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35篇 |
免费 | 161篇 |
国内免费 | 12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7篇 |
儿科学 | 7篇 |
妇产科学 | 17篇 |
基础医学 | 105篇 |
口腔科学 | 37篇 |
临床医学 | 386篇 |
内科学 | 202篇 |
皮肤病学 | 9篇 |
神经病学 | 35篇 |
特种医学 | 77篇 |
外科学 | 113篇 |
综合类 | 651篇 |
预防医学 | 273篇 |
眼科学 | 23篇 |
药学 | 340篇 |
5篇 | |
中国医学 | 375篇 |
肿瘤学 | 5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1篇 |
2023年 | 100篇 |
2022年 | 123篇 |
2021年 | 147篇 |
2020年 | 93篇 |
2019年 | 110篇 |
2018年 | 102篇 |
2017年 | 51篇 |
2016年 | 75篇 |
2015年 | 58篇 |
2014年 | 119篇 |
2013年 | 135篇 |
2012年 | 154篇 |
2011年 | 172篇 |
2010年 | 148篇 |
2009年 | 146篇 |
2008年 | 156篇 |
2007年 | 131篇 |
2006年 | 115篇 |
2005年 | 81篇 |
2004年 | 64篇 |
2003年 | 64篇 |
2002年 | 47篇 |
2001年 | 41篇 |
2000年 | 35篇 |
1999年 | 29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针对程序性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蛋白1配体1(PD-1/PD-L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等免疫检查点分子的抑制剂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成功应用,开辟了肿瘤免疫治疗的全新领域。近年来,如何维持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活性始终是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热点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自然杀伤(NK)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正在被逐步阐明。NK细胞在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中都发挥关键作用,具有多种细胞毒作用机制,并能够通过产生细胞因子调节免疫反应。NK细胞作为肿瘤微环境中重要的效应细胞之一,其活化、增殖和杀伤效应依赖于多种受体间活化与抑制信号的协调与平衡,不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表达限制,是T细胞肿瘤免疫治疗策略的重要补充手段。我们着重总结了基于NK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策略,并讨论了NK细胞免疫卡控分子作为新的肿瘤免疫治疗靶点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2.
93.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标准剂量和超治疗剂量对Q-T间期延长的影响。方法对60例利奈唑胺标准剂量治疗(600毫克,每12小时静点)住院患者进行12导联的心电图检查并观察Q-T间期的变化,并与50例利奈唑胺超治疗剂量(1200 mg,每12 h静点)及60例未应用利奈唑胺健康人员对比,以研究应用利奈唑胺治疗的患者Q-T间期的变化及其意义。结果利奈唑胺标准剂量治疗组及利奈唑胺超治疗剂量组的平均Q-T间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利奈唑胺标准剂量治疗组及利奈唑胺超治疗剂量组的平均Q-T间期比较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奈唑胺治疗组Q-T间期较对照组延长,使用利奈唑胺时注意监测心电图。 相似文献
94.
