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10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8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8篇
药学   4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食管癌TP方案同步放化疗的疗效.方法 94例食管癌患者根据入选标准随机分组,46例进入化疗+放射治疗组(放化组),48例进入单纯放射治疗组(单放组).放化组:化疗为TP方案,即Taxol 40mg/m2d1,DDP 20mg/m2d1;放疗从第1天即开始.放疗方案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DT 64Gy-70Gy/32-35Fr/6-7w.单放组:放射治疗方案同综合组.结果 放化组的3年生存率及局控率分别为54.35%、56.52%,单放组的3年总生存率及局控率分别为33.33%、27.08%,两组显示出显著统计学差异.同步放化组远处转移率为15.21%,单放组远处转移率为31.25%.放化组的毒性反应大于单放组,但患者均能耐受.结论 以TP方案化疗配合放射治疗食管癌降低了远处转移发生率,同时提高局远期生存率,虽毒性反应增加,但患者均能耐受,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2.
翼状胬肉是人群中常见的一种眼表疾病,其危险因素主要是紫外线照射,发病机制主要有氧化应激、光毒性、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外基质重塑、炎症与免疫调控等。已发现了参与上述机制的多种重要蛋白,但它们在翼状胬肉中的调控信号通路尚不清楚,目前认为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较完整的发病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就翼状胬肉的不同发病机制进行综述,以期待更好地了解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寻求新的治疗靶点和治疗方法,从而改善手术效果并减少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观察不同脉络膜肿瘤,包括脉络膜黑色素瘤、脉络膜骨瘤、脉络膜转移癌及脉络膜血管瘤,在OCT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脉络膜肿瘤患者36例(42眼)的临床资料,其中脉络膜黑色素瘤4例(4眼)、脉络膜血管瘤12例(12眼)、脉络膜转移癌10例(14眼)、脉络膜骨瘤10例(12眼),分析不同肿瘤的OCT影像学特征。结果脉络膜黑色素瘤4眼,OCT均表现为视网膜下多个团状高反射信号,视网膜各层组织被破坏。脉络膜转移癌14眼,OCT表现为脉络膜崎岖不平、波浪状改变,其下隐约可见脉络膜小血管形态,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脱离,视网膜外层组织内可见大量细颗粒状、团状高反射物堆积。脉络膜骨瘤12眼,10眼OCT示脉络膜层次内一个网状反射影像信号,此处结构与周围脉络膜血管结构完全不同,其后组织反光被遮挡。脉络膜血管瘤12眼,OCT均表现为视网膜下脉络膜隆起,表面光滑,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反射信号均匀。结论 OCT可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眼底影像学检查手段对不同脉络膜肿瘤形态进行观察,结合其他眼底检查手段可为脉络膜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4.
妊娠合并心脏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妊娠合并心脏病是产科领域内的一种严重的合并症 ,是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搞好围产期的保健 ,降低死亡率。除应早期诊断、及时正确治疗外 ,还需要有高质量的护理。我院自 1992年 4月至 1997年 10月共收治 17例妊娠合并心脏病的患者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17例 ,其中妊娠合并风湿性心脏病 8例 ;合并先天性心脏病 5例 ;合并妊娠高血压性心脏病 2例 ,合并贫血性心脏病 1例 ,合并肺原性心脏病 1例 ;年龄最小 2 1岁 ,最大 39岁 ,初产妇 14例 ,经产妇 3例 ;发生心衰 5例 ,行剖宫产术 8例 ,阴道分娩 4例 ,孕中期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105.
近年来对白血病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研究表明,白血病细胞存在着一系列的染色体异常和细胞生物学改变,这在白血病的致病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综述白血病细胞的染色体异常及其在白血病分类、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并对致白血病基因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6.
气管切开术在临床急救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抢救危重病人的一个常用措施。近年来,手术适应症已大为扩展,它不但用于解除喉梗阻,且在抢救各种原因所致危重患者时,为保持呼吸道通畅,吸引分泌物,以及处理和防止呼吸衰竭需较长时间机械通气时,常为一个不可避免的手术。如术后观察护理不当,仍可随时发生窒息等危及生命的危险,所以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对病人的疾病预后和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将近年来气管切开的护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7.
