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73篇 |
免费 | 221篇 |
国内免费 | 16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8篇 |
儿科学 | 12篇 |
妇产科学 | 15篇 |
基础医学 | 139篇 |
口腔科学 | 21篇 |
临床医学 | 360篇 |
内科学 | 298篇 |
皮肤病学 | 25篇 |
神经病学 | 36篇 |
特种医学 | 100篇 |
外科学 | 501篇 |
综合类 | 838篇 |
预防医学 | 244篇 |
眼科学 | 34篇 |
药学 | 375篇 |
13篇 | |
中国医学 | 262篇 |
肿瘤学 | 6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0篇 |
2023年 | 119篇 |
2022年 | 144篇 |
2021年 | 162篇 |
2020年 | 104篇 |
2019年 | 118篇 |
2018年 | 111篇 |
2017年 | 70篇 |
2016年 | 77篇 |
2015年 | 94篇 |
2014年 | 152篇 |
2013年 | 160篇 |
2012年 | 194篇 |
2011年 | 168篇 |
2010年 | 155篇 |
2009年 | 226篇 |
2008年 | 164篇 |
2007年 | 162篇 |
2006年 | 124篇 |
2005年 | 153篇 |
2004年 | 80篇 |
2003年 | 91篇 |
2002年 | 103篇 |
2001年 | 71篇 |
2000年 | 80篇 |
1999年 | 43篇 |
1998年 | 32篇 |
1997年 | 30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64年 | 2篇 |
1959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31.
目的 在了解上海市女性骨密度(BMD)变化规律基础上,探讨使用不同年龄段峰值BMD作为诊断标准时,比较骨质疏松检出率的差异.方法 采用Hologic QDR-2000双能X线吸收仪测量3 390例20~84岁女性腰椎1-4(L1-4)后前位和左侧股骨近端(Total、Neck、Troch和Inter)BMD值,确定峰值BMD出现的年龄段,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骨质疏松检出率.结果 以5岁年龄段分组分析显示:L1-4峰值BMD出现在30~34岁年龄段,为0.989g/cm2,股骨近端各部位峰值BMD均出现在20~24岁年龄段,分别为0.878 g/cm2、0.806 g/cm2、0.655 g/cm2和1.019 g/cm2;以上述峰值BMD作为标准时,2 317例50~84岁妇女L1-4、Total、Neck、Troch和Inter骨质疏松检出率分别为42.2%、15.1%、13.4%、9.4%和13.1%.而以20~39岁年龄段BMD作为峰值分析显示:L1-4、Total、Neck、Troch和Inter均值BMD分别为0.962 g/cm2、0.844 g/cm2、0.776 g/cm2、0.626 g/cm2和0.984 g/cm2;2 317例50~84岁妇女L1-4、Total、Neck、Troch和Inter骨质疏松检出率分别为29.3%、18.3%、14.9%、16.0%和16.1%.以5岁年龄段分组与以20~39岁年龄段BMD作为峰值比较,骨质疏松检出率在L1-4、Total、Troch、Inter部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Neck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以不同年龄段BMD作为峰值时,骨质疏松检出率存在差异,临床以BMD来诊断骨质疏松时,应关注该问题. 相似文献
32.
目的在大鼠心肌梗死部位植入微囊化重组中华仓鼠卵巢(chinese hamster ovary,CHO)细胞,观察其分泌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是否可以促进心肌梗死部位的血管新生,改善心功能。方法通过质粒转染的方法构建可以分泌VEGF的重组CHO细胞系,用微囊包裹,观察微囊内细胞的生长及分泌情况。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将48只8周龄SD雄性大鼠分成微囊化细胞移植组(MC—CHO组)、单纯细胞移植组(CHO组)、空微囊移植组(MC组)和无血清培养基移植组(对照组),每组12只。移植3周后检测心功能改善情况,病理切片观察微囊结构及囊内细胞存活情况,注射部位微血管计数比较促血管新生效果。结果体外检测可见重组CHO细胞在微囊生长迅速,第8d时培养上清中VEGF达3852pg/ml;移植3周后MC—CHO组左心室大小和心功能明显好于其它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微血管密度MC—CHO组较CHO组、MC组和对照组明显增加(22.3±3.1vs.15.6±2.8,11.4±2.5和13.2±2.7个/每高倍视野,P〈0.05);组织学检查可见微囊结构完整,内有存活且具有分泌功能的CHO细胞。结论微囊化重组CHO细胞移植可促进大鼠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33.