目的 采用药物定量脑电图研究左乙拉西坦对人类脑电活动的影响.方法 12名健康人(男女各6人,平均年龄26岁,平均体重62 kg,平均身高1.67 m)一次性口服左乙拉西坦1 g,分别于服药前,服药后1、1.5、2、3、4、6、7、8、12、24 h采集脑电信号,每次时程均为180 s.将脑电信号按频率分为δ(0.5~3.9 Hz),θ(4.0~7.9 Hz),α1(8.0~8.9 Hz),α2(9.0~10.9 Hz),α3(11.0~13.9 Hz),β(14.0~30.0 Hz)频段.将每次采集的脑电信号选取无伪差部分30 s分频段计算双额,双枕功率值.用Wilcoxon配对法检验药后各时间点功率与药前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服药后双额、枕部α1、β频段功率显著升高,双侧基本对称.服药后α2频段功率在双额部无明显变化;双枕以服药后6 h为界呈双峰样升高.左额部α1频段功率在服药后1.5 h(18.8950,Z=-3.059,P=0.002),右额部α1频段功率在服药后3 h(18.6150,Z=-2.981,P=0.003),左枕部α1频段功率在服药后1. 5、2、3、4 h(分别为61.0233、53.9425、47.6192和51.8250,Z=-3.059、-3.059、-2.903和-3.059,均P<0.01),右枕部α1频段功率在服药后1、1.5、2、3 h(分别为53.5358、56.8092、50.3500和47.1733,Z=-2.903、-3.059、-3.059和-2.981,均P<0.01),左枕部α2频段功率在服药后3 h(73.5450,Z=-3.059,P=0.002),右枕部α2频段功率在服药后1、3 h(80.6808、87.1750,Z=-2.903、-3.059,P=0.004、0.002),左额部β频段功率在服药后3 h(3.8000,Z=-3.059,P=0.002),右额部β频段功率在服药后1.5、2、3 h(分别为4.0408、4.3217和4.1050,Z=-2.903、-3.059和-3.061,均P<0.01),左枕部β频段功率在服药后3 h(9.1408,Z=-3.059,P=0.002),右枕部β频段功率在服药后1.5、3 h(分别为8.9267和9.3033,Z=-2.981、-2.981,均P=0.003)与服药前相同电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左乙拉西坦对人类的脑电背景活动有影响,且与其他抗癫痫药不同.Abstract: Objective The quantitative pharmacoelectroencephalography ( QPEEG ) of many antiepileptic drugs (AEDs), such as carbamazepine, valproic acid, phenobarbital and topiramate but not levetiracetam (LEV), have been studied.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LEV on QPEEG. Methods One dose of LEV at l g was administrated to 12 healthy adults (6 males, average age at 26 years, average height at l.67 m). The EEG samples (of 180 seconds each) were obtained prior to and at regular intervals ( 1, 1.5, 2, 3, 4, 6, 7, 8, 12, 24 hours)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LEV. The EEG activity was processed with the power spectral analysis and separated into different frequency bands. The absolute powers of both occipital and frontal lobes were calculated through 30 seconds epochs without artifacts for each recording. The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baseline pre-drug control and each post-drug assessment was evaluated by the Wilcoxon matched-paired rank test. Results The power of α1-band and β-band increased bilaterally over both frontal and occipital lobes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LEV. There was no change of α2-band over bilateral frontal lobes, but increased in double peaks shape with the low point at the 6 hours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The power of α1-band showed the significant change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at the 1.5 hours (18.8950, Z= -3.059, P=0.002) in the left front, 3 hours (18.6150, Z= -2.981, P =0.003)in the right front, 1.5, 2, 3 and 4 hours (61.0233, 53.9425, 47.6192 and 51.8250 respectively, Z =-3.059, -3.059, -2.903 and -3.059, all P < 0.01 ) in the left occipital, and 1, 1.5, 2 and 3 hours (53.5358, 56.8092, 50.3500 and 47.1733 respectively, Z = -2.903, -3.059, -3.059 and -2.981,all P < 0.01 ) in the right occipital. The power of α2-band showed the significant change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at the 3 hours (73.5450, Z = - 3.059, P = 0.002) in the left occipital, and 1, 3 hours (80. 6808 and 87. 1750, Z = -2.903 and - 3.059, P = 0.004 and 0.002 respectively ) in the right occipital. The power of β-band showed the significant change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at the 3 hours (3.8000, Z = -3.059, P = 0.002) in the left front, 1.5, 2 and 3 hours (4.0408, 4.3217 and 4. 1050,Z= -2.903, -3.059 and -3.061, all P<0.01) in the right frontal, 3 hours (9.1408, Z= -3.059,P =0.002) in the left occipital, and 1.5, 3 hours (8.9267 and 9.3033, Z = -2.981 and -2.981, both P = 0.003) in the right occipital. Conclusions LEV can change the background activity of QPEEG. The change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other AEDs. 相似文献
95.