猪囊尾蚴病是人误食猪肉绦虫虫卵或孕节后,在小肠内发育为猪囊尾蚴,并寄生在人的皮下组织、肌肉、脑、眼、心等处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1,2].眼是其常见寄生部位[3].眼内猪囊尾蚴临床表现及影像特征已有较多报道[4-6],但其临床病理特征报道较少.我们收集了一组手术治疗的眼内猪囊尾蚴病患者资料,观察了猪囊尾蚴的临床和病理特征.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2000年至2011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确诊的眼内猪囊尾蚴病患者8例纳入观察.其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11.5~56.0岁.8例患者均为单眼发病.以患者出现眼部或脑部症状为发病起始计算,病史1~24个月.手术前视力光感~0.5.7例患者既往曾进食生猪肉.其中,3例患者表现为眼前黑影,2例患者表现为视力下降,1例患者表现为眼部疼痛,2例患者因脑部猪囊尾蚴病眼部检查时发现.  相似文献   
108.
易栓症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获得性易栓症继发于手术创伤、制动、口服避孕药、母体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遗传性易栓症主要是由蛋白C(PC)、蛋白S(PS)和抗凝血酶(AT)缺陷导致.AT缺陷的发病率为1/5000~1/500,病情较为严重.遗传性PC缺陷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杂合子型PC缺陷症患者多在30~40岁发病,有很大一部分杂合子型不发病,纯合子和复合杂合较罕见.PS缺陷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杂合子型60% ~ 80%患有深静脉血栓(VTE),发病年龄多在40~45岁[1].本研究对我院2010至2012年收治的6例AT、PC和PS缺陷的患者及其家系进行血栓发生及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09.
凝血酶生成试验在血友病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凝血酶生成试验在血友病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收集134例血友病患者[其中血友病A(HA)114例,血友病B(HB)20例1的临床资料,根据FⅧ:C/FIX:C不同,将无FⅧ/FⅨ抑制物的132例HA/HB患者分成重型(FⅧ:C/FIX:C〈1%)、中型(FVIU:C/FIX:C1%~5%)及轻型(FⅧ:C/FIX:C6%~25%)3组,检测凝血酶生成、FⅧ:C/FIX:C及其抑制物。结果:重型HA/HB患者与轻型者比较,出血频度及凝血酶生成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重型者与中型者比较,除延迟时间和达峰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1),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型者与轻型者比较,除延迟时间和达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A/HB患者的出血频度与FⅧ:C或FIX:C无关(P=0.16),而与凝血酶生成潜力(ETP)密切相关(P=0.0001):结论:凝血酶生成试验可作为预测HA/HB患者出血风险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遗传性抗凝血酶(AT)缺陷症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AT活性(AT:A)、AT抗原含量(AT:Ag)及基因型在引起遗传性AT缺陷症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 收集3例AT缺陷症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标本,采用发色底物法和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AT:A和AT:Ag,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用PCR法扩增AT基冈的全部7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通过直接测序分析异常的突变基因.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分析血浆中AT含量的变化,用凝血酶生成试验检测患者体内的凝血状态.结果 3例先证者AT:A和AT:Ag均降低到正常值的50%左右,分别在AT基因外显子4区的第7386位核苷酸发生杂合性G>C突变,导致W(Trp)225 C(Cys)错义突变;2号外显子区第2591位核苷酸发生C>G突变,导致S(Ser)36 X(stop)无义突变;5号外显子区第9819佗核苷酸发生C>T杂合突变,导致R(Arg)359 X(stop)无义突变.部分家系成员表型和基因型榆测结果与先证者一致.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中的AT含量较正常混合血浆明显减少,凝血酶生成实验显示先证者体内呈现明显的高凝状态.结论 I型遗传性AT缺陷症中,W225C、S36X、R359X引起血浆中AT含量下降,是导致遗传性AT缺陷症的分子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