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4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6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目的分析重症肝炎患者人工肝术后并发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调查88例重症肝炎患者人工肝术后并发感染的临床资料,对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重症肝炎患者人工肝术后感染发生率为30.34%。88例患者感染的主要部位为:肺部(27.03%)、口腔(22.30%)、肠道(19.59%)、胆道(15.54%)。2种以上细菌混合感染患者占54.67%。在分离的病原菌株中,真菌比例最高,占55.24%,其中白色念珠菌占19.58%,热带念珠菌占14.69%,革兰氏阳性菌占23.78%,肠球菌占9.09%,葡萄球菌5.59%,链球菌4.20%;革兰氏阴性菌占20.98%,肺炎克雷伯氏菌占8.39%,大肠埃希氏菌占4.90%。真菌对二性霉素B最敏感,其次为氟康唑;革兰氏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最敏感;革兰氏阴性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敏感。结论重症肝炎患者人工肝术后感染发生率高,多部位及细菌混合感染多见。所分离的病原菌中,真菌比例最高,病原菌对临床上常用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性。为降低人工肝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应尽量减少和避免诱发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2.
目的 研究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对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以HIV-1 P24编码区的氨基酸序列人工合成的12个重叠肽段组成的肽段库作为特异性抗原表位,对38例接受HAART和31例未接受HAART的HIV-1感染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的干扰素γ(IFNγ)分泌细胞频率进行测定研究.应用χ2检验及秩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治疗组和未治疗组之间HIV-1抗原特异性CTL细胞免疫应答的差异.结果 治疗组的HIV-1抗原特异性CTL阳性应答率为65.8%(24/38),未治疗组为32.3%(10/31),治疗组显著高于未治疗组(χ2=6.522,P<0.05).在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高于350个/μL的HIV-1感染者中,治疗组HIV-1抗原特异性CTL应答频率显著高于未治疗组(Z=-2.819,P<0.05).此外,治疗组中HAART时间超过12个月者,其HIV-1抗原特异性CTL应答频率明显高于HAART时间未超过12个月者(Z=-2.195,P<0.05).结论 HAART尤其是长疗程治疗可以增强HIV-1抗原特异性CTL应答.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重组人干扰素 γ(rhIFN γ)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影响。方法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 4 0例 ,采用rhIFN γ 10 0万U ,肌肉注射 ,疗程为 9个月 ,使用肝纤维化半定量计分方法 ,评价治疗前后肝组织病理学的变化。结果  4 0例患者经rhIFN γ治疗后 ,其肝脏炎症计分由治疗前的 14 .4± 5 .3下降为治疗后的 7.6± 3.6 (P <0 .0 1) ;肝纤维化计分由治疗前的 13.5± 5 .7下降为治疗后的 7.1± 4 .2 (P <0 .0 1)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治疗后也明显下降 (P <0 .0 5 )。结论 rhIFN γ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炎症及纤维化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4.
乙型肝炎病毒载量及ALT水平与干扰素应答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载量及ALT水平在预测IFN疗效中作用.50例慢乙肝患者接受重组IFN治疗24周并随访一年以上.IFN治疗后20例患者(40%)持续应答,应答组治疗前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无应答组(P<0.05).50例IFN治疗患者中26例(52%)为高病毒血症水平(HBV DNA>107Copies/ml),24例(48%)为低病毒血症水平(HBV DNA<107 Copies/ml),低病毒血症水平组血清HBV DNA及HBeAg阴转率显著高于高病毒血症水平组(54%vs 25%和46.1%vs16.7%,P均<0.05).多变量分析显示,治疗前高水平ALT、低HBVDNA含量及治疗过程中ALT明显升高(>4倍以上)是判断干扰素治疗的患者HBV DNA阴转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乙型肝炎病毒载量及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ALT升高与IFN应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5.
血清IV型胶原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免疫法检测153例不同肝病患者的血清Ⅳ型胶原。结果显示,各种肝病的血清Ⅳ型胶原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69.2%慢迁肝、84%慢活肝及95.45%肝硬化患者血清Ⅳ型胶原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肝硬化患者血清Ⅳ型胶原平均值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升高。慢活肝、慢迁肝与急黄肝及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血清Ⅳ型胶原测定可作为判断肝纤维或肝硬化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66.
