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4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6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了解2009年我国首例甲型H1N1流感二代病例的流行病学、临床、病原学检查特点及预后转归。方法对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测定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结果患者与甲型H1N1流感输入病例接触1天后发病。以发热、咽痛、咳嗽起病,白细胞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降低,无肺炎等并发症。多级机构检测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确诊甲型H1N1流感。RT-PCR测序证实其病毒核苷酸序列与一代输入病例的一致,同源性为100%。经奥司他韦抗病毒及对症治疗痊愈出院。结论本病例的传染源明确,为我国首例报告的甲型H1N1流感二代确诊病例,其临床表现轻,病情恢复快。未发生院内感染,早隔离早诊断等防控措施有效。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病毒/艾滋病(HIV/AID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艾滋病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对133例HIV/AIDS患者进行临床调查与12个月的随访,使用人机结合的方法对四诊信息进行辨证分型,并同时监测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计数,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各项指标与中医证侯的相关性.结果 HIV/AIDS患者入组时出现频率居前4位的中医证型为肝郁气滞、气阴两虚、脾气虚弱、肝胃不和;随访12个月后出现频率居前4位的中医证型为肝郁气滞、气阴两虚、脾气虚弱、脾肾阳虚.其中入组时肝胃不和证患者的CD4+、CD8+计数均高于脾气虚弱证和气阴两虚证患者(P<0.05或P<0.01),肝郁气滞证患者CD8+计数高于脾气虚弱证患者(P<0.01);随访12个月后CD4+、CD8+计数在HIV/AIDS不同证型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时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HAART)治疗12个月后HIV/AIDS不同基本证型患者CD4+T淋巴细胞免疫重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CD8+计数分层与HAART治疗12个月后的免疫学应答情况的关联系数r=0.38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AID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计数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3.
目的 了解成人手足口病的病原体,并分析肠道病毒71型(EV71)核苷酸序列特征.方法 RT-PCR技术对4例成人手足口病患者标本进行肠道病毒基因检测,并测定EV71核苷酸序列,所得序列通过BLAST程序作EV71序列的进一步确认,与基因库中不同基因型EV71核苷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同源性分析,并构建种系进化树.结果 4例患者肠道病毒通用引物和EV71特异性引物RT-PCR检测均阳性.经BLAST分析,测序所得4条核苷酸序列(分别命名为GZl9610、GZ99310、GZ99355和GZ46477)与EV71毒株序列同源.序列分析表明,4条核苷酸序列之间的同源性为96.O%~99.1%,与2008年初我国安徽省阜阳市暴发的手足口病疫情所分离的EV71毒株同源性最高.EV71序列遗传进化分析确定其均为EV71基因亚型C4,与阜阳、深圳、重庆、上海地区及2004年我国台湾地区流行毒株基因型一致,且距离最近.结论 成人也可感染EV71引起手足口病,与我国现在及既往流行病毒株相比,此次4例成人手足几病患者感染的EV71未发生大的变异;应加强对成人手足口病患者的隔离治疗,以免其传播病毒引起疾病更大的流行.  相似文献   
34.
广州市2002-2003年1032例登革热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登革热(DF)1型流行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02年5月至2003年11月间收治的1032例DF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细胞培养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登革病毒分离和鉴定。结果1032例DF患者的年龄在55天龄~91岁,平均(34.7±13.2)岁,男女性别比为1.03∶1。该病的潜伏期为2-12天,平均为(5.3±2.4)天。发病高峰期为7-11月份,其中9月份发病数最多,占45.0%。主要爆发点有26个,共有病例675例,占全部病例的65.4%。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00%)、头痛(90.9%)、全身肌痛(68.4%)、骨痛(48.8%)、疲乏(79.3%)、皮疹(60.1%)、束臂试验阳性(45.3%);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分别占63.3%和60.8%。从54份血清标本中19份分离出病毒,经RTPCR和基因测序证实为登革病毒1型感染。基因序列分析表明,2003年流行株与登革病毒1型柬埔寨流行株及我国1997、1999年登革病毒1型流行株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7%、97%、98%。结论广州地区2002-2003年流行的DF为登革病毒1型所致,多数病例符合典型DF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35.
