关(r=-0.723~-0.582,P<0.05),CD8+水平与小儿RRTI呈正相关(r=0.659,P<0.05)。Ca、Zn、Fe、Cu水平与CD4+、CD4+/CD8+水平均呈正相关(r=0.631~0.745,P<0.05),与CD8... 相似文献
59.
目的:通过检测结直肠癌中IGF-ⅠR,IGF-Ⅰ和IGF-Ⅱ的表达情况,分析IGF-ⅠR,IGF-Ⅰ和IGF-Ⅱ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及三者表达的相关性,探讨IGF系统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4例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组织IGF-ⅠR,IGF-Ⅰ和IGF-Ⅱ单一和联合表达的情况.结果:1)IGF-ⅠR,IGF-Ⅰ和IGF-Ⅱ在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P<0.05,IGF-ⅠR、IGF-Ⅱ在癌旁和正常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F-Ⅰ在癌旁和正常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IGF-ⅠR,IGF-Ⅰ和IGF-Ⅱ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Duke分期、TNM分期、原发肿瘤浸润深度T、局部淋巴结转移情况N等均无明显相关,而IGF-ⅠR的表达与肿瘤部位的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3)IGF-ⅠR与IGF-Ⅰ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无明显相关,P>0.05,IGF-ⅠR与IGF-Ⅱ在癌组织中的表达的相关性处于临界状态(P=0.05).结论:IGF系统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不明显,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0.
目的:检测并分析Ezrin蛋白和c-Met蛋白在正常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性和关联性,探讨Ezrin蛋白及c-Met蛋白的表达与胃癌发生和转移的关系及意义.方法:收集手术切除胃癌标本219例(其中188例同时于距癌灶边缘大于5cm处取配对正常胃粘膜作为对照)、不典型增生75例及肠上皮化生85例.采用组织芯片制作仪构建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芯片,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zrin蛋白和c-Met蛋白在正常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胃癌中的表达.结果:除去抗原修复造成的部分组织脱落,最终可用病例分别为正常胃粘膜131例,肠上皮化生55例,不典型增生62例,胃癌182例.Ezrin蛋白在肠上皮化生(94.55%)、不典型增生(87.10%)和胃癌(83.52%)中表达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61.07%),P<0.01;伴淋巴结转移胃癌组Ezrin蛋白表达的阳性率(88.32%)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68.89%),P<0.01.c-Met蛋白在肠上皮化生(63.64%)、不典型增生(61.29%)和胃癌(65.93%)中表达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28.24%),P<0.01;伴淋巴结转移胃癌组c-Met蛋白表达的阳性率(71.53%)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48.89%),P<0.05.结论:Ezfin蛋白可能参与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和肠型胃癌的发生;Ezrin蛋白和c-Me蛋白共同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但其具体分子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