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5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23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8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267篇
内科学   56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37篇
特种医学   64篇
外科学   119篇
综合类   294篇
预防医学   94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159篇
  2篇
中国医学   66篇
肿瘤学   4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61.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诊断中枢系统疾病中的用途。方法 86例临床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包括超急性及急性期脑梗死40例,脑肿瘤32例,脑白质疏松7例,多发性硬化4例,脑中毒3例以及作为正常对照的健康志愿者9例均经常规磁共振序列和DWI、DTI检查,对患侧和健侧大脑白质纤维束感兴趣区各向异性分数(FA)值进行定量分析,获得方向编码彩色(DEC)图和黑白各向异性(FA)图,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I)显示脑白质纤维束走形方向、损伤、受压、移位等情况。结果健康组不同部位的脑白质的FA值不同,但大脑半球两侧的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急性(发病后小于6 h)脑梗死区白质FA值与对侧相比轻度增高或降低,急性期(发病后6~72 h)脑梗死区白质FA值显著减低,FA图为低信号,健侧脑白质为高信号,均有明显差别。良恶性脑肿瘤FA值仅在瘤周水肿区的比较中有统计学差异,FA图肿瘤实质为稍低信号,中心坏死及周围水肿表现为低信号。脑白质病变和正常对照组感兴趣区测量FA值,病变区FA值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TI可无创且清晰地显示白质纤维束走行方向及分布情况,对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有重要用途。  相似文献   
62.
原发性胆囊癌是肝外胆道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恶性程度较高,手术切除率较低,预后较差。胆囊癌的相对危险因素包括女性绝经年龄晚、行经时间长,生育次数多,高龄,胆囊腺瘤,胆囊腺肌症,Ⅱ型糖尿病,吸烟,饮食习惯及职业因素等。但最高危因素为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导致的感染和炎症。因此,针对高危患者,进行预防性胆囊切除术成为必要。对于胆囊癌,其治疗同样以手术治疗为主,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对根治性手术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胃食管连接部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总结该处淋巴结清扫的范围.方法 回顾手术治疗198例胃食管连接部腺癌患者的手术方式、Siewert分型、病理分期及各组淋巴结转移情况,探讨淋巴结转移的规律.结果 198例患者均行胸、腹两野淋巴结清扫术,淋巴结转移度为27.99%,淋巴结转移率为66.67%.淋巴结逐站转移130例,占98.48%(130/132例),跳跃式淋巴结转移1.52%(2/132例),分别转移置胃左动脉及腹腔干周围和隆凸下区.Ⅰ、Ⅱ型各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隆凸下淋巴结(6.25%、3.33%)、胸下段食管旁及下纵隔淋巴结( 25.00%、14.67%)、贲门右淋巴结(47.92%、52.00%)、贲门左淋巴结(31.25%、36.67%)、胃小弯淋巴结(43.75%、43.33%)、胃大弯淋巴结(27.08%、22.00%)、胃左动脉旁及腹腔干周围淋巴结(27.08%、30.00%).T1 +T2期者淋巴结转移率40.43%,T3+T4期者淋巴结转移率74.83%,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iewert Ⅰ型纵隔淋巴结转移率(27.08%)显著高于SiewertⅡ型者(14.67%),两者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iewert Ⅰ、Ⅱ型胃食管连接部腺癌有明显的胸、腹双向转移的趋势,应行胸、腹两野淋巴结清扫术,改良左胸切口能满足手术需要.  相似文献   
64.
目的:了解布地奈德混悬液和沙丁胺醇溶液联合雾化吸入佐治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将92例肺炎患儿分为2组,观察2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在气喘缓解、肺部哮鸣音消失及住院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及沙丁胺醇溶液在肺炎的治疗中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5.
目的 观察对猪乳腺行微波消融(MWA)的最佳模式。方法 分别对4只猪以不同模式行MWA:模式1为约400 J能量+5 mm针型,模式2为约400 J能量+3 mm针型,模式3为约1 000 J能量+3 mm针型,模式4为约2 000 J能量+3 mm针型;比较不同模式下消融灶超声表现及病理特征(仅对模式2、3、4消融灶切开送病理)和消融致皮肤热损伤发生率。结果 MWA前及以模式1~4行MWA后,猪乳腺硬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0.281,P=0.009);MWA后乳腺硬度均明显高于MWA前(P均<0.05),模式1消融灶硬度明显大于模式2~4(P均<0.05)。超声造影显示消融灶长径为(21.24±3.68)mm,与大体标本所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5);宽径为(9.43±1.50)mm,大于大体标本所见(P=0.001)。大体标本显示,模式2、3、4之间,消融灶长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模式1行MWA后猪皮肤见3处红肿、1处水泡,以模式4行MWA后见3处红肿、2处水泡,模式2、3均未见皮肤热损伤;各模式间皮肤热损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低能量+3 mm发射前端针型为MWA用于猪乳腺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66.