目的观察干扰素IFN-γ和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的组织学变化和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40例CHB患者分为IFN-γ治疗组、IFN-α治疗组和对照组,IFN-γ组应用1MUIFN-γ治疗9个月;IFN-α组应用干扰素α-2b,3 MU,疗程为6个月;对照组用护肝片等常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总计分和血清透明质酸(HA)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肝纤维化计分在IFN-γ组和IFN-α组分别下降至(10.2±5.3)和(11.8±6.4),较治疗前(13.4±5.4)和(13.5±7.2)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血清HA水平分别下降到(165.2±98.4)ng/mL和(215.3±132.6)ng/mL,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01);治疗后两组比较,IFN-γ治疗组的纤维化计分和HA水平显著低于IFN-α治疗组(P<0.05和P<0.01).两组治疗后炎症总计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IFN-γ是治疗CHB肝纤维化的较好的药物.  相似文献   
36.
目的分析2002-2006年广州市1342例登革热(dengue fever,DF)患者病例特征,以期更好地做好DF的防治工作。方法对我院2002-2006年收治的1342例DF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C6/36细胞分离血液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与基因测序法鉴定病毒。结果1342例患者平均年龄为34.4岁,分布无明显性别差异。大多数患者有明显的病毒血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00%)、头痛(85.9%)、肌肉酸痛(64.5%)、骨痛(46.6%)和皮疹(65.9%)等。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者分别占66.0%和61.3%,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分别占69.0%和85.7%,部分患者(28.4%)出现血钾降低,除2例诊断为登革出血热外,均诊断为典型登革热。病原学检查血清登革病毒抗体IgM(DF-IgM)阳性率为90%,其中病程5天内累积阳性率为31.3%,8天内为86.4%,经病毒分离与鉴定证实均为DV—Ⅰ型感染。结论广州市2002-2006年流行的DF均为DV—Ⅰ型所致,绝大多数病例符合DF的典型临床表现,肝损害为常见的并发症,登革出血热极少见。  相似文献   
37.
重型SARS合并MODS的临床救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病例的发病特点、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院收治的54例重型SARS病例临床资料。结果 54例重型SARS患者均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29例(53.70%)并发MODS,死亡12例(41.38%);器官损害以肺脏和心脏损害最常见,其次是脑、血液系统、肾、肝脏。结论 重型SARS患者出现MODS的主要原因是机体严重缺氧,故对其的救治应强调及时纠正缺氧状态;并需重视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早期检查、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38.
慢性肝损伤大鼠体内硒水平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力变化张复春广州市传染病医院(广州510060)舒昌杰,史尔丽,韩 西安医科大学AbstractInordertofindoutSeandGSH─Pxinpathogenesisofchronicliv?..  相似文献   
39.
乙型肝炎血清病毒基因含量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乙型肝炎血清病毒基因含量的检测及其意义张复春卢群馨蔡晓莉董惠卿冼超吴婉芬作者单位:510060广州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1996年5月18日收稿1997年9月1日修回近年来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很快,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是检测乙...  相似文献   
40.
抗六○一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本院曾遇二例对该药过敏病例,简单报导讨论如下: 例一:陈×(病誌号17—312)女、40岁。因背部生痛注射抗六○一2毫升,经二小时病人出现发冶发烧、头迷、恶心等症状。体温38℃,除白血球为11,000外,余未见异常,未介意。第二次又注射抗六○一2毫升,上达症状加重。第三次注射后病人又出现口唇麻木感,当时检查病人血压无变化,也无皮疹。考虑为药物过敏停药,上述症状消失。例二:王×(病誌号50—157)女、15岁。因下肢浓泡病注射抗六○一2毫升,其后二小时病人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