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9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4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9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61.
目的研究苦参碱对人乳腺癌(michigan cancer foundation-7,MCF-7)细胞的促凋亡作用及对线粒体跨膜电位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乳腺癌MCF-7细胞,观察组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苦参碱溶液,对照组细胞中加入等量的培养液。MCF-7细胞的凋亡与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CF-7细胞的抑制率采用MTT的方法检测。结果苦参碱处理24h后观察组的MCF-7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升高;苦参碱对于MGF-7细胞抑制率的结果显示,随着时间与浓度的增加苦参碱对于MGF-7细胞抑制率效应也随之增强,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苦参碱处理24 h后的罗丹明染色阳性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线粒体跨膜电位与浓度呈负相关。结论苦参碱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有促凋亡的作用,其促凋亡的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线粒体跨膜电位而使MMP的通道打开。  相似文献   
62.
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临床病理因素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院收治的141例行中央区及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的PTMC患者资料,探讨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141例PTMC患者中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有56例.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发现肿瘤多发病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及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9例患者(6.4%)出现淋巴结跳跃性转移,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与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相关.结论 对于病理证实的PTMC患者,如出现肿瘤多发病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及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则需注意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可能.淋巴结跳跃性转移发生少见,当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时,即使中央区淋巴结未见转移,仍需注意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可能.  相似文献   
63.
直肠类癌15例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类癌是少见病,我院1990年至2000年11月共收治消化道类癌68例,其中直肠类癌15例,占22%,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23~73(平均47)岁。7例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黏液血便,其中院外曾被误诊为结肠炎3例;5例伴有肛门疼痛、便秘、里急后重感,3例因便血疑痔疮而就诊。病程6个月~5年,平均2.7年。肿块距肛缘4~6cm3例,6~8cm6例,8cm以上6例。肿块位于直肠前壁10例,后壁2例,侧壁3例。瘤体直径小于1cm9例,1~2cm4例,大于2…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探究多学科诊治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在乳腺病专科医生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项前瞻性研究通过浙江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的平台,联合浙江省多家医院,采用网络MDT对乳腺癌相关病例进行定期讨论分析.结果 五年来共开展300余场MDT讨论,为全省78家医院的乳腺病专科医师提供继续教育,累计参与专科医生超过13000人次,相比于MDT开展前,乳腺癌的规范化诊疗得到全方面的提升;包括乳腺癌确诊手段、临床淋巴结评估、乳腺癌化疗时机及方案的选择等都较MDT开展前更规范更精准.结论 MDT这种专科化的继续教育形式实用可行.  相似文献   
65.
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三阴性乳腺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阴性]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554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三阴性乳腺癌组和非三阴性乳腺癌组,比较其临床病理特征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三阴性乳腺癌组和非三阴性乳腺癌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8.0±10.0)岁和(51.4±10.5)岁,差异有显著性(P=0.006),平均肿块大小分别为(28.0±12.6)mm和(24.6±11.2)mm,差异有显著性(P=0.011).而两者的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状况和肿瘤分期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表明三受体阴性是总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的影响因素.结论:跟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相比,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年龄较轻、肿块较大、远处转移早、预后差、缺乏特异性治疗,需要研究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6.
67.
细胞周期蛋白D1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细胞周期蛋白D 1(cyclinD1)的表达 ,及其与激素受体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97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和 2 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cyclinD1的表达情况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的雌、孕激素受体 (ER、PR)的表达。结果 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 ,cyclinD1蛋白表达率 (5 7.7% )显著高于正常乳腺组织(15 .0 % ) (P <0 .0 1)。ER阳性、PR阳性的乳腺癌组织中cyclinD 1表达较ER阴性、PR阴性者增高。cyclinD 1高表达与腋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TNM分期显著相关 ,而与患者年龄、肿瘤病理类型无关。结论 cyclinD1的高表达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并与激素受体、腋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相关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选择性抑制剂nimesulide对乳腺癌细胞株MMP-2、MMP-9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不同浓度nimesulide作用体外培养的MDA-MB-231、MCF-7人乳腺癌细胞株48 h,MMP-2、MMP-9 mRNA的变化.结果:50 μmol/L nimesulide明显抑制MDA-MB-231细胞MMP-2 mRNA的表达,100 μ mol/L时其几乎完全抑制;100 μ mol/L nimesulide显著抑制MCF-7细胞MMP-2 mRNA的表达,200 μ mol/L时完全抑制其基因的表达.50μmol/L nimesulide明显抑制MDA-MB-231、MCF-7细胞MMP-9 mRNA的表达,随着浓度的增加,MMP-9 mRNA逐渐被抑制.结论:nimesulide以剂量依赖性方式下调MDA-MB-231、MCF-7乳腺癌细胞株MMP-2、MMP-9 mRNA的表达,而MDA-MB-231细胞对nimesulide更敏感,这种作用是COX-2非依赖性途径,为nimesulide用于转移乳腺癌的治疗与预防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9.
[目的]了解前哨淋巴结(SLN)转移的镜下表现,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2001年3月~2005年3月对5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从SLN淋巴结包膜侵犯、癌细胞分布、转移灶大小、淋巴管栓塞四个方面比较腋窝非前哨淋巴结(ANSLN)阳性组与ANSLN阴性组SLN的病理表现差异。[结果]18例SLN转移病例中,ANSLN阳性9例,ANSLN阴性9例。ANSLN阳性组中88.89%SLN镜下癌细胞呈弥漫性散在分布,占据整个淋巴结切面面积的50%以上。ANSLN阴性组中SLN100%呈彼此孤立的巢状分布,各转移灶面积总和不超过整个淋巴面积2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SLN内癌细胞的分布特征和转移灶大小可能是腋窝非前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