张雪燕  陈云超  张晖  高虹 《右江医学》2013,41(1):134-135
<正>麻醉诱导间是为了减少接台手术准备时间而设立,可在此为接台手术患者进行静脉留置针置管、硬膜外置管、深静脉置管、动脉置管等,有效地提高手术的接台效率,缩短手术周转时间,节省手术医生等待手术的时间,提高手术间的周转率。但由于在麻醉诱导间进行这些操作之时,患者处于清醒状态,又没有亲人的陪护,同时由于接台手术时间的不确定,较长时间的禁食,患者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烦  相似文献   
67.
分析门诊输液患者的不良反应。方法 2011年1—10月我院门诊输液10116例次,发生不良反应5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5例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其中急性胃肠炎2例,均给予左氧氟沙星,1例发生过敏反应,1例出现皮疹、寒战;上呼吸道感染1例,给予头孢曲松钠,出现胃肠反应、发热;椎底动脉供血不足1例,给予红花注射液,给予发热、寒战;颈椎病1例,给予红花注射液,出现过敏反应。1例住院治疗痊愈,其余4例在门诊予以更换液体、抗过敏、吸氧、护理干预等当天好转。结论门诊输液患者应严密观察其是否发生不良反应,掌握输液适应证和禁忌证,如果发生不良反应尽快给予处理。  相似文献   
68.
胃食管交界癌不同手术入路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胃-食管交界癌不同入路优缺点,探讨不同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方法:对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6月~2007年7月间胃-食管交界处癌95例患者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记录各手术入路组0.0患06)者,的但临术床后指心标肺并,并发行症统的计几分率析低比于较另。两结种果入:路经(腹P=入0.0路61术),前上严切重缘合阳并性症者显4例著(高12于.1%经)左,高胸于组胸和腹胸联腹合联组合(组9.(5%P)=和经左胸组(0)。手术时间与经左胸径路相似,但显著低于经胸腹联合入路(P〈0.001)。经左胸入路下切缘阳性率为7.3%(3/41),下纵隔淋巴结清扫与经腹入路组及经胸腹联合入路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经左胸、胸腹联合及经腹入路检出下纵隔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41.5%、23.8%、3.0%(P=0.001)。结论:对于心肺功能耐受进胸手术者,左胸入路多能满足病变切除范围及常规淋巴结清扫的需要。对于高龄、心肺功能下降患者应尽量避免胸腹联合入路。对于需行全胃切除或联合脏器切除的患者,Ⅲ型者可先进腹探查,根据探查情况选择是经腹还是经胸腹联合入路,Ⅰ、Ⅱ型者应直接使用胸腹联合入路。  相似文献   
69.
MGMT与hMLH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肿瘤修复基因蛋白产物MGMT、hMLH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检测96例胃癌切除标本中MGMT和hMLH1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两者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MGMT和hMLH1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4%(71/96)和65.6%(63/96).MGMT and hMLH1的表达在胃癌组织学分类、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以及术后有无复发或远处转移等临床指标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的表达在年龄、性别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endall's tau-b相关分析显示,MGMT与hMLH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370,P<0.000 5.胃癌组织MGMT高表达或hMLH1高表达患者术后生存期要好于MGMT低表达或hMLH1低表达患者术后生存期,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GMT或hMLH1的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均具有抑制胃癌发生及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70.
O^6-烷基鸟嘌呤-DNA-烷基转移酶(AGAT),由肿瘤抑制基因agat编码,能够修复甲基亚硝脲(MNU)等烷化剂造成的损伤,减少肿瘤的发生。然而,当agat基因因其启动子CpG岛发生异常甲基化导致其基因沉默(gene scilencing)时,agat不能正常表达,细胞中AGAT活性降低,DNA受到烷化剂的作用,发生G:C-A:C突变,进而引起肿瘤的发生、进展。另一方面,肿瘤细胞中AGAT活性较高时,将对同为重要化疗药物的烷化剂产生耐药性。综述近年来胃癌组织中agat基因异常甲基化及其在胃癌发生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