大鼠原位肝脏低温灌注和复流模型的建立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建立一种大鼠肝脏原位低温灌注再复流模型,用于离体及活体供肝肝切除术的研究。方法大鼠78只,分成4组,A、B组分别用乳酸林格氏液和自制灌注液灌注,C组仅行全肝血流阻断,D组作正常对照。脾静脉和右肾上腺静脉分别作为灌注液流入和流出道,行在体原位低温灌注,观察再复流后对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的影响。结果C组再复流2h和6h血清透明质酸浓度为(250.0±24.1)μg/L、(290.4±37.0)μg/L,分别高于A组(142.9±30.1)μg/L、(200.0±17.5)μg/L,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B组浓度为(63.3±16.2)μg/L、(62.1±14.6)μg/L,与A组相比浓度更低(P<0.01)。结论该模型方法简单,易成功,可用于离体和活体供肝肝切除防止肝脏损伤的研究。 相似文献
34.
近年来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胰腺颈、体部良性病变时有发现。我们于2006年1~5月收治2例胰腺颈、体部黏液性囊腺瘤,行胰腺中部切除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5.
我国甲状腺癌的临床发现率近年呈上升趋势,其主要治疗手段是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但长期以来对甲状腺癌的手术切除范围尚存有争议。不同病理类型甲状腺癌的外科治疗原则不同,本文对其外科治疗现状作一评述,旨在提倡甲状腺癌手术治疗的规范化。1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乳头状 相似文献
36.
对术前或术中检查中央区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否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pCND)目前还存在争议性。尽管pCND对cN0 PTC病人长期存活率、复发率和术后甲状腺球蛋白的影响仍不明确,但能够清除中央区潜在的转移淋巴结,有利于手术的彻底性和降低再手术时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术后准确分期和合理选择放射性碘治疗,并对颈侧方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2012年我国《甲状腺结节及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及国内学者主流观念,推荐对cN0 PTC病人行病灶同侧的pCND。在行pCND时,应该确保手术范围的规范,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7.
38.
目的探索慢性肾脏病(CKD)非透析患者高尿酸血症特点。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1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肾内科住院的909例非透析的CKD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性别、年龄及CKD分期进行分组并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卡方检验比较组间尿酸水平或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的差别,同时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比较尿酸水平与相关生化指标间关系。结果 CKD 1期至5期患者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分别为19. 92%、35. 10%、61. 31%、71. 77%、76. 73%、75. 26%,患病率逐渐升高,CKD 3期以后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超过60%;以不同性别进行分组比较,发现在不同CKD分期中,男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均高于女性;基于年龄进行分层分析,发现随着患者年龄增加,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逐渐升高,其中80岁以上患者的患病率高达55. 38%。对不同CKD分期患者的尿酸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发现,CKD 3a期与3b期患者的尿酸水平无显著差别(P 0. 05),CKD 3a期患者的尿酸水平显著低于4期及5期(P 0. 01),但CKD 3b期与4期及5期患者的尿酸水平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 0. 05)。对患者的尿酸水平与其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尿酸与血红蛋白、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呈负相关(r=-0. 209,P 0. 01; r=-0. 125,P 0. 01);与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血肌酐、年龄呈正相关(r=0. 508,P 0. 01; r=0. 424,P 0. 01; r=0. 381,P 0. 01; r=0. 233,P 0. 01)。结论 CKD非透析患者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随CKD进展及年龄增长而升高,男性CKD患者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高于女性,高尿酸血症与肾损伤标志物及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9.
40.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HepG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epG2细胞,采用不同浓度(0.1、0.2、0.3、0.4、0.5、0.6、0.7、0.8和1.0 mmol·L-1)H2O2诱导HepG2细胞损伤。将HepG2细胞分为空白组、对照组、损伤组、人参皂苷对照组和人参皂苷保护组。10、20和40μmol·L-1人参皂苷RH1、F1、RD、RO和RE分别孵育细胞3 h,H2O2损伤2 h,采用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CAA法检测细胞抗氧化活性,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FH-DA)荧光探针法检测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WST-1法检测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H2O2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4 mmol·L-1。与损伤组比较,10、20和40μmol·L-1人参皂苷RH1、F1、RD、RO和RE预处理后,H2O2诱导氧化损伤的HepG2细胞存活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人参皂苷F1保护组细胞存活率升高最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较,10、20和40μmol·L-1人参皂苷RH1、F1、RD、RO和RE保护组HepG2细胞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参皂苷F1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为(15.82±0.82)μmol·L-1,CAA当量为(1 275.20±33.90)μmol TE/100 μmol·L-1人参皂苷F1。与对照组比较,损伤组细胞中ROS水平明显升高(P<0.05),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与损伤组比较,人参皂苷F1保护组细胞中ROS水平明显降低(P<0.05),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结论:人参皂苷F1通过提高细胞抗氧化能力,降低细胞中ROS水平,提高细胞SOD活性对H2O2诱导的HepG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