目的:研究健康女性阴道乳杆菌对阴道常见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体检中心18~45岁的育龄期健康女性17例,从其阴道分泌物中分离、纯化乳杆菌并进行鉴定。采用spot on lawn和双层牛津杯法筛选出对粪肠球菌、微小消化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白假丝酵母菌有抑制作用的阴道乳杆菌菌株。测定乳杆菌的生长曲线及代谢物内的乳酸含量。将乳杆菌与白假丝酵母菌共培养,观察乳杆菌菌体和菌液粗提物在抑制白假丝酵母菌的过程中各自所起的作用。结果:17例健康女性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出23株乳杆菌,其中6株具有抑菌作用,分别是加氏乳杆菌、詹氏乳杆菌、阴道乳杆菌、卷曲乳杆菌、发酵乳杆菌和德氏乳杆菌,其中加氏乳杆菌增殖能力较强,詹氏乳杆菌最弱。6株乳杆菌代谢物内乳酸的含量不同,发酵乳杆菌最高为(2.72±0.035)mg/ml,卷曲乳杆菌和德氏乳杆菌较低,分别为(2.14±0.035)mg/ml和(2.13±0.025)mg/ml。加氏乳杆菌、詹氏乳杆菌、阴道乳杆菌的菌液、菌体及菌液粗提物均可以抑制白假丝酵母菌的生长(P≤0.05);发酵乳杆菌和德氏乳杆菌的菌液和菌体可以抑制白假丝酵母菌的生长(P≤0.05);卷曲乳杆菌对白假丝酵母菌则无抑制作用。结论:健康女性阴道乳杆菌的多个菌株均具有抑制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微小消化链球菌或白假丝酵母菌的功能。詹氏乳杆菌粗提物中细菌素类物质和过氧化氢的联合作用可以抑制白假丝酵母菌,加氏乳杆菌和阴道乳杆菌主要依靠过氧化氢起作用。乳杆菌产生的乳酸没有发挥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96.
放射性碘标记RC-160对A549-hSSTR2细胞受体内化及杀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125I-伐普肽(RC-160)对转染人生长抑素2型受体(hSSTR2)基因的肺腺癌A549细胞(A549-hSSTR2)受体内化的规律,以及^125I-RC-160对A549-hSSTR2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采用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法,以^125I-RC·160为放射性配基,测定A549-hSSTR2细胞及未转染hSSTR2基因的A549(A549-pc3)细胞与^125I-RC-160在37℃温育不同时间(0.25,0.5,1,4,8,20和24h)的内化率;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不同浓度^125I-RC-160、Na ^131I、RC-160对A549-hSSTR2细胞及A549-pc3细胞作用24,48,72和96h的杀伤作用。结果37℃条件下温育,^125I—RC-160迅速与A549-hSSTR2受体结合并使受体发生内化。在温育1h时,A549-hSSTR2细胞结合(膜结合+内化)的放射性计数为总计数的(18.2±1.9)%,明显高于A549-pc3组[(5.7±1.4)%,P〈0.01]。1h后,A549-hSSTR2细胞膜受体内化率(内化部分放射性计数与总放射性计数比)随时间的延长继续增加,膜结合率(膜结合部分放射性与总放射性计数比)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至24h时,受体内化率达(13.0±1.1)%,膜结合率为(3.9±2.2)%。^125I-RC-160对A549-hSSTR2细胞的杀伤作用较对A549-pc3细胞明显增强,并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在96h时,3700kBq/ml ^131I-RC-160对A549-hSSTR2的抑制率达(78.8±5.9)%。结论^125I-RC-160可以使转染hSSTR2基因的细胞膜受体内化;^131 I-RC-160对A549-hSSTR2细胞的杀伤作用较强,这为外源性受体基因介导核素靶向性内照射治疗肿瘤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7.
