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9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4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9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大肠癌肠道外少见表现5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临床上大肠癌常以大便习惯性改变、腹痛、腹块和肠梗阻等症状就医,然而,少数患者却以罕见症象为首发,给临床诊治带来困难,极易导致错误诊治。分析我们两院近数年来诊治928例大肠癌中,有5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末端回肠外置(不切开)在直肠癌手术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行末端回肠外置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9例患者均经手术切除病灶Ⅰ期吻合,末端回肠外置。术后发生吻合口漏3例,予切开外置回肠造口,3个月后Ⅱ期手术回纳造瘘口;其余16例外置肠管处平均1个月后完全上皮化,未出现并发症。结论:末端回肠外置制作和回纳简单,手术并发症少,在直肠癌术后一旦发生吻合口漏,可以立即在体外切开外置的末端回肠,使肠内容物改道,促进漏口愈合,避免了短期内二次手术打击,对外观要求不高且未发生并发症的老年患者可以终生无需再次手术回纳,特别是在老年患者中有临床推广价值。[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13.
方阳  张筱骅  夏建福 《中国医刊》2012,47(10):59-61
目的 探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ER-2)及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选取经手术切除的60例结直肠癌标本中切取的癌组织和距癌灶10~15cm的其癌旁正常肠组织,进行病理切片.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结直肠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HER-2和 TOPOⅡ的表达水平,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ER-2在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67%和10.00%,差异有显著性,HER-2在结直肠癌表达水平与分化程度、淋巴结累及情况、病理分期有关;TOPOⅡ在结直肠癌与癌旁正常组织表达率分别为55.00%和11.67%,差异有显著性,结合临床病理因素,TOPOⅡ表达水平仅与淋巴结有无转移、病理分期存在相关性;TOPOⅡ与HER-2蛋白表达水平在结直肠癌中存在正相关.结论 HER-2与TOPOⅡ两者在结直肠癌正相关表达,表明两者在结直肠癌的发生、侵袭和转移起着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双侧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频率及方式,提供最佳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分析2006年3月至2008年8月58例双侧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的性状,颈部淋巴结转移频率、方式及外科治疗.结果 58例患者中行双侧甲状腺腺叶全切除44例.一侧腺叶全切除加对侧腺叶次全切除14例.颈中央区(Ⅵ区)淋巴结清扫加双侧颈内静脉淋巴结链(Ⅱ、Ⅲ、Ⅳ区)切开探查47例,颈Ⅵ区淋巴结清扫加单侧颈部淋巴结清扫10例,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1例.患者肿瘤平均直径为(6.28±2.23)mm,共26例(44.8%)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双侧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具有明显颈部淋巴结转移倾向(P<0.05).88.5%(23/26)患者仅有颈Ⅵ区淋巴结转移,3.8%(1/26)发生颈内静脉旁Ⅱ、Ⅲ、Ⅳ区跳跃性转移;7.7%(2/26)发生颈Ⅵ区伴其他区域转移.结论 双侧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具有很高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颈Ⅵ区是淋巴结转移好发部位,对于双侧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应进行常规颈Ⅵ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5.
结肠癌误诊为阑尾炎临床上并非罕见。本院自1960~1986年共遇到20例,占结肠癌手术的7.27%(20/275),现就本组病例误诊原因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结肠癌性肿块伴感染本组13例,女4例,男9例,年龄24~65岁,平均45.6岁。13例均有腹痛、右下腹肿块伴局限性腹膜炎,  相似文献   
16.
乳腺癌病人甲状腺变化的初步探讨王怡淳,张筱骅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32500)乳癌病人血清中甲状腺激素水平紊乱已引起一些学者关注。但其甲状腺的变化报导甚少。本文就乳腺癌病人的甲状腺变化及与乳腺癌病期关系作初步探讨。临床资料一、观察对象及方法:为1985...  相似文献   
17.
DD3 mRNA在前列腺癌组织中定量表达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DD3基因在前列腺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21例前列腺癌(PCa)组织、27例非前列腺部位的肿瘤组织、3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和15例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的DD3的表达进行了定量分析,用ROC曲线对DD3 mRNA诊断PCa的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27例非前列腺组织中均未检测到DD3基因的表达。DD3在PCa组、BPH组和正常前列腺组表达量的中位数分别为7.2×106、2.5×104、1.5×104拷贝/mg组织。PCa组较BPH组和正常前列腺组DD3的表达量显著增高(P<0.01),而BPH组和正常前列腺组间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DD3表达量与临床分期和分化程度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DD3 mRNA曲线下面积(AUC-ROC)为0.937(95%CI:0.879~0.995)。当临界值为1.4×105拷贝/mg组织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阳性拟然比(+LR)、阴性拟然比(-LR)分别为90.5%、85.0%、86.7%、76.0%、94.3%、6.03和0.11。结论:DD3 mRNA的表达仅限于前列腺组织,具有良好的组织特异性。DD3 mRNA表达在PCa组织中显著升高,在正常前列腺和BPH组织中差异无显著性。DD3 mRNA可作为PCa诊断的良好标志物,在PCa早期诊断、微转移诊断、预后判断、指导治疗等方面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DD3 mRNA和PSA mRNA在前列腺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诊断前列腺癌(PCa)的价值。方法荧光定量RT—PCR法分析21例PCa组织、3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DD3 mRNA和PSA mRNA的表达,ROC曲线对DD3 mRNA、PSA mRNA和DD3 mRNA/PSA mRNA比值诊断PCa的价值进行分析。结果PCa组织中DD3 mRNA、PSA mRNA表达量和DD3 mRNA/PSA mRNA比值均显著高于BPH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临床分期和分化程度之间DD3 mRNA、PSA mRNA和DD3 mRNA/PSA mRNA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D3 mRNA、PSA mRNA和DD3 mRNA/PSA mRNA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7、0.755和0.839。当DD3 mRNA、PSA mRNA和DD3 mRNA/PSA mRNA临界值分别为1.4×105拷贝/mg组织、3.0×107拷贝/mg组织和5.0×10-3时,敏感性分别为90.5%、81.0%和81.0%,特异性分别为85.0%、62.0%和66.7%。若将DD3 mRNA和PSA mRNA联合用于PCa的诊断,其特异性与DD3 mRNA相同,为85.0%,敏感性可达100.0%。结论PCa组织中DD3 mRNA和PSA mRNA表达量均增加,但组织中DD3 mRNA的定量检测更具诊断价值,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诊断敏感性,对PCa的诊断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30例直肠癌忠者及20例正常人进行血清T_3T_4含量测定,测定结果:直肠癌组T_3平均为85.17±19.38ng/dl,正常组为137.95±28.62ng/dl,两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30例直肠癌病例,其中根治组20例,平均T_3含量为96.25±9.98ng/dl,未根治组10例,T_3含量为63.±13.47ng/dl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本实验结果表明:直肠癌患者血清T_3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而且直肠癌患者血清T_3<76.47ng/dl时,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0.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异常已引起了临床工作者注意。但有关与胃溃疡性病变的关系尚未见报道。本文通过对胃良性溃疡、恶性溃疡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观察,试图评价其对这类疾病的临床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