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实验诊断学检查指标在现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中的应用,探索实验诊断学对于中医学的价值.方法:参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现行<中医病证诊断和疗效标准>,提取分析其中的实验诊断学内容.结果:诊断依据标准中,9个中医学科均涉及实验诊断学内容,397个中医病种有144个涉及,其中以中医内科最多(85.5%),...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雷公藤甲素(TP)与甲泼尼龙(MP)调节细胞自噬和凋亡促进脊髓损伤(SCI)修复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替代MP治疗SCI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可选择性药物。 方法选取60只雌性Thy-YFP转基因小鼠建立SCI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DMSO溶液处理组(DMSO组)、MP实验组和TP实验组,每组15只。TP实验组、DMSO组及Sham组小鼠分别于术后立即腹腔注射TP(0.002 mg/10 g)、等量5%DMSO、0.9%NaCl溶液,连续给药7 d;MP实验组小鼠于术后30 min、6 h、24 h腹腔注射MP溶液(0.3 mg/10 g)。采用BMC评价运动功能,HE染色及Nissl染色法检测脊髓组织学变化,采用免疫印迹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B、p62)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3)的水平。 结果TP实验组干预后SCI小鼠BMS运动功能评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升高,神经元数量增多,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B上调且p62降低,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ax降低且抗凋亡蛋白Bcl-2升高;无论是运动功能评价、组织学变化,还是SCI后细胞自噬增强、细胞凋亡减少,TP实验组均优于DMSO组(P<0.05),但与MP实验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TP在急性SCI中通过上调自噬、抑制凋亡可以促进损伤后的脊髓运动功能恢复,与MP相比对SCI具有相同的潜在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3.
肘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以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前束损伤最为常见,MCL前束是肘关节对抗外翻应力、维持内侧稳定的主要结构。实际工作当中需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进行综合诊断,MRI及超声检查是较为常用的影像学检查。MCL前束损伤可通过保守或手术治疗,手术的主要目的是修复或重建肘关节内侧稳定性,可行MCL修复术或重建术。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失败后行全髋关节置换(THA)或内固定翻修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3年4月—2015年7月,采用THA或内固定翻修术治疗PFNA内固定失败的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患者25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5例;年龄38~78岁,平均60.8岁;首次手术至翻修手术时间4~16周,平均7.5周。20例行THA,5例行内固定翻修治疗,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结果 25例中仅2例出现并发症,经治疗后均恢复良好。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85.6±9.2),较术前(33.4±12.5)显著提高(t=16.81,P0.05),术后1年生活质量评分指数为(87.4±7.4)较术前(65.2±10.2)显著提高(t=8.40,P0.05),术后1年疼痛VAS评分为(4.0±2.2),较术前(7.4±2.5)显著降低(t=5.11,P0.05)。结论 THA或行内固定翻修是PFNA治疗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失败后的有效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联合基于临床案例学习的教学模式在临床五年制学生骨科实习教学中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某院骨科实习的60名医学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应用PBL联合CBL教学法,对照组应用传统教学模式,实习6周,比较两组学生的实习成绩与效果。结果观察组学生出科基础知识考核、实践技能考核平均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t=2.583P=0.006;t=1.916 P=0.029);观察组所提问题人数比例除病史采集病例书写外其他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在实际操作考核中所犯错误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知识能力提高状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临床五年制学生骨科的带教中,应用PBL联合CBL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实践技能,并锻炼其临床思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超前镇痛在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术中应用的早期镇痛效果。方法纳入自2014-11—2017-09行腰椎后路减压、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86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观察组43例采用超前镇痛措施(麻醉诱导后、切开皮肤前15 min肌肉注射10 mg地佐辛),对照组43例不采用超前镇痛措施。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后出现不良反应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2、6、12、24 h疼痛VAS评分更低,术后追加地佐辛与盐酸哌替啶的例数和剂量也更少,臀部抬离床面开始时间更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48 h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肉注射地佐辛超前镇痛可明显缓解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术后疼痛,减少止痛药的用量,而且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27.
