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55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分析河南省2015-2019年1岁以下婴儿麻疹的时空分布特征,识别高危聚集区,为麻疹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中国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河南省2015-2019年1岁以下婴儿麻疹三间分布特征。采用SaTScan 9.4软件和ArcGIS 10.7软件对2015-2019年1岁以下婴儿麻疹发病情况进行分析,探索其时空分布规律和高危聚集区。结果  2015-2019年1岁以下婴儿麻疹累计报告2 757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2.82/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6~8月龄婴儿,占病例总数的49.40%;每年1-5月为发病高峰。三维趋势分析显示,河南省2015-2019年1岁以下婴儿麻疹发病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由东向西先升高后降低,呈轻微的倒U型分布;时空扫描统计结果显示,共识别到3个时空聚集区,主要聚集区位于南部平顶山市和南阳市的县(区),包含28个县(区)聚集,时间为2015年。结论  2015-2019年河南省1岁以下婴儿麻疹发病率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且高发年份存在明显季节性规律,6~8月龄为其主要发病人群,2015-2019年河南省1岁以下婴儿麻疹发病存在时空聚集性,主要聚集区位于河南中南部,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42.
目的了解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相关麻痹型病例的发病特征。方法对1例相关麻痹型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病例首次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21天后出现双下肢麻痹,病例患肛周脓肿,便标本分离出脊灰疫苗株病毒,麻痹60天后随访有残留麻痹。结论建议将肛周脓肿作为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接种的禁忌证。  相似文献   
43.
目的:检测并分析Ezrin蛋白和c-Met蛋白在正常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性和关联性,探讨Ezrin蛋白及c-Met蛋白的表达与胃癌发生和转移的关系及意义.方法:收集手术切除胃癌标本219例(其中188例同时于距癌灶边缘大于5cm处取配对正常胃粘膜作为对照)、不典型增生75例及肠上皮化生85例.采用组织芯片制作仪构建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芯片,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zrin蛋白和c-Met蛋白在正常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胃癌中的表达.结果:除去抗原修复造成的部分组织脱落,最终可用病例分别为正常胃粘膜131例,肠上皮化生55例,不典型增生62例,胃癌182例.Ezrin蛋白在肠上皮化生(94.55%)、不典型增生(87.10%)和胃癌(83.52%)中表达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61.07%),P<0.01;伴淋巴结转移胃癌组Ezrin蛋白表达的阳性率(88.32%)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68.89%),P<0.01.c-Met蛋白在肠上皮化生(63.64%)、不典型增生(61.29%)和胃癌(65.93%)中表达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28.24%),P<0.01;伴淋巴结转移胃癌组c-Met蛋白表达的阳性率(71.53%)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48.89%),P<0.05.结论:Ezfin蛋白可能参与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和肠型胃癌的发生;Ezrin蛋白和c-Me蛋白共同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但其具体分子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4.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是指所有15岁以下出现AFP症状的病例和在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脊灰)的病例。AFP病例是否及时发现和报告与AFP病例报告及时率、采便合格率、标本阳性率和高危病例数等指标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AFP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和监测质量,对于消灭脊灰工作影响深远[1-4],其中,异地AFP病例是否被及  相似文献   
45.
目的从临床角度探讨艾滋病患者外周血病毒载量检出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以来我们中心开展的课题资料的人口学信息、实验室血常规、免疫学指标(CD4+T细胞计数、CD8+T细胞计数)及病毒载量检测值,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结果纳入分析146例资料,其中89例外周血病毒载量<40 copys/ml(未检出组),57例外周血病毒载量≥40 copys/ml(检出组)。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纳入3个影响病毒载量是否检测出的主要因素,分别为较低年龄分段(<30岁,OR=15.875,P=0.001;30~39岁,OR=6.317,P=0.002;40~49岁,OR=2.387,P=0.129)、确认年限(OR=2.251,P=0.038)和CD4+T细胞计数分段(OR=0.382,P=0.014)。结论艾滋病患者外周血病毒载量是否检出的影响因素有确认时间、年龄分段和CD4+T细胞计数。  相似文献   
46.