目的评价腹腔镜和同期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在肿瘤学结果的差异;观察腹腔镜形态学下结直肠解剖标志及关键血管区域淋巴清扫程度。方法连续地将符合纳入研究标准的50例结直肠癌患者分别进入腹腔镜组(LO组,27例)和开腹组(CO组,23例),前瞻性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学结果;观察腹腔镜形态学下解剖标志及血管区骨骼化,评价区域淋巴清扫效果。结果LO组平均手术时间略短于CO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组术中失血量显著少于CO组;两组外科肿瘤学结果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切缘均阴性;腹腔镜形态下特殊恒定的解剖标志利于选择合适的解剖学平面及融合筋膜间隙进行游离从而实施可靠、安全的完整肿块切除、血管骨骼化及关键区域淋巴结清扫;腹腔镜组患者术后与开腹组相比,术后前3天内腹腔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功能恢复指标及总住院时间均显著减少(P〈0.05)。结论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安全、可行,达到同等肿瘤学根治效果;腹腔镜形态学下观察发现肿块切除完整,血管解剖结构清晰,区域淋巴清扫满意;平均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机体功能恢复快,总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98.
目的 比较抗抑郁药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或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并探讨两者对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0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rTMS治疗组和MECT治疗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2周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临床记忆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及认知功能改变,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生命体征、体格检查、心电图、脑电图评价安全性.结果 两组患者HAMD总分、认知障碍因子分在治疗1周、2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rTMS组总分及各因子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MECT组指向记忆、无意义图形再认、人像特点回忆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MECT组患者的临床记忆量表总分、指向记忆、图像自由回忆、人像特点回忆评分均显著低于rT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两组恶心、呕吐、头痛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CT组主诉记忆力下降者比例高于rTMS组(P<0.05).结论 rTMS与MECT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相当,rTMS对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优于MECT. 相似文献
99.
[目的]研究兔前软骨干细胞PSCs,(precartilagious stem cells)的分离、培养方法及增殖、表型特征,为细胞移植治疗椎间盘退变,提供合适的种子细胞.[方法]取胎兔骨骺周围软骨膜(LaCroix环)中的细胞进行原代培养,然后采用免疫磁珠分离系统分选纯化PSCs.体外培养,传代,冻存复苏,绘制生长曲线,观察细胞特性.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RT-PCR等方法鉴定纯化后的PSCs.[结果]免疫磁珠分离可获得纯度较高的兔PSCs,培养后成活率高,细胞状态良好.细胞冻存复苏后,细胞增殖速度、细胞形态及表面标志物无明显变化.免疫组化、免疫荧光、RT-PCR等方法鉴定后,细胞都有明显的PSCs表面特异性标记物的表达.[结论]PSCs存在于LaCroix环中,免疫磁珠分离法得到的PSCs,体外培养条件下,细胞增殖较快,生物学特性稳定. 相似文献
100.
酒石酸布托啡诺不同用药方法用于甲状腺手术镇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及不同用药方法酒石酸布托啡诺对全凭静脉麻醉下甲状腺手术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66例择期行甲状腺手术的女性患者,年龄18~65岁,体重45~70 kg,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三组.切皮前10 min分别给予酒石酸布托啡诺0.02 mg/kg静脉注射(Ⅰ组);0.02 mg/kg肌肉注射(Ⅱ组);0.03 mg/kg肌肉注射(Ⅲ组).行喉罩插入全凭静脉麻醉,术后1、2、4、6、8、12、24 h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手术部位的疼痛,舒适评分法(BCS)评价咳嗽时疼痛,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Ⅰ组、Ⅲ组术后1、2、4、6、8、12 h的镇痛效果优于Ⅱ组(P<0.05);BCS评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中有1例术后1 h内出现呼吸频率为8次/分;术后嗜睡及头晕Ⅰ组高于Ⅱ组、Ⅲ组(P<0.05);Ⅱ组有5例患者术后12 h内追加镇痛药物.明显高于Ⅰ组、Ⅲ组(P<0.05).结论 在全凭静脉麻醉下甲状腺手术患者给予0.03 mg/kg酒石酸布托啡诺肌肉注射可达到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