目的:调查孕妇所感染乙肝病毒(HBV)基因型及前C/C基因启动子区变异发生情况,以及变异与肝脏炎症的相关性。方法:PCR扩增111例HBV感染孕妇HBV S基因和前C/C基因启动子区序列,PCR产物经测序后与参考序列进行分析比对。结果 :111例孕妇中B基因型占54.1%(60/111),其余51例(45.9%)为C基因型。基因亚型中除B2、C1和C2外还存在C5和B4两种基因亚型。前C/C基因启动子区变异分析发现,该区段多个位点的变异均有发生,以A1762T/G1764A变异发生率最高。ALT大于正常上限者该区变异总体发生率高于ALT小于正常上限者,且A1846T和G1896A变异与HBe Ag阴性HBV感染相关。结论:感染HBV的孕妇其前C/C基因启动子区存在不同程度变异,且这些变异与HBe Ag的水平及肝脏的炎症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67.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传染性强,部分患者病情重,迅速发展为急性呼吸衰竭,病死率较高。现对我院收治的54例重症SARS患者的临床特征、转归及死亡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参照卫生部发布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试行)”[1]选择2003年2月至6月期间住院的重症SARS患者54例,其中男22例,女32例;年龄17岁至89岁,平均(51.4±18.3)岁,其中60岁及60岁以上17例,占31.5%。二、统计学分析资料应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死亡危险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一、临床特征见表1。42例…  相似文献   
68.
目的了解登革热并发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6年8-11月我院收治的390例登革热患者中出现病毒性心肌炎13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登革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男8例,女5例,各年龄段均有发生;6例出现胸闷和(或)心悸等症状,另外7例患者未出现心肌炎症状;心电图改变多样化,以心动过缓及ST段改变为主;CK、CK—MB、AST、LDH早期有升高;13例患者血小板均有降低,其中有6例低于5.0×10^9/L,1例出现消化道出血,2例痰中带血,11例有出血性皮疹;予营养心肌及对症支持治疗后病情得到明显改善。结论登革热并发病毒性心肌炎发病隐匿,症状较轻,病程多为自限性,预后良好,易漏诊,须要早期行动态心电图观察,动态心肌酶学变化也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69.
目的:为了解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RNA含量与疾病程度及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聚合酶健反应(PCR)的方法,对105例不同临床类型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HCVRNA进行定量检测。结果:丙型肝炎血清HCVRNA含量在103~109.5拷贝/ml之间。无症状HCV感染者血清HCVRNA含量(105.2±1.8拷贝/ml)显著低于急性丙型肝炎患者(107.5±2.4拷贝/ml)、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07.8±3.1拷贝/ml)及肝硬化(107.6±2.5拷贝/ml)。相关分析显示,慢性丙型肝炎病毒血症水平与血清ALT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高水平的HCV复制可能在肝损害和肝脏疾病的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0.
2002至2003年广州及周边地区1O32例登革热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探讨自2002年5月至2003年11月广州及周边地区暴发流行登革热(DF)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032例DF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细胞培养和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登革病毒(DEV)分离和鉴定。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00%)、头痛(90.9%)、全身肌痛(68.4%)、骨痛(48.8%)、疲乏(79.3%)、皮疹(60.1%)、束臂试验阳性(45.3%);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分别占63.3%和60.8%;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71.8%)、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86.9%)、乳酸脱氢酶(LDH)升高(44.7%)、肌酸磷酸激酶(CK)升高(31.3%)和低钾血症(19.2%)。临床分型仅2例为登革出血热(DHF),其余均为典型DF。从54份发病5d内急性期患者的血清标本中分离病毒19份,经RT—PCR和基因测序证实为DEV-I型感染;检测30份急性期血清DEV-RNA阳性率为83.3%。结论近年广州地区流行的登革热为DEV-I型所致。多数病例符合典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肝损害较多,部分病例出现低钾血症,DHF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