目的调查某医院阴沟肠杆菌中产碳青霉烯酶菌株耐药性及基因型分布。方法分离鉴定2015年10月-2017年6月期间临床送检标本中阴沟肠杆菌,运用纸片扩散法(K-B法)检测抗菌药物敏感性;应用改良-Hodge试验检测阴沟肠杆菌产碳青霉烯酶表型,采用PCR方法检测阳性株携带相关酶基因情况。结果分离出的298株阴沟肠杆菌中33.2%来源于呼吸科,21.8%来源于重症医学科。共鉴定出26例产碳青霉烯酶的阴沟肠杆菌菌株。碳青霉烯酶阳性菌株对头孢拉定、头孢美唑等头孢类抗生素和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耐药率为10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复合制剂和阿米卡星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8.5%和76.9%,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相对较低,为30.8%;26株产酶菌株携带的碳青霉烯酶基因以blaKPC为主,blaIMP和blaNDM-1也有检出。结论该院分离的产碳青霉烯酶阴沟肠杆菌主要为产KPC、VIM和NDM-1酶菌株,且耐药性较强,提示临床医生应重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强化耐药菌监控。  相似文献   
47.
目的:分析河南省1992年至2011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麻疹防控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1992年至2011年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2年至2011年河南省麻疹年均发病率为5.27/10万;2011年麻疹发病率大幅降低至历史最低水平;0~4岁组儿童发病率最高,<1岁组病例构成比逐年上升;2010年以来各市麻疹发病降低,季节高峰不明显;无免疫史病例所占比例逐年上升,估算接种率低于报告水平。结论:1岁以下儿童是麻疹防控的重点。规范化接种、提高含麻疹成分疫苗(MCV)接种率、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重点地区儿童的预防接种服务是今后全省麻疹防控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48.
目的 了解河南省2007-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防控流行性腮腺炎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2007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河南省疾病监测系统报告的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5年间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81 235例,死亡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7.26/105,男女发病率性别比为1.93∶1;平均每年4-6月及11月-次年1月是流行性腮腺炎的高发时间,病例主要集中在2~15岁儿童(93.58%),病例数最多的职业为学生 (57.27%)。 结论 河南省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仍处较高水平,应进一步完善儿童免疫规划,提高疫苗接种率,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49.
了解河南省学校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河南省2008-2012年网络报告的学校流行性腮腺炎暴发事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河南省2008-2012年共报告学校流行性腮腺炎暴发事件48起,报告病例l 226例,无死亡病例.全省学校流行性腮腺炎累计暴发次数和累计报告病例数最多的地区均为洛阳市(暴发12起,占25.00%;病例350例,占28.55%).学校流行性腮腺炎报告疫情多集中在3-5月(30起,占62.50%)和11-12月(9起,占18.75%),发病数分别占66.48%和17.54%.2008-2012年全省报告的学校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涉及47所学校,其中小学42所(占89.58%),中学5所(占10.42%).48起学校流行性腮腺炎疫情中,17起(占65.44%)在事件发生当天报告,报告时间中位数为4d.结论 乡级小学是学校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的主要场所.每年春秋季流行性腮腺炎发病高峰前应针对敏感人群开展包括疫苗接种在内的多种防控措施,并进一步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偏头痛脑白质异常(WMAs)的MRI表现。方法选取70例偏头痛患者并行MRI检查,女性51例,男性19例,年龄为18~50岁,平均年龄36.21±8.9岁。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并行MRI检查70例对照组,女性53例和男性17例,年龄为18~50岁,平均年龄35.32±8.6岁。运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偏头痛组中有23例WMAs,表现为皮质下脑白质内等T1长T2信号影,Flair高信号;对照组中有6例WMAs。偏头痛组WMAs的比例(32.86%,23/70)明显高于对照组(8.57%,6/70)(χ2=12.57,P0.01)。偏头痛组中有先兆偏头痛患者WMAs的比例(48.39%,15/31)明显高于无先兆偏头痛患者(20.51%,8/39)(χ2=6.08,P0.05)。结论偏头痛患者WMAs的发生率较高,且有先兆偏头痛患者较无先兆偏头痛患者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