28.
目的通过比较肱桡关节在肘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ligament,MCL)前束完整组与重建组的生物力学数据,评价通过界面螺钉固定人工肌腱重建MCL前束的疗效。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人类肘关节作为标本,首先将标本分为对照组(前束完整组)及实验组(前束重建组),每组各20例,然后将压敏胶片(pressure sensitive film,PSF)放到肱桡关节内,当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前束处于不同屈曲角度(0°、30°、60°、90°)和不同状态(完整及重建)时分别测量肘关节外翻松弛度、肱骨小头与桡骨小头的接触面积及肱桡关节内的压强,数据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肘关节处于0°、30°、60°、90°时,肘关节外翻松弛度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肘关节处于0°时,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肱桡关节内压强均明显小于肘关节处于屈曲30°、60°、90°时关节内的压强(P0.05);肘关节处于30°、60°、90°时组内及组间肱桡关节内压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束完整组中,肘关节处于0°位时肱桡关节的受力面积最大(P0.05),两组其余各角度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维持肘关节外翻稳定性方面,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前束的作用十分关键,使用人工肌腱重建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前束可以使肘关节内侧结构迅速恢复至正常状态,不但可以降低肱桡关节内压强,还可以增加肱桡关节接触面积,最终达到降低肱桡关节慢性损伤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MRI影像分型对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BS)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3年7月确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257例B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1例,女126例,年龄21~82岁,平均(46.52±1.27)岁。依据发病部位、椎体及椎间隙炎症浸润和破坏程度、椎旁软组织改变、脊柱的稳定性、脊髓或马尾、神经根受压等MRI影像表现对病例进行分型。采用非手术和手术治疗,前者为单纯药物治疗(A组),后者分为腰椎局限性病灶微创术(B组)、颈椎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C组)、胸腰椎病灶清除植骨术(D组)和胸腰椎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E组)。通过影像分析一致性检验及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对影像分型与临床治疗策略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评价。结果 本组257例中,MRI影像分型为Ⅰ型47例、Ⅱ型45例、Ⅲ型41例、Ⅳ型32例、Ⅴ型92例;2个椎体受累241例、3个椎体受累16例,以腰椎发病率最高(65.36%,168/257)。治疗后3个月257例均得到复查;6个月212例(82.49%)得到复查,其中手术134例、非手术78例,A组5例复发(腰椎Ⅱ型1例、Ⅲ型2例、Ⅳ型2例)、B组2例复发(腰椎Ⅱ型1例、Ⅳ型1例),复发7例均改为E组治疗方案治愈;12个月173例(67.31%)得到复查,其中手术112例、非手术61例,各组均无复发病例。C、E组无论术后早期还是后期脊柱均稳定,且植骨均愈合;D组56例中50例采用横突关节突间植骨术,19例(38%)植骨愈合且脊柱稳定,31例(62%)植骨吸收(其中16例伴有脊柱不稳及下腰痛,再次行E组治疗方案后植骨融合脊柱稳定)。影像分析一致性检验κ值均>0.75;临床疗效显示各组后一个时间点与前一个时间点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复检时间点C、E组治愈率高于A、B、D组,D、E 2组6个月、12个月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BS MRI影像学分型具有特征性,有助于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各型均有适合的治疗方法,以Ⅰ型非手术治疗,Ⅱ、Ⅳ型微创术,Ⅲ、Ⅴ型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为佳。  相似文献   
30.
目的研究等离子低温射频消融术联合术中牵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效果。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8年1月于本院治疗的10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等离子低温射频消融术治疗,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胶带常规体位固定,观察组患者采用牵引装置进行体位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责任椎体间隙以及椎体高度暴露情况以及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综合疗效。结果观察组暴露责任椎体间隙以及椎体高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显著降低,JOA评分显著升高(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ac-nab标准优良率为90.38%,对照组为86.5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等离子低温射频消融术联合术中牵引能改善术中固定效果,有效暴露责任椎体间隙以及椎体高度,便于术者操作,减少